• 1、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观察下面两幅地图

    图1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图2  辽、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材料一两幅图中,中央王朝管辖的区域较大的是图(填序号)。图1中,①是唐朝设置的什么机构? 

    (2)、材料二  唐朝……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什么?举一个例子说明唐朝实行“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

    (3)、材料三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中国政治制度史》

    据材料三,概括元代在地方实行的制度名称及其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什么机构来管辖东南地区。

    (4)、材料纵观清朝的边疆治理过程,其治理智慧在于,清初以“因俗而治”的策略把边疆地区纳入版图,真正实现了“大一统”格局,体现了治理中妥协的智慧;待70—100年之后,边疆地区统治逐渐稳定,但也出现各种问题,为此,清廷逐步谋划“修教齐政”之策,即把边疆和内地治理通盘考虑,把中央权力进一步渗透到边疆地区,实现全国地方教化与治理的一体化发展,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形成治理的联动效应,体现治理中改革的智慧。

    ——摘自吕文利《清朝边疆治理的一体化方案》

    依据材料四,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智慧。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有效治理产生的影响并总结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端午节激荡爱国热情。自古以来,无数先贤忠贞不屈之英雄气节,撼荡天地、千秋凛然,铺就了端午节的文化底色。“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由家及国,以死明志,“九死未悔”的坚韧与“魂魄为雄”的刚毅撼动千古。人们为屈原投粽入江、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激扬其报国之志。澎湃的民族故事共同汇聚成赤胆报国的拳拳深情,凝结为心系国家兴亡、惦念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过”端午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传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06月21日《弦歌不辍 粽香绵长》

    根据材料一概括端午节的节日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核心文化内涵。

    (2)、材料二

    朝代

    文学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唐代

    李白

    《望庐山瀑布》

    宋代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代

    关汉卿

    《窦娥冤》

    清代

    曹雪芹

    根据材料二中表格内容,补充表格中①处的内容;)任选两个朝代,指出其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大众化倾向,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  自由开放的宋朝带来了多元化的社会,激发了中国人伟大的创造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在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教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宋朝是中国人对世界作出最大贡献的朝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有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

    ——《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伟大的宋朝文明》

    根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在各方面取得空前伟大成就的原因;请用科技方面的史实说明“宋朝是中国人对世界作出最大贡献的朝代”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有什么突出特性? 
  • 3、我国对外交流的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繁荣,各国商贾、使节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隋唐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波斯金银器皿的传入推动了中国金银制造业发展;纺织品的交流尤其鲜明地代表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唐朝既输出精美纺织品,也吸纳外国工艺并进行创新,成为世界纺织品中心;陶瓷器积极革新式样以适应海外需求。天文、医药等知识传入的同时,中国造纸术等科技也传至大食、日本。中国道教及完成本土化的佛教也向西、向东传往域外,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汇沟通。

    ——摘编自陈涛、尹北道《丝绸之路:唐朝这样走向世界》

    丝绸之路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文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流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  宋代中国不仅欢迎外商来华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与亚洲海洋各国形成了南海贸易体系。“南海1号”发掘了瓷器、丝绸等近20万件商品,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舷板及导航技术,增强了安全性。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

    ——摘自黄纯艳《宋代中国为何展现“海洋大国”气象》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

    (3)、材料三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依据材料三,概括郑和远洋航行的特点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4)、材料四  以下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部分)

    时期(时间)

    史      实

    唐朝

    对外交流频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与朝鲜半岛、东罗马帝国、大食往来频繁。鉴真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玄奘西行。

    辽、宋、夏、金、元

    海外贸易繁荣,中外文化交往密切。

    1405-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

    明朝中期

    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等进行抗倭斗争,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1685年和1686年

    康熙皇帝两次击败入侵雅克萨的俄军

    清朝

    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

  • 4、《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与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还建立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药物纲目体系,使我国中药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据此可知,《本草纲目》的特点是(   )
    A、实用性、科学性 B、文学性、艺术性 C、理论性、绝对性 D、总结性、灵活性
  • 5、苏州在乾嘉时“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以致有“语其繁华,都门不逮”之赞。材料叙述了清代苏州(   )
    A、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城市商业繁荣兴盛 D、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 6、明朝中叶以后,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北方诸省只有南方三分之一。南方比北方先受惠于新进作物,以致整个南方,虽多山地,却能维持庞大的人口。材料反映了明朝(   )
    A、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B、南北方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人口出现迅速增长 D、新进作物影响南北方人口
  • 7、军机大臣张廷玉曾被雍正皇帝褒奖为“每年按照皇上的旨意起草诏书,都能完全表达出皇上的意思,用来教导臣子百姓,他的功劳非常巨大”。这段材料反映了军机大臣的职责是(   )
    A、代表朝廷监视官吏 B、秉承皇帝意旨拟写成文传达 C、负责教导全国百姓 D、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 8、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广名医朱方旦发现了人的思想中枢是“脑”而非传统医学认定的“心”。此说引发了医界的震动和朝廷的恐慌,结果朱方旦被朝廷以“妖言惑众”罪处斩,所有著作一律焚毁。该材料所反映的清朝统治措施是(   )
    A、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 9、“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时,太仓积粟可支十年,国库银两增至400万两。”这最能说明改革的何种直接成效(   )
    A、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恢复了汉唐时期的疆域版图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短期内缓解了明朝财政危机
  • 10、明末,流行这样的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倭寇对西北造成巨大破坏 B、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民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文学创作脱离社会现实
  • 11、明清时期,许多有技艺之人难以入仕,学子多苦读八股,轻视实学与技艺,科技人才屡遭埋没。从材料看,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
    A、提倡格物致知 B、促成实学风气 C、压制技术创新 D、完善教育体系
  • 12、《中国通史纲要》记载:“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材料中的“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 13、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这反映出宋代(   )
    A、海外贸易兴盛 B、商业繁荣 C、铸币业发达 D、农业经济停滞
  • 14、分析下表中宋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纺织业

    江浙地区丝织业发达;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A、商业繁荣 B、农业成就突出 C、手工业技术领先于全世界 D、经济重心南移
  • 15、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图中的货币样式,可知(   )

    A、各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B、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宋辽西夏之间商贸繁盛 D、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 16、宋初统治者惩戒晚唐五代的教训,“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成效堪称卓著;但也导致“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材料中的“旧弊”与“新弊”分别指的是(   )
    A、外重内轻、安史之乱 B、崇文抑武、军队庞大 C、藩镇割据、财政紧张 D、丞相专权、特务统治
  • 17、郭子仪曾向唐肃宗汇报时局:“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运河的开通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科举制度的确立 D、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 18、唐朝都城长安聚集了各地各族和各国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居住人口达百万。长安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9、隋炀帝时进士科和明经科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参与到各级政权。材料意在强调科举制(   )
    A、加强了皇帝选官的权力 B、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消除了隋朝的阶级矛盾 D、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 20、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实现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开创中国道路】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示意图。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949﹣1978年的奠基时期;1978﹣2012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的走向成熟时期。

    ——摘编自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式现代化选择以1978年为阶段节点的理由。

    (2)、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并为此提出了怎样的战略布局。
    (3)、【坚定中国道路】

    材料二

    年份

    历史事件

    年份

    历史事件

    1949

    新中国成立

    2001

    中国加入WTO

    1956

    中共八大召开

    2012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

    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改革

    20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

    1980

    中央兴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2017

    “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1984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2022

    中共二十大召开

    选取材料二中两个及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