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迫使西方国家从19世纪晚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8小时工作制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确立,就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斗争的结果。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 B、是工人斗争经验的总结 C、鼓舞了民族解放斗争 D、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命运
-
2、在1590-1890年之间,从非洲输往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口共约2200万,而非洲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数则远远大于这个数字。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使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这说明奴隶贸易( )
①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②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③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④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3、1789年7月14日以前,法国几乎只有天主教节日。此后,法国设立多个公民节日,7月14日也被设立为公民节日,从1790年开始,7月14日被定名为联盟节。其目的是( )A、清除天主教的影响 B、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C、增强对共和的认同 D、宣扬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念
-
4、文艺复兴“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 B、促进了欧洲社会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D、刺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
5、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国家,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表明“大化改新”日本重点学习唐朝的( )A、文化制度 B、经济制度 C、政治制度 D、军事制度
-
6、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颁布了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版图地跨欧亚非,制定了万民法。由此可见,罗马法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B、古罗马文化广泛传播 C、民主制度达到鼎盛 D、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思维导图
材料二:某教师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的课堂小结
材料三: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请写出材料一思维导图中F、G两处的内容。根据思维导图,归纳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2)、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
8、“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事关现代中国人自身认同,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抗战期间,荣氏企业呼吁群众不要去日商企业和工厂务工,不买日商产品。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支持前线的战斗,不断地捐赠物资和金钱。期间荣德生发起修筑道路里程80余里,建成大小桥梁88座。荣氏兄弟还先后投资创办各级各类学校10余所。荣氏家族这系列的行为得到广大人民的赞誉。
——摘自孟德会《荣氏家族企业家精神实践及代际传承》
材料三: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孙提出该设想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荣氏企业为抗战所做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
9、“‘十大联军’十万人,抗日救国一条心。步炮联合除倭寇,铁骑纵横扫妖气。”该歌谣反映出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A、持续时间长 B、抗战牺牲大 C、作战次数多 D、全民族抗战
-
10、“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评价的是A、 B、 C、 D、
-
11、张华同学准备参加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请你为他设计行动方案。下列方案中最切合主题的一条是( )A、上海——嘉兴——瑞金——延安 B、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C、桑植——遵义——西安——延安 D、瑞金——赤水——西安——北京
-
12、百年前的上海石库门,中共一大召开。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请问第三个主导因素是( )A、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签订 B、辛亥革命在这里爆发 C、新文化运动在这里兴起 D、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
-
1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次“整合与凝聚”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
14、“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题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魏晋南北朝)
项目
时期
大事
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
距今约10000年
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生产工具的改革创新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西汉
出现了楼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曹魏
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水利工程的兴修
战国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
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统治者的支持
战国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西汉初期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东汉初期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是如何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
项目: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
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向育秧移栽转变,这是水稻种植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15、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政治制度创新更是历史演进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题表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延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义民……”(意为:我将中国作
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何尊示意图及其铭文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对“中国”的有效统治,西周统治者推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指出汉武帝为解决当时的王国问题而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的制度。秦朝为适应国家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请列举至少三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治理发展的趋势。 -
16、历史活动课中,某历史小组分享了“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资料并展开了探究。据此可知,该历史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17、题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大佛(既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和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这一时期佛教石窟艺术( )
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体
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
A、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B、展现了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 C、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强化 D、表明佛学成为历史主流思想 -
18、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历史地图的识读。识读题图中的元素,可知图片所示战役( )A、导致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 B、促进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结束了东汉末年州郡割据的局面
-
19、题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王与马,共天下”这种士族与皇族共治的特殊现象出现在( )A、A B、B C、C D、D
-
20、据史料记载,内迁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声称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体现了少数民族( )A、与汉族合同为一家人 B、自愿接受中央政府管理 C、浓厚的英雄崇拜情结 D、对中原地区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