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图片,下列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2世纪时地中海已经成为它的“内湖” B、②该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C、③《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D、④该帝国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 2、在教权与王权的共同庇荫之下,中世纪大学不单资产殷实,还逐步树立起了社会权威,它甚至拥有权杖作为其权威的象征。大学也拥有自己的印章,加盖大学印章的文书会产生法律效力。这说明中世纪西欧大学(     )
    A、拥有相对独立性及自治权 B、通过金钱赎买获得特许状 C、消除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 D、已具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
  • 3、穿越时空来到中世纪的西欧庄园,你可能看到(     )
    A、农民带农具和耕畜在自营地有偿耕种三天 B、庄园的领主可以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份地 C、佃户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 D、佃户使用领主的酿酒机不必缴纳使用费
  • 4、某史学家研究古代的制度时,通过以下两幅图片的对比可知(     )

    A、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B、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 C、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都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
  • 5、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能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带有希腊风格的印度佛像 B、位于希腊的雅典卫城 C、刻有阿拉伯数字的唐青花 D、位于日本的唐昭提寺
  • 6、在古老的恒河边,生活着一群“多比瓦拉”,意为种工作世代相袭。这一现象源于(     )
    A、佛教传播 B、法律制度 C、种姓制度 D、封建制度
  • 7、文字承载着历史。无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还是“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的楔形文字,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地区是楔形文字诞生地的是(     )
    A、 B、 C、 D、
  • 8、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材料表明(     )
    A、世界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 B、古代埃及经常洪水泛滥 C、农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D、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9、每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各种思想互相砥砺,共同前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解释:(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是,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史记》

    材料三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 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 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   请列举一个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商君”推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 请列举在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下,秦始皇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统一措施的两项内容。
    (3)、历史上把材料三所呈现的现象称为什么?
  • 10、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材料二   下图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材料三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得到的好处。
    (2)、材料二是商鞅为了推行哪一项改革措施而制造的?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谈谈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11、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解释:在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道既隐》《礼记.礼运》

    解释:如今大道已经消失,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务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材料三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四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解释: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

    材料五

    (1)、材料一反映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民主制度?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4)、材料五“? ”处代表了诸侯的义务,应填写哪些内容?
  • 12、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磨制石器②打制石器③铁制工具④青铜工具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 13、据统计,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二百五十四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秦国最终兼并各国。这表明当时的历史主流是(     )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铁制工具进一步推广 C、兼并战争,走向统一 D、民族融合,互相交流
  • 14、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在何时确立(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时期
  • 15、以下措施共同反映了秦始皇重视(     )

    地区

    措施

    东南

    迁民至岭南,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

    北方

    巡视北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西南

    派使节到西南夷,加强联系,设置郡县

    A、边疆治理 B、经济发展 C、制度创新 D、工程兴修
  • 16、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出现了(     )
    A、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 B、商业发展的繁荣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 17、抓关键词或找关键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绿林赤眉起义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 18、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 19、《左传》中有“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C、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周王室权威的加强。
  • 20、如下图是“书同文字”木方,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等方面的用语。它的内容反映出秦朝(     )

    A、交通发达 B、经济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治理四方边疆
上一页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