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下列工具属于北京人使用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针 C、磨制石器 D、耒耜
  •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形成的思想对当今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吕思勉认为“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新全球史》中也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致而百虑”,社会的重重矛盾,即一致,引发了士人阶层的百虑,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社会应该是如何运转进行了自己的理论构建和大讨论。

    ——摘编自刘子贤《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之关系——以春秋战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和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既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他们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韩非提倡君主的极端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并影响未来。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诸子百家)》解说词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3、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革命观点却跟墨子的“非命”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     )
    A、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 B、体现了民众的反抗精神 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 D、结束了秦朝的专制统治
  • 4、“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这主要表明秦朝(     )
    A、政治管理体系严密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禅让制度开始废除 D、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 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这里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礼乐制度的崩坏 C、青铜工艺的成熟 D、中央集权的出现
  • 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是中国人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栽下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     )
    A、商品贸易的发展变化 B、手工业发展的路径 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 7、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     )
    A、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 B、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 C、居住分散,交通发达 D、有统一的文化和信仰
  • 9、禹在位时,制定了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也愈加严重,此后,夏朝还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国家形态成熟 B、进入铁器时代 C、文明开始起源 D、出现社会动荡
  • 10、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炭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这说明当时(     )
    A、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C、牛耕技术得到了发展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天辟地大事变】

    材料一:李大钊部分革命活动

    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张珊珍《党史第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全纪录》

    材料二: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

    1921年7月23日,该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材料四: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1)、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材料三两幅图片是哪次重要会议的会址?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100字。)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的“它”是哪个革命政党?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孙文《<民报>发刊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之中。在封建军阀专制统治下,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3)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同学们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辛亥革命成功了;第二种,辛亥革命失败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理有据)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就当时的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减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是指什么运动?你如何评价这场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彻底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哪场运动。这场运动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皇帝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材料二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

    材料三   第一,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在未还清以前,按每年4厘加利,总计实9.8亿两……第二,各国得到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权……第三,划定并扩大北京的使馆区,且由各国留兵北京以保卫使馆。

    ——材料摘自蒋廷散《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马克思评价的是哪一场战争?此次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的内容出自哪一条约?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请概括这一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危害。
    (4)、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
  • 15、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下历史事件中,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是(     )
    A、中共二大 B、沙俄割占北方大片领土 C、美、日侵略台湾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 16、习近平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胡适
  • 17、芮恩施在《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直接目标得到实现的表现有(     )

    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④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下表关于我国1914-1919年的部分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军阀割据混战对农业生产出现的局面有很大影响 B、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C、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D、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大大加速了农民破产
  • 19、历史地图在我们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如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护法战争 B、黄花岗起义 C、百日维新 D、护国战争
  • 20、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如下图)。他们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B、维新变法的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反封建礼教思想
上一页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