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为机械工程原理示意图。这一技术的推广运用最早出现在(     )

    A、手工工场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 2、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历史。下图列举的内容给我们共同展示了(     )

    A、精湛的建筑技艺 B、灿烂的亚非文明 C、东西文化的差异 D、封建时代的欧洲
  • 3、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上)

    时间

    事件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1911年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根据表格可以提取出以下观点,请你任选一个观点,从表格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一: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观点二: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三:中国的近代化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观点四: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 4、八年级某班举行主题为“走向共和之路”的探究活动。通过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构建共和】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缔造共和】

    材料二   下表是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曰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维护共和】

    材料三   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之初,在其心目中,迟早是要实行独裁统治的。袁死后,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完全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推行媚外外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代理人。

    (1)、材料一“我们”指的是孙中山为“实现革命的目的”所创建的哪一革命政党?请根据材料指出哪句话体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
    (2)、材料二表格中的A事件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针对“宋教仁案”和“袁世凯复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 5、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经济方面:一、兴车马之利、造火车、轮船、修筑道路,发展近代交通。……三、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制盐,并准民间招工开采。……五、奖励技术发明。“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

    ——摘编自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材料四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五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

    A《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

    B《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纲领性文件。

    (2)、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洋务运动有何意义和局限?
    (3)、材料四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的看法。
  • 6、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中清廷士兵和英军士兵武器装备对比

    大炮

    火炮常常炸膛。炮膛内部毛糙,炮弹弹道紊乱,射程很低。主要配备实心弹,杀伤力小。

    火炮结实抗造。炮膛内部光滑,口径统一。配备的炮弹种类较多,可以对多目标进行针对性打击。

    火枪

    主要使用鸟铳,射速1发/分钟,有效射程在100米左右。

    主要是前装燧发火枪。枪的射程在200-300米,射速3-4发/分钟。

    冷兵器

    清军的刀矛弓箭与鸟枪大概比例是1:1。

    主要作战武器是枪炮,冷兵器处于辅助地位。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几年间,英、法、美、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附约和续约多达10余件,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遭到空前严重的损失和践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等11座城市被迫开放,并在天津等商埠开辟租借,迫使中国国门洞开,这些商埠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掠夺中国的据点。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压低关税和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及战争的破坏和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危机及其半殖民地化程度。

    材料三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典。与此同时,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政府遭到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西直门墙上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   “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1)、根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清政府被迫于1860年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开放了天津等11座城市。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三中的“割地”具体指什么?这一行为的危害是什么?
    (4)、材料四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项内容标志着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7、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1864年,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天京陷落
  • 8、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属于孙中山的功绩有(     )

    ①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宪法的主要制定者  

    ②建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建立民国

    ④制定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9、“我(毛泽东)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开始读这一刊物,十分敬仰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取代了我已经摒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为我新的榜样。”该刊物可能是(       )
    A、 B、 C、 D、
  • 10、“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以下选项与这一材料相关史实不符的是(     )
    A、该材料出自孙中山的檄文 B、材料中所说“民贼”是段祺瑞 C、材料所针对的是复辟帝制 D、材料发表的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
  • 11、一张民国纸币上的时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换算为公元纪年应是(     )
    A、1941年 B、1939年 C、1937年 D、1935年
  • 12、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彻底结束这一制度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3、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民主义        ②自强、求富        ③变法维新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②③①④
  • 14、下面是某同学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根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是(     )

    A、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争 B、清军抗击英法联军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甲午中日战争形势
  • 15、引发下表中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

    1900 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 家

    933 家

    A、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B、开放广州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 16、“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万园之园”被焚毁的罪魁祸首是(     )
    A、英法联军 B、美英联军 C、英国军队 D、八国联军
  • 17、请简要回答北魏时期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 18、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分别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 19、请列举你所学过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 20、请列举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几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上一页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