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变法后)“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摘自《通典.食货》
材料二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谓九卿,实际上并不是九个,而是泛指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因此也称为“诸卿”或“列卿”。从总体上看,诸卿的设置和职能体现了国家政务的诸多方面和分工制约,突出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诸卿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诸卿虽然有明确的分工,但又存在职无常守的混淆现象。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秦统一前,北方日益强大的匈奴成为中原政权的威胁……秦始皇认识到出于保卫边防目的,必须建立交通、通信和军需补给等快速反应体系,一旦战争爆发,中央能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战机制。于是在公元前212年,命蒙恬和扶苏在镇守边关的同时监修直道。
——摘编自高子期、周晓陆《秦直道建筑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概括“秦直道”修建的目的。 -
2、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摘自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遗址出土的是哪个朝代的文物?在这个朝代中王位继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通过材料二中的信息,你认为商朝强大起来的因素是什么?(3)、材料三中图一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制度?该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什么作用?(4)、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从中给我们什么启示? -
3、商朝中期,青铜器种类逐渐丰富,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器型多种多样,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A、生产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C、社会风气的转变 D、统治阶级的残暴
-
4、从下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甲骨文的象形字
甲骨文的指事字
甲骨文的会意字
甲骨文的形声字
A、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B、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 C、记载了商朝灭亡的信息 D、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
5、稷下的百家先生们在义利之辩、人性善恶之辩、世界本原之辩等争鸣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使秦以后的思想、学术、文化,几乎均可以在其找到源头。材料表明百家争鸣( )A、提高了秦国综合国力 B、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变革 C、奠定了文化发展基础 D、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势力
-
6、商鞅变法造就了以军功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推动这一驱动系统建立的变法措施是( )A、确立县制 B、鼓励耕织 C、严明法度 D、奖励军功
-
7、春秋初期,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C、各诸侯国间的矛盾消除 D、县制推行加快祖国统一
-
8、下列文物的出现反映出春秋时期( )A、冶铁技术的成熟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开始使用金属器皿
-
9、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这反映了( )A、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B、商代青铜制造的繁盛 C、旧石器时代城市建筑水平 D、西周王权的衰落过程
-
10、“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
1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
12、原始农业出现后,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使原始居民中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
13、下列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
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石器 ④人工取火 ⑤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
14、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石制品3万余件,包括锤击、砸击石核及各类石片,工具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据此可知,该遗址所处的时代是(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
1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筹备“北京人遗址”专刊时,搜集到了头盖骨化石、动物烧骨、灰烬堆等图片作为素材。以下图片也能作为此专刊素材的是( )A、
B、
C、
D、
-
16、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小组以“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为主题进行研讨,如下选项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研究郧县人的论文 B、有关蓝田人的纪录片 C、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D、有关丁村人的科普读物
-
1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二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伟大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请谈谈它是如何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的?(2)、材料二中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这一时期较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哪一篇?其作者是谁?(3)、结合身边的学党史活动,请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点深刻认识。 -
18、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民国取代帝国,诚然来的过于急骤,无论从思想上.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但却是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左玉河《产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材料一中,“炮口的逼迫下 ”指的是哪一场战争?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 ”的角度,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有我”的誓言? -
19、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一个悲壮的故事】
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三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1)、材料一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 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中“八国联军侵满清”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赔巨款,派驻兵”中“派驻兵”是在哪里驻兵?最能体现“清朝变成洋人廷”的条款是哪一条? -
20、论述题。
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后,围绕“工业革命与社会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相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材料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人口超过1亿。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火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用砖块、砀(指有花纹的石头)铺设城市的街道。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世纪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开始有了煤气灯。电灯发明后,城市照明得到彻底改善。19世纪中后期,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请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工业革命与社会变化”提炼观点,并综合材料内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