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张华同学准备参加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请你为他设计行动方案。下列方案中最切合主题的一条是( )A、上海——嘉兴——瑞金——延安 B、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C、桑植——遵义——西安——延安 D、瑞金——赤水——西安——北京
-
2、百年前的上海石库门,中共一大召开。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请问第三个主导因素是( )A、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签订 B、辛亥革命在这里爆发 C、新文化运动在这里兴起 D、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
-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次“整合与凝聚”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
4、“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题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魏晋南北朝)
项目
时期
大事
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
距今约10000年
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生产工具的改革创新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西汉
出现了楼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曹魏
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水利工程的兴修
战国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
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统治者的支持
战国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西汉初期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东汉初期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是如何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
项目: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
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向育秧移栽转变,这是水稻种植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5、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政治制度创新更是历史演进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题表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延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义民……”(意为:我将中国作
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何尊示意图及其铭文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对“中国”的有效统治,西周统治者推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指出汉武帝为解决当时的王国问题而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的制度。秦朝为适应国家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请列举至少三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治理发展的趋势。 -
6、历史活动课中,某历史小组分享了“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资料并展开了探究。据此可知,该历史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7、题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大佛(既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和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这一时期佛教石窟艺术( )
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体
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
A、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B、展现了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 C、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强化 D、表明佛学成为历史主流思想 -
8、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历史地图的识读。识读题图中的元素,可知图片所示战役( )A、导致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 B、促进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结束了东汉末年州郡割据的局面
-
9、题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王与马,共天下”这种士族与皇族共治的特殊现象出现在( )A、A B、B C、C D、D
-
10、据史料记载,内迁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声称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体现了少数民族( )A、与汉族合同为一家人 B、自愿接受中央政府管理 C、浓厚的英雄崇拜情结 D、对中原地区文化的认同
-
11、“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汉人,他们从黄河流域历经几次大迁徙,到达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西晋统治者的政策 B、八王之乱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
12、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是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要求。为题图中所示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A、黄巾起义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位“老臣”忠贞不渝,为兴复汉室,竭尽忠心。他是(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
1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东汉时期,在医学领域提倡预防疾病,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名医是( )A、黄帝 B、扁鹊 C、张仲景 D、华佗
-
15、“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状况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昏庸无能 D、豪强地主势力壮大
-
16、里耶秦简以户为单位登记了秦朝民众的姓名、身份、爵位、籍贯、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统治者通过户籍有效地管理人口,征收赋税。据此可知,秦朝的治理( )A、泄露了民众信息 B、减轻了人民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D、呈现暴政的特征
-
17、为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秦始皇设置的官职是( )A、郡守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
1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定于一(统一)”,墨家主张“一天下之义”,道家主张“抱一”“得一”,法家主张“作一”。材料表明诸子百家( )A、强调君主专制 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政治诉求一致 D、强调分裂中孕育统一
-
19、“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中“天府”得益于( )A、灵渠的顺利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丝绸之路的开通
-
20、在他的推动之下,国家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没有军功者,即使是宗室亲属也不授予爵位。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