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印度犍陀罗佛像(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图中佛像面容呈椭圆,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形,身披希腊式大褂。这体现了古代( )A、民族的交融 B、宗教的传播 C、文明的交流 D、文化的冲突
-
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自由民租田耕种但田不生谷,则以未尽力耕耘论处,除了照交田主谷物外,如田地荒芜,还必须将其所荒芜之田犁翻耙平,交还田主。”这一规定( )A、体现了古埃及的重农思想 B、捍卫了自由民的合法权益 C、反映了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
3、 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的历法是( )A、夏历 B、太阳历 C、儒略历 D、阴历
-
4、 小史同学在进行中国近代史学习时设计了以下年代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示例1:《北京条约》→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北京条约》,民族危机加深,洋务派开始向西方学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
(1)、请为时间轴A和B分别别拟定一个主题,并任选一个主题说明理由。(2)、请仿照小史同学的示例,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到三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用箭头表示),并说明理由。(3)、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5、 自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洞察时代内涵,把握时代脉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八年级同学以“民族复兴”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完成相关学习项目。
项目一 【观察历史地图——感受艰难岁月】
以下为八(1)班同学搜集的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历史地图
——《中国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项目二 【解读历史杂志——见证民族觉醒】
以下为八(2)班同学梳理的《新青年》重大事件表
时间
《新青年》重大事件
1915年9月
上海创刊,每期发行1000份;作者主要是陈独秀
1916年9月
《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出版
1917年初
编辑部迁往北京,北京大学教员和学生轮流主编
1918年
使用白话文和新标点,每期发行量达到15000多份;《庶民的胜利》发表
1919年
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作者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
1923年
成为中共中央纯理论机关季刊
1926年7月
终刊
项目三 【撰写人物介绍一一传承民族精神】
以下为八(3)班同学收集的人物图片
——《中国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1)、根据项目一的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侵略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2)、根据项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影响。(3)、请在项目三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作出了伟大贡献”为主题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
6、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了以下结构图,对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不能拯救中国 B、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7、 《吴玉章回忆录》中记载: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利,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这种转变是基于( )A、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D、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
-
8、1895年,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列强对华态度的变化 C、斗争主力发生变化 D、政府外交政策
变化
-
9、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做无病呻吟”。胡适此举旨在( )A、提升国人素养 B、促进自然科学的传播 C、倡导文学革命 D、揭露封建礼教的本质
-
10、 下图的漫画创作于1920年,图中人物为民众,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漫画旨在说明( )A、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B、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C、人民渴望结束军阀混战 D、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
11、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了年代尺,对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民主革命历程艰难曲折 B、二次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C、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2、诗词可以折射历史,反映时代。下列诗句与不平等条约搭配准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诗词
条约
A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南京条约》
B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天津条约》
C
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
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马关条约》
D
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
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
《辛丑条约》
A、A B、B C、C D、D -
13、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从歌谣可得知义和团运动( )A、具有反帝爱国的精神 B、比洋务派更加激进 C、无法超越阶级
局限 D、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
14、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C、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促使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
15、 中国学者编写出版的“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系列丛书,描绘了中国近代的变迁与转折。该系列第3本描写了1895年的相关历史,这本书的书名最可能是( )A、《1895:天朝的崩溃》 B、《1895:天国之秋》 C、《1895:巨痛与自强》 D、《1895:大梦初醒》
-
16、 某同学制作了思维导图帮助梳理学习线索,其主题应该是( )A、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B、中国边疆危机严重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
17、 洋务运动期间,轮船招商局发展迅速,1873年至1893年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囊中。福州船政局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占了全部经费的80%。据此可知( )A、洋务派办企业是为中饱私囊 B、民用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C、洋务企业经营模式存在弊端 D、民用企业资金严重匮乏
-
18、 太平天国颁布的《太平礼制》规定天王洪秀全“得称为万岁”,凡“上言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其属上言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 B、已经推翻了清朝统治 C、上层领导人争权夺利 D、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
-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消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与此相当。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 )A、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 B、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帮助清廷镇压农民反抗 D、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
20、 印刷与出版刊物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金属活字印刷术诞生后,欧洲很多航海指南、航海图便使用这种技术印刷。一些地理学家绘制的带有全球一体观念的地图传播开来,为推动15—16世纪海上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型印刷术产生后,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和文艺作品也为更多普通人所阅读。人们发现“人”的地位早在古典时代就已经被肯定,“神”的至高无上是教士们的合谋。
——摘自崔林《从印刷术到互联网》
材料二:1775年,北美地区的《波士顿公报》印数一度达2000份,相对于当地的人口总数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以赛亚·托马斯在马萨诸塞州出版的报纸上呼吁工人投身到国家独立的事业中。有评论说:“假如没有报纸,美国革命根本不会发生”。英国人出版的报纸则鼓吹服从英国,宣传英国和北美殖民地的和解。到1784年,美国报纸数量增加到43家,自主的造纸厂、铅字厂等也相继建立起来,摆脱了对英国产品的依赖。
——摘自[法]乔治·维尔《世界报刊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金属活字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北美出现办报热潮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围绕“印刷和出版物”主题提取一个论点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