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开通大运河 B、重用人才 C、减轻刑罚 D、建立行省制度
-
2、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传出
传入
汉朝
张骞开辟通往西城的道路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梁、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城。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唐朝
通过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
宋元
宋元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 A 、火药、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等技术传到亚洲其它国家和欧洲。
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明朝
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船队给所经国家带去大量中国的瓷器、铜器、丝绸和茶叶。
许多亚洲国家的特产,像胡椒象牙、珍禽异兽等传到中国。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经传教士利马窦等传到中国。
——摘编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
(1)、请将表格中内容补充完整:A。(2)、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材料归纳了以下两个观点:观点一: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观点二: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
请你任选一个观点,选择表中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4、“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交融篇】
材料一 在隋唐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原汉族统治者基本都把周边的民族地区视之为蛮夷之地,把生活在周边的民族地区的人民称之为蛮夷……但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从唐太宗开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开明、兼容并蓄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关系的比较》
【边疆治理篇】
材料二 元朝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和边疆治理,通过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将广袤的民族地区和边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控,忽必烈派皇子宗王统兵出镇西北、西南,执行军事镇戍和军政监督任务。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元朝以大都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全国的驿道。为维护边疆稳定,在西北,忽必烈派皇子那木罕镇守西域地区,调遣大批蒙古、汉军进驻别十八里、曲先、翰端、可失合儿等地屯守戍边。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抗击侵略篇】
材料三
(1528-1588) (1624-1662)
图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图2: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统治者民族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民族关系和睦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边疆治理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图1和图2人物对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 -
5、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 《忆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 《无家别》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摘编自七年级下《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盛日”指的是哪一盛世局面?由“全盛”转变为“世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材料三中清朝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了哪一政策?概述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6、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它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俊、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下面地图上标示有“大都”、“陕西行省”、“察合台汗国”等字样。
材料三 罢宰相不设,析中书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对国家治理的作用。(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地方管理制度?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统治者因地制宜,设置了什么机构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3)、结合所学说出材料三反映出明、清两朝分别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作用? -
7、“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仙”是李白 B、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苏轼是豪放派 C、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有悲剧《牡丹亭》等 D、明清时期的《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的需求
-
8、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众多,科技水平领先世界,以下表格内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时期
科技成果
A
唐朝
孙思邈编撰了《唐本草》
B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
元朝
沈括编写了《授时历》
D
明朝
李时珍编写了《天工开物》
A、A B、B C、C D、D -
9、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田亩数的变化情况。分析此图可知,清朝当时(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人地矛盾不断加剧 D、土地政策发生变化
-
10、下图为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这些举措( )A、加快了清朝统一全国的速度 B、维护祖国的东北边防 C、加强清朝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11、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达成和议,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由边民自相贸易,此即“隆庆和议”。和议的达成 ( )A、彻底解除了边患危机 B、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C、确认了双方对等关系 D、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
12、明朝每年大量出口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西方以美洲白银支付。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这说明( )A、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B、驿传制度长盛不衰 C、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环 D、一条鞭法成效显著
-
13、两宋时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抽取一定比例的税收。下面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宋朝( )A、造船技术先进 B、财政仰给东南 C、海外贸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
-
14、我国自古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下面四幅图中出现在唐朝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农业工具是( )A、铁农具 B、翻车 C、曲辕犁 D、秧马
-
15、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各大菜系的形成,在扬州菜中,千层油糕是从河南的千层馒头演变而来的,大汤包与饺面是从淮安传来的,明清时期戏曲沿大运河传播,催生了国剧京剧。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 )A、维护了国家安定统一 B、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C、消除了南北方的差异 D、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制作名片——了解伟大工程】
图一 图 二 明长城
材料二:【梳理成就———感受科技力量】
活字印刷术 罗盘针 火药武器
(1)、阅读材料一,请写出图一工程的名称,并指出图二东到哪里?(2)、选择材料二中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7、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乎政权稳定和民生福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代表性的发明。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宋元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明清初期都曾采取鼓励垦荒的措施。同时,朝廷重视水利事业,注重各地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运河河道的疏浚。传统的粮食作物中生产发展最为突出的是水稻,如清代在北京培育出的“京西稻”,在南方普遍推广的双季稻等。此外,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并在各地广泛种植,使得原先许多无法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利用,增加了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而且这两种粮食作物的单产比稻麦高得多,从而增加了全国的粮食产量。
——摘编自赵晓玲等《论中国古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四:新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生产要素+产业)✖(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王羽《新质生产力理论公式构建和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图中农业工具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4)、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年度热词,结合材料四、请你为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项合理性建议。 -
18、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发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某事件路线图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2)、材料二反映明朝时期对外交往事件是什么? 其最远到达哪个地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该政策带来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以史为鉴,谈谈你对中外交往的认识。 -
19、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右图“学习单”中主题归纳最准确的是( )A、西北边疆军务管理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20、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澶渊之盟( )A、维持了宋辽间的长久和平 B、实现了宋辽双方的完全平等 C、直接导致南方经济的繁荣 D、使北宋军事力量完全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