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右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在19世纪末绘制的漫画《东三省之近视》。(   )

    A、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B、《马关条约》签订 C、日本制造旅顺惨案 D、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 2、下面是某两个时期中国创办企业所属行业类型的分布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晚清企业经营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 B、地方督抚势力急剧膨胀 C、洋务运动战略调整影响了工业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3、由下图可知,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社会危机加剧C.英军对两广的进一步侵略 B、自然灾害严重D.土地兼并加剧
  •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把孔教、佛教、道教斥为妖术。曾国藩在1854年《讨粤匪檄》里面斥其“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并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对上述现象认知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 B、曾国藩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凝聚人心,打击太平天国 C、双方冲突源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加深是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
  • 5、1879年沙俄霸占中国伊犁北、西、南三面,抢掠财物,同时要求中国赔款。消息传来,国人群情激奋,“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粤东义民,同声愤激,众怒汹汹”,意欲尽毁法国商民房屋,攻击教民。这表明当时(   )
    A、民主革命酝酿发展 B、边疆危机凸显 C、清廷重视舆论宣传 D、海权意识增强
  • 6、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主张“经世致用”,学习西方技艺以抵御外敌侵略: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维护民主共和。这反映出(   )
    A、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B、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 C、西学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救亡图存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 7、观察下列这组图片,与其所反映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8、唐朝是诗的国度。2023年,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再次点燃“唐诗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唐朝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情况

    ——摘自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

    材料二:如表电影《长安三万里》部分故事情节

    情节一

    持节监军代表朝廷审问高适。持节监军问:“你如何认识李白的,从头说来。”高适:“他,他曾是我的好友,我们以诗为交。”持节监军:“我朝人人习诗,上至圣上,下至贩夫走卒,何奇之有?”

    情节二

    高适、杜甫赴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高适问:“你也在准备应试吧?”杜甫答:“我考了两次,还没考中,我的曲江宴,还得等等。”(曲江宴是指唐朝在曲江沿岸为新科进士举行的盛大庆祝宴会。)

    情节三

    高适、李白第三次相见,两人因发现安禄山私制官服、有谋反之心而被追杀,幸赖郭子仪出手退兵才脱险。

    材料三:《长安三万里》展现给我们的唐诗带来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动容,……登峰造极的唐诗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让华夏文明一直能够延续至今的正是包括诗词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有“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铿锵誓言,更有“文化在,中华就在”的宏伟气势。

    ——摘编自苗君甫《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诗人地域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该特点的主要原因。
    (2)、文艺作品不等同真实历史,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也能折射出时代印记。从材料二中选择一处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3)、影片结尾,面对盛世落幕、故人零落,高适坚定地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理解。
  • 9、书法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晶体,通过书法,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髓与素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把对应书法字体的图片序号填写到下面横线上。

    楷书 , 小篆 , 行书 , 魏碑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中,选取你最欣赏的一位书法家(用正楷字书写)并说明理由。

    (3)、材料二  在书法字体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它的定型和推广具有特殊时代风格,其形成的既有取法自然、个性表现的审美因素,又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天下观,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比如,甲骨文、金文的形式背后是华夏民族的起源;在小篆的书写中,凝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恢宏气度;……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成北碑书法的繁荣;……隋唐重新实现大一统,集南北书风于一体,创造了壮丽的唐楷。

    ——摘编自周睿《书法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

    根据材料二、概括书法字体变迁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书法字体变迁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关系。
  • 10、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裴将军诗》(如下图),形式感强,字形结构长短、大小、粗细变化较强,碑中行草书由楷书的笔法调和而来,加以篆籀沉稳苍茫之风,吸收了张旭草书的肆意浪漫。这反映了(   )

    《裴将军诗》

    A、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 B、书法艺术脱离了底层民众 C、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 D、行草书创作严格遵循规制
  • 11、诗人余光中曾这样描写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位诗人应是(   )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王维
  • 12、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下列是他的作品是(   )
    A、《步辇图》 B、《送子天王图》 C、《韩熙载夜宴图》 D、《清明上河图》
  •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也表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状况。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主要背景是(   )
    A、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B、国家统一,思想繁荣 C、繁荣开放,思想活跃 D、政权分立,战乱频繁
  • 14、阅读材料,围绕“人与时代共振”主题开展探究,

    【时代浪潮】

    材料一

    ——摘自《图说经济学》等

    【融入时代】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活动(部分)

    年份

    革命活动

    1844

    马克思(26岁)与工人阶级直接联系,参加工人运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讨了许多哲学问题,对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等作了评介和批判

    恩格斯(24岁)在深入调查工人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开始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

    1846

    马克思(28岁)、恩格斯(26岁)共同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具有国际性质的无产阶级组织),以此为中心,在德、英等国建立委员会,指导革命实践活动

    1848

    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萧灼基《马克思传》等

    【时代青年】

    姓名

    年份

    年龄

    事迹

    莎士比亚

    1591

    27

    从演员转行创作剧本,写出历史剧《亨利六世》,这部满是世俗观念的作品广受观众欢迎

    瓦特

    1763

    27

    开始修理和研究纽可门蒸汽机

    拿破仑

    1784

    15

    进入巴黎陆军学校学习,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卢梭

    斯蒂芬森

    1810

    29

    开始着手制造蒸汽机车

    ——摘编自《莎士比亚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兴起后生产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活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青年与时代”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 15、阅读材料,围绕“人与自然共生”主题开展探究。

    【驯化动物与古代文明】

    材料一

    古文明

    地理环境

    代表性训话动物

    名称

    生物学特征

    文献记录

    考古发现

    古代埃及

    气候炎热,雨水稀少,90%地区被沙漠覆盖

    经过训练的驴可以2到3 天不喝水,饲料主要是草料和粮食

    古埃及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船尺、驴子,也常用驴拉犁耕地

    已发现连通东地中海地区的古代驴队商道遗迹

    古代两河流域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适应寒冷山脉和炙热沙漠等各种气候与地形,喜食草类植物和谷物

    羊毛是主要赋税形式之一,国王会亲自监督年度剪羊毛活动

    出土资料显示,在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商品中,羊毛纺织品最重要

    ——摘编自王思明《世界农业文明史》等

    【动物产品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畜牧业比重较大,使得毛纺业发达。14世纪早期,佛罗伦萨羊毛纺织业臻于极盛。许多街道与羊毛加工有关,如剪毛工街、大锅街和染匠街等。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在工场做工,领取计时工资。14世纪40年代,佛罗伦萨约9万人,其中3万人从事毛纺生产,大量商人、手工业者定居于此。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进程》等

    【野生动物与近代殖民】

    材料三 16世纪后期,海狸皮制作的毡帽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一张海狸皮运到欧洲加工后,至少增值10倍,甚至200倍。17世纪以后,随着英法等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毛皮贸易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到19世纪中期,北美大陆的海狸毛皮贸易由于海狸的绝迹已经衰落。土著人千百万年以来衣食所系的这种主要动物迅速消失,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贫困。

    ——摘编自付成双《动物改变世界》等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动物,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被古代文明大量驯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纺业发展对佛罗伦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海狸走向灭绝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
  • 16、根据下表可知,当时英国(   )

    1801

    1811

    1821

    1831

    1841

    产值比重

    农业

    34

    37

    30

    28

    24

    工业

    28

    27

    34

    37

    39

    就业比重

    农业

    35.9

    33

    28.4

    24.6

    22.7

    工业

    29.7

    30.2

    38.4

    40.8

    40.5

    英国1801-1841年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A、城乡差距缩小 B、建立贸易垄断地位 C、农业经济衰退 D、逐步向工业化转型
  • 17、法国大革命后,贵族特有的服饰受到嘲笑,平民服饰成为这一时期的流行样式之一。这反映了法国(   )
    A、民族意识的加强 B、贵族制度的消亡 C、平等观念的传播 D、财政危机的加剧
  • 18、《独立宣言》原稿中有段谴责英王允许奴隶贸易的文字,但因遭到南方部分州代表的反对,这段文字在正式文本中被删除。这反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
    A、宣扬天赋人权 B、带有明显局限 C、赢得民族独立 D、废除君主制度
  • 19、右图为 1689 年英国议会参加威廉与玛丽加冕仪式的场景,议会礼仪官宣读了《权利宣言》(《权利法案》初稿)并授予了王冠,随后威廉发表了承认该宣言的致辞,赢得现场热烈的欢呼。据此可知(   )

    A、议会与国王相互妥协 B、王权已被彻底剥夺 C、英国已建立共和制度 D、威廉推崇“君权神授
  • 20、在 1521年后的一个世纪内,中部墨西哥人口从上千万减少到大约 70万。在南美的印加帝国,人口从 900万减少到大约60万。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美洲人口的迁徙 C、工业革命的冲击 D、种植园经济衰落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