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郑和
  • 2、唐朝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自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综合所学指出历史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材料二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哪一时期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写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与吐蕃之间以什么形式友好交往的?唐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交往政策?
    (4)、你认为唐朝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 3、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册封回鹘首领为(   )
    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怀仁可汗 D、云南王
  • 4、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道:“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 5、如图出土的实物可以说明(   )

    注:吐鲁番地区唐墓出土的中原食物——饺子、点心。

    A、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联系日益密切 B、新疆与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促进了民族交流 D、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留有强烈烙印
  • 6、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还使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传入了大唐。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有利于中外交流
  • 7、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任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 8、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天竺
  • 9、伟大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全历程,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精神诞生地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请把材料一中的 A、B、C、D四处分别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处对应起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分别表明我们党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请你谈谈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 10、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都开始了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取材自纪录片《复兴之路》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成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成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成·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国事遗嘱》

    (1)、材料一中,什么历史事件让“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我”是谁?请列举出该人物“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主要革命活动。
    (4)、有学者认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合理,价值

    观正确。

  • 11、右图是某一战役的示意图,该战役(   )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D、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
  • 12、下面是抗日战争期间某一次会战的各方反应,据此判断,该会战是(   )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日军

    当此友邦并肩作战之际,甚盼此次会战能获得决定之胜利,以为我国革命军人争得无上之光荣也。

    我三湘健儿……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 13、西安事变发生后,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与中共谈判,并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多项承诺。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承诺,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据此判断,西安事变(   )
    A、得到共产党的支持 B、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导致国民党的分裂 D、促使抗日形势变化
  • 14、红军长征途经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一些土司、头人和喇嘛寺也支援红军大批粮食。该材料说明长征(   )
    A、粉碎了反动派的“围剿” B、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D、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15、以下是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拥护反抗帝国主义的广州革命政府北伐”“人民、国民政府、国民军,联合起来消灭直奉卖国军阀”“为民众争自由而战”“反对英帝国主义援助吴佩孚攻击北伐军”“城乡政权归人民”。这些口号(   )
    A、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B、反映出国共合作成效显著 C、说明中共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D、促进了民众思想的大解放
  • 16、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分析,该小组主要的研究史观是(   )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旗帜

    民主、科学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A、社会史观 B、文明史观 C、唯物史观 D、革命史观
  • 17、右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上关于黎元洪的漫画《去年、今日》。其反映了(   )

    A、革命派政治上的不成熟 B、辛亥革命的彻底性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北洋军阀势力强大
  • 18、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B、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 C、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 D、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
  • 19、1900年,某报道中写道:“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此报道可佐证(   )
    A、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B、义和团民缺乏纪律约束 C、清政府完全屈从于列强 D、英法联军对北京的掠夺
  • 20、康有为是戊戍维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他的《戊戌奏稿》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然而,有学者研究发现《戊戌奏稿》所辑录的奏疏及进呈书序,绝大部分是政变后重新撰写的,内容与进呈原件颇有出入,有的甚至是原则性的改动。这说明(   )
    A、新近的学术观点更加可信 B、《戊戌奏稿》不具有史料价值 C、历史研究需重视史料考证 D、历史真相依存于当事人的记述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