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下示意图①②处应依次填入(   )

    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南京条约》
  • 2、“虽然在五口开放通商的最初数年间,英、美等国对中国的贸易额有所增加,但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路并未能很快得到拓宽。而以鸦片走私所产生的贸易额,绝大部分也仅仅落人了那些鸦片贩子们的私囊之中。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扩张海外市场,倾销其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的意图有所背离。“这说的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C、清政府开展禁烟运动的结果 D、《南京条约》签订的过程
  • 3、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具体规定了《南京条约》中的一些细则,其中规定船钞“每吨输银五钱”,货税中,茶叶每担纳税二两五钱,其他尚议定了133 种进出口货物的税则。据此可知 (   )
    A、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 4、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深遣新任代表驻华并对香港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港岛价值无可限量,香港若是“英国的永久殖民地”,必将成为“商贸和财富的巨大中心”。基于这一认识,英国 (   )
    A、通过《瑷珲条约》割占北方领土 B、通过《南京条约》获得关税特权 C、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D、通过《天津条约》派遣公使驻京
  • 5、历史社团展出学习成果卡,由此推断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是(   )

    研究主题:瑞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文字资料:英国通过战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又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并获取了在华的种种特权……

    ·总结认识:

    一、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二、    ▲    

    A、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B、鸦片战争后中英建立了平等外交 C、清政府禁烟行动是战争爆发根本原因 D、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 6、历史课堂上老师在课件上展示了如下地图。下列选项中对地图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   )

    A、首战南海趋天津,再侵占厦攻长江 B、双线作战逼天津,又入京师定条约 C、兵起广西克永安,北伐西征全盛期 D、幼火曾焚万园冠,残垣犹诉百年寒
  • 7、如下是一场主题性历史教育展览的相关介绍。在这次展览中可能会介绍到的人物是 (   )

    开幕式时间:2024年6月2日

    展览主题:“杨威中外震铄古今————虎门馆烟精神展”

    展览地点:东莞的鸦片战争博物馆

    展览日期:2024年6月3日至10月10日

    A、王夫之 B、林则徐 C、陈化成 D、洪秀全
  • 8、道光十六年七月,清朝官员给道光帝上书说道:“吸食鸦片者,初则荡产倾家,继则典妻囊(yù,卖)子,终则性命难全、遗祸子孙。”这可用于研究(   )
    A、虎门销烟的辉煌成果 B、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C、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 9、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1)、指出图一文物属于哪种史料(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能够证实一个关于早期国家的怎样结论?
    (2)、请用材料二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3)、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 10、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巨变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君在秦国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译自《战国策・秦第三》

    材料三   百家争鸣本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变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何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哪些变法措施使 “秦国无敌于天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说一说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 11、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C、提高社会生产力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13、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 14、考古学家在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牙雕蚕,该牙雕蚕呈现家蚕造型,并且是呈现吐丝的蚕形。据此可以推测仰韶文化时期(     )
    A、先民能够养蚕缫丝 B、已经可以制作衣裳 C、家庭养蚕业已出现 D、农业出现精细分工
  • 15、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

    A、种植水稻,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早期文明 C、精耕细作,形成农业文明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 16、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浪潮,推动了欧美向近代社会转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宣扬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材料四: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一概括这种新制度对英国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图示中三者的关系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起来的?体现了什么立法原则?
    (3)、材料三的内容确立了哪些基本原则?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这一事件中生产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 1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是与马克思主义直接关联的。下列事件与马克思主义直接关联的是(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三级会议的召开
  • 18、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①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可②揭示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③是一成不变的理论④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9、“史论”是指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8世纪,法国进步思想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 B、19世纪20年代,铁路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C、19世纪中期,马克思撰写了《资本论》等著作 D、1864年,英法等国的工人代表成立“第一国际”
  • 20、如图反映了某时期英国城市入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海外殖民地的扩大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