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商鞅针对土地问题严重以及战国纷争局面,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设法将二者加以巧妙结合,着重改革土地制度——“除井田,开阡陌”(“开阡陌”指打破原有土地界限、允许自由开垦和买卖土地)……社会历史发展证明:商鞅顺应了时代潮流,改革事业搞得彻底,上利社稷,下利明众,因此秦国迅猛发展起来,变得繁荣富强,一跃而为七国之首,东雄诸侯了。 

    ——钟庆梁从农业土地问题看我国古代三大改革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如何多方面利用“土地”增强秦国国力?再列举一个我国古代利用“土地”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史实。 

    (2)、材料二: 

    时期

    土地政策

    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1921—1927)提出“限租、限田”的土地政策;以“耕地农有”为基本目标和革命口号

    赢得农民,取得国家政权

    (1927—1937)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

    (1937—1945)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1945—1949)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从“农民所有、集体经营”的土地政策转变为“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

    联合农民,推进工业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

    激励农民,支持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

    富裕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

    ——文晓波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一百年:理论、历程与经验

    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提炼一条“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百年实践的成功经验”,并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晰、试论结合、阐述充分)

  • 2、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国与埃及同为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如图展示了两国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中国与埃及同属哪一文明类型?并根据历史资料形式,指出图片所示建筑属于哪一种资料类型? 

    (2)、材料二:中国与埃及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认知,始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经济文化交互圈,令从东方的中国、印度经中亚、西亚,到地中海世界的埃及和希腊之间的贸易更加密切。如果说亚历山大帝国促成了古代东方与地中海世界通道西半段的畅通,随后东方汉帝国则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完成了这一通道东半段的开通。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贯穿亚欧大陆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交通贸易要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摘编自余建华《中国与埃及关系六十年:回顾与前瞻》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促成“中国与埃及真正意义上相互认知”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并分析它们有何共同历史影响。 

    (3)、材料三:1949-2024中埃两国历史大事件简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

    1953年

    在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后,埃及共和国成立。

    1955年

    中国、埃及等29个亚非国家参加亚非会议,并形成“万隆精神”。

    1956年

    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1999年

    埃及成为首个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

    2014年

    中国政府发布《中埃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24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埃及总统塞西会面时提出: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双边关系朝着面向新时代的中埃命运共同体目标持续迈进。

    ——摘编自余建华《中国与埃及关系六十年:回顾与前瞻》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中埃两国的发展历程概括“从民族独立到迈向复兴之路”的历史启示。

  • 3、1980年,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判断对错)
  • 4、“北人南渡,荆扬户口半天下”说明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判断对错)
  • 5、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C、意大利人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有《蒙娜丽萨》和《最后的晚餐》等 D、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
  • 6、如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小论文写作提纲,据此推断该小论文的标题可能是(  ) 

    促进早期热力学的发展;

    成为功率的国际标准单位;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A、《蒸汽之力: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B、《内燃引擎:重塑时代的动力革命》 C、《点亮黑暗:电气时代重塑城市生活》 D、《比特世界:从计算机到AI的进化》
  • 7、如表是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人权宣言》的部分内容,二者的共同点包括(  ) 

    《权利法案》

    《人权宣言》

    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利;……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体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加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A、都对抵制外来侵略起到了作用 B、都主张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 C、都直接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D、都主张通过法治建立新秩序
  • 8、如图是1931年9月-12月日本输出中国的糖品数量柱状图。关于该变化情况出现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日本正遭受经济大危机冲击 B、中国的制糖业发展迎来春天 C、中国民众反抗侵略抵制日货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见成效
  • 9、某班在“看电影,学历史”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组织了一次观影研学活动,活动策划组的同学们搜集了下列影视资源,据此推断此次活动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之耻;国土的沦丧 B、文明碰撞:文化的交融 C、救亡图存:艰辛的探索 D、走向共和:民主的追寻
  • 10、自古以来,我国历朝历代十分重视边疆治理。下列边疆治理举措对应西藏地区的是(  ) 

    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 

    ④清朝确立金瓶犁签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1、如图是现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铜权,铜权呈十七棱面,空心,权身刻有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和秦二世元年统一度量衡的两个诏文。对该铜权解读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②见证了商朝灿烂的青铜文化 

    ③蕴含的核心价值是“统一” 

    ④直接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 12、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迄今其已经出土多个人类头骨化石,这可以实证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下列遗址中有同样实证价值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良渚遗址
  • 13、艺术作品记录了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下图。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拟一个标题。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副相互关联的画作,自拟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14、家庭是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何培养贤子弟?曾国藩说,要爱之以德,不能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是爱之以德;“丰衣美食,俯仰如意”,是爱之以姑息。曾国藩处处注意为子弟做榜样,凡是要求儿辈做到的都要求自己先做到,而且要求夫人、诸弟都为子女做榜样。在熟知儿子思想情况之后,有的放矢地教子。如针对曾纪泽记性差、悟性佳的特点,教导他读书时不强求背诵,只要求读懂。

    ——摘编自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

    材料二   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讲交涉于筐箧之间,故其丑习,不学而皆能,不约而尽同也。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女学》

    材料三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一生淡泊名利,曾居住的北京四合院中,悬挂着“松风水月”四个大字。邓以蛰以此横幅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如松风那样清朗,似水月那般明洁。邓以蛰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他鼓励当时尚未成年的邓稼先:“稼儿,为了祖国 的强盛,你要立志学科学,将来报效国家。”

    ——摘编自《邓稼先的家风故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国藩的家教观和教育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提出此教育观点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邓稼先的优良家风,并谈谈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 15、探秘南越王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眛的陵墓。立国者赵佗原为秦始皇统治的大秦帝国南征军队的副首领。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迅速从百越征战、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以至中原地区,开启岭南文明千年辉煌。

    ——摘编自《再看西汉南越王墓》

    材料二   下面是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文物简介

    裂瓣纹银盒

    表面装饰了华丽的凸起纹饰,像一片片交错的花瓣,这就是“凸瓣纹”,也叫“裂瓣纹”。这种纹饰由锤蝶制成,曾流行于古波斯安息帝国的银器上。银盒从造型到纹饰都与汉代及以前的器皿风格迥异

    焊珠金花泡

    泡面用金丝焊接成圆形、心形、辨索形等多种立体图案。在20倍的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焊接点。此工艺起源于西亚,最早见于伊拉克乌尔皇室墓(公元前2560—前2400年),后被古埃及、希腊所掌握,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后传入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船纹铜提筒

    以其器形如筒,又有对称贯耳以供系绳,故名提筒,是古代越族的盛储器,腹部的纹饰十分精致,四条船首尾相连,船上满载战利品,画面上有羽人、战士等,描绘的是海战归来的凯旋场景

    材料三   整个陵墓坐北朝南,面积100平方米左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修建。前部前室四壁与顶上都绘有朱、墨两色云纹图案,象征朝堂。东耳室放饮宴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错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盘等。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冑、弓箭、五色药石、生活用品和珍宝的藏所。后部居中的正室为墓主主棺室,以一棺一椁入殓。墓主身着丝缕玉衣,两侧有10把铁剑, 9枚印鉴。东侧室为姬妾殉葬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一枚。西侧室为7个厨役的殉葬室。 后藏室为食物储藏室,里面藏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与容器。

    ——摘编自董恒年《西汉南越王墓:气势恢宏,劈山为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越王墓有助于研究哪一时期的历史,并概括岭南文明的发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南越王墓考古发掘的意义。
  • 16、下图历史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欧盟成立 B、华约形成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 17、为下面一组图片挑选一个主题,最合适的是(     )

    A、柏林危机引发热战 B、冷战造成分裂对抗 C、北约华约冷战对峙 D、西欧走向联合自强
  • 18、下图为奥匈帝国的宣传漫画《抓住那只背刺的手》。1915年,本属于同盟国集 团的国家反水加入协约国,对奥匈帝国宣战,但这只企图偷袭的手被奥匈帝 国抓住。此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 19、“它开创了人类历史的 一 个新时代,在资本主义统治延续数百年之后人类开始向社会主义迈进。至今,时代的基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它是(     )
    A、独立战争 B、明治维新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 20、拉丁美洲是继英国北美殖民地之后挣脱殖民锁链的第二个地区。引领拉丁美洲进行抗争的历史人物是(     )
    A、克伦威尔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甘地
上一页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