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敌人(注:拿破仑军队)像浩荡的洪水,淹没了俄国的土地……和平的城市和村庄在黑暗里燃烧⋯⋯敌人横冲直撞,不可阻挡;烧杀劫掠,一切都化为灰烬。”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A、传播了革命精神 B、动摇了封建基础 C、加速了欧洲统一 D、具有侵略的性质
-
2、法国大革命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不容怀疑的,可以说整个19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度过的,因此,马克思称这次法国大革命“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里的“整个世界的要求”是( )A、进行殖民扩张 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发展自然科学
-
3、如果没有法国供应品的支援,美国就不可能取得萨拉托加的胜利。盟约签订以后,美国人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因为法国是承认他们为“一个民族”的第一个国家,而且法国拥有陆海军力量,使得这种承认意义重大。据此可知,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国际上的援助 B、战争的正义性 C、华盛顿的指挥 D、人民大力支持
-
4、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演讲中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他们)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材料体现了美国国家权力部门之间遵循的原则是( )A、限制王权 B、君权神授 C、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D、议会主权
-
5、与下面图示中的“发生政变”相关的事件是( )A、三级会议召开 B、倒幕运动成功 C、珍妮机的应用 D、“光荣革命”爆发
-
6、“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一次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欧洲殖民者就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这说明,“三角贸易”( )A、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 B、加速了美洲地区的开发 C、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 D、损害了印第安人的利益
-
7、下图的绘制者力图告诉我们( )A、美洲文明领先世界 B、殖民扩张带来灾难 C、世界各地联系密切 D、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8、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新兴市民阶级地位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孕育出佛罗伦萨人崭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段材料概括了文艺复兴的( )A、起源条件 B、主导思潮 C、主要性质 D、历史影响
-
9、资本主义从冰封千年的封建土壤中露出了新芽。资本主义的兴起给西欧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西欧)迎来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曙光,西欧开始了脱胎换骨的社会变革。下列符合该观点的论据是( )A、工厂制度建立 B、手工工场出现 C、彼得一世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
10、幸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保存,且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从而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唤醒了沉睡中的欧洲⋯⋯阿拉伯文化也曾对中国有过很大贡献,如文学、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这体现出,阿拉伯人( )A、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B、为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C、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 D、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
11、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活跃的社交生活和相对宽松的环境则为人们自由思考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一些追求知识的市民聚集到一起兴办教育,大学应运而生。据此可知,大学兴起的根源在于( )A、手工工场的发展 B、封建教会的需要 C、城市经济的繁荣 D、庄园经济的普及
-
12、13世纪英国黑尔斯庄园的法庭档案里记录有这样一个案件:一个农民丢失了一头黑母牛,他在领主的牛棚里发现了自己走失的牛,但领主却拒绝归还,所以这个农民就向庄园法庭起诉,法庭判定领主要将牛归还该农民。这说明,庄园法庭( )A、有限制地提高了奴隶的地位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完全维护庄园主的个人利益 D、完全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
13、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这段文字赏析的是( )A、圆形大剧场 B、《高老头》 C、《哈姆雷特》 D、《掷铁饼者》
-
14、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帝国建立。他改革财政制度,停止扩张,并建立了“罗马统治下的和平”。这里的“他”指的是( )A、屋大维 B、凯撒 C、查士丁尼 D、达·芬奇
-
15、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公民皆可以参政⋯⋯关心雅典、参与政治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情,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 )A、轮番而治 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 D、公民意识
-
16、下面是印度种姓制度的图文解释。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统治者所宣扬的内容( )
这是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所化成的,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所化成的,吠舍是原人的大腿所化成的,首陀罗是原人的脚所化成的。至于贱民,则与原人的身体无关。
A、体现众生平等 B、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社会公平 D、摒弃私有制度 -
17、下列图片所示的遗址或文物均出自古代埃及。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太阳历
狮身人面像
A、农业经济发达 B、建筑技术高超 C、文明成就辉煌 D、雕刻艺术完美 -
18、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摘自《资治通鉴·齐纪·魏迁洛阳》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内涵的演变情况,并概括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点措施?这一举措对民族交融有何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
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下为某校七年级同学以“创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的内容,请结合所学知识参与其中。
【思想创新】
材料一:“凡诸子百家,……,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制度创新】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铜量、铜权
【人才创新】
材料三:
商鞅像
汉武帝像
祖冲之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历史现象以及图8所示的水利工程。该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与哪一学派倡导的思想一致?(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三中一个杰出人物的成就,任选以下一个角度进行说明,展现中国古代不同领域人物的创新发展。(要求:所选人物和角度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I:改革创新 Ⅱ:制度创新 Ⅲ:科技创新 Ⅳ:经济创新
-
20、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史料反映着历史的不同面貌。请根据以下史料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卡片1】
关于伊尹的记载
文献来源
“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
《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
《史记·殷本纪》
【史料卡片2】
说明:左图为东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出土于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乡,描绘的是秋收季节的田野。上半部是渔猎,下半部是收获。上面的猎人正搭弓引箭,即将射向塘中飞鸟。而下面收割稻谷的农人,三三两两,错落有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竹书纪年》与《史记》关于伊尹的记载截然不同。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证明两汉时期在科技与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成就的史料。(3)、画像砖《弋射收获》属于何种史料类型?它对于我们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有怎样的价值?若要更全面地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