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历次的反侵略战争,大多以中国的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军事战略错误 B、经济技术的落后 C、社会制度的腐败 D、思想观念的保守
-
2、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回望20世纪,体会战争与和平中不断变化的大国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并使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日益紧张。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
——摘编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
材料三:
杜鲁门(1884-1972)
——图片源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
……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
——1947年3月12日《国情咨文》
(1)、材料一认为“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形成了哪一新的国际秩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二战中形成的“善的阵营”的名称。(3)、请提取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
3、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英国在与大清王朝的较量中,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在民族认识上的亟变和探索。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俄国和美国在行进的航路上都遇到了风浪和险阻,让历史进步的航船能够乘风破浪,畅通无阻,成为这两个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结合19世纪40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俄国和美国分别通过什么事件“排除这些风险”?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同时期的日本如何实现本国历史的重大转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了哪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并列举该时期两个典型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
4、光,无形无迹,却能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请你参与。
【探寻遗址,追溯文明之光】
材料:
①金字塔
②雅典卫城
③摩亨佐•达罗遗址
【查阅专著,感悟理性之光】
材料二:18世纪法国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
思想家
代表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伏尔泰
《哲学通信》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倡A 的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制作名片,追寻真理之光】
材料三:
人物:马克思
身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创者
主要事迹: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1)、请你从材料一中呈现的三个文明遗址中任选一例,阐述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什么特点?(2)、材料二中A处的原则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成功实践,结合所学,将A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共同“闪光点”。(3)、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引领行动。请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分别对俄国和中国革命实践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文明成果? -
5、中外历史上许多经济政策的调整,都是对包含所有制形式、经营管理方式及分配方式在内的生产关系进行探索,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俄的探索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苏联的探索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下卷
美国的探索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中国的探索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据以上材料,请从“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和“经济政策的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
6、有学者评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评论中“整个房子烧了”指的是( )A、苏联模式僵化 B、东欧剧变 C、八一九事件 D、苏联解体
-
7、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最恰当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成员示意图
②欧盟旗帜
③100欧元纸币
A、欧洲国家统治政策的调整 B、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欧洲文化的多元性 -
8、1944年6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第二战场开辟了》,指出:“我们在第二战场开辟的时候,要以胜利迎胜利,......使东西捷报能相互辉映”。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9、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一个喷嚏,……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材料中“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股票投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盲目竞争
-
10、下面表格是某同学对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研究性学习资料。从表中信息可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地区
主要事件
亚洲
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非洲
扎格鲁尔领导埃及华夫脱运动,通过和平示威、武装起义等形式反抗英国殖民者。
拉丁美洲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A、体现斗争形式多样 B、都实现了民族独立 C、体现非暴力的特点 D、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
11、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个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
1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是(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
13、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材料( )A、客观评价了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 B、侧重评价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侵略性 C、重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积极意义 D、强调拿破仑战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
14、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等法律文献,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材料反映他编纂法律文献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B、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 C、恢复罗马帝国的繁荣 D、加紧东罗马对外扩张
-
15、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其中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最核心的内容,即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材料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 )A、受到了教权和王权的控制 B、具有较大的自治权 C、是教权和王权妥协的产物 D、是城市发展的产物
-
16、2005年5月,埃法(埃及和法国)水下科学考察队在地中海海底打捞出不同时期的各种雕像、器皿、浮雕、钱币等珍贵文物,该硬币( )
公元前2世纪刻有亚历山大灯塔的硬币
A、可以佐证亚历山大灯塔的存在 B、完全还原了亚历山大灯塔 C、是佐证亚历山大东征的唯一史料 D、是亚历山大大帝铸造的硬币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摘编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二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会不断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违背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摘编自孙华玉《实事求是:党的制胜法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边界的斗争”创造了什么局面?你认为支撑这一局面的条件有哪些?(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联系遵义会议前后的相关史事,写一篇16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同时,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三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没有让中国人民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胜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更警示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是如何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2)、材料二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请写出两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重大事件,并分别指出其历史意义。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摘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材料三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该文献体现了哪些原则?(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依据有哪些?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的一段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分别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实现“自强”的途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运动?二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