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它完成于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这部作品是( )A、《夜间的咖啡馆》 B、《英雄交响曲》 C、《战争与和平》 D、《向日葵》
-
2、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其中,属于社会生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 B、建立新式军队 C、推行地税改革 D、提倡“文明开化”
-
3、“这是北美人民的武装力量第一次与英国正规军交锋,它揭开了北美人民反英战争的序幕。”材料中的“交锋”是( )A、波士顿倾茶事件 B、来克星顿的枪声 C、萨拉托加大捷 D、约克镇战役
-
4、“穆罕默德……给祖国留下了一个宗教和一部天启的经典,留下了一个具有良好的组织和武装、统治了整个半岛的社会和国家。”材料中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
5、“亚历山大成功地将希腊文化同亚洲文化、非洲文化结合起来,这鼓励了重视知识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一些当时的发现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掠夺了东方世界的财富 C、打通了亚欧商贸通道 D、拓展了帝国的版图
-
6、下列成就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C、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D、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
7、“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1963年至1965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5.7%。”材料所反映的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8、“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9、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A、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10、这次战役历时64天,除塘沽守军从海上逃跑外,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这次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11、“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使中国人民打消了对‘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认识到必须自己‘直接行动’。”材料中的“直接行动”是(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一二•九运动
-
12、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甲午战争后,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争先恐后到中国来开设工矿企业和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条款有关( )A、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13、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政府对某地方加强有效管辖的历史事实。据此可知,该地方是( )
A、西藏地方 B、新疆地区 C、南海诸岛 D、黑龙江流域 -
14、下列著作中,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
15、以下中国古代历史时序图中,★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6、“(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是(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郾城大捷 D、宋金和议
-
17、下列史实和评述对应正确的是( )A、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B、玄奘西行——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郑和下西洋——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D、戚继光抗倭——带回了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18、“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断北语,一从正音”“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张骞通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
19、下列属于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
①以德化民,休养生息 ②释放奴婢,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0、“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材料中的“制”分别是( )A、禅让制和世袭制 B、世袭制和郡县制 C、禅让制和分封制 D、分封制和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