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在此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大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最后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的“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

    材料2: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英法联军劫掠某皇家园林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价值超过600万磅。在场的每个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2)上述材料反映的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

    (3)西方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它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材料3: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得这个纲领(颁布于1853年)变得不切实可行……它便注定了天国政权不可能走向长久。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3中“纲领”颁布的积极意义?

  • 2、《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战役中,冯子材以近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3、清朝时,认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毅然率军从阿古柏手中收复新疆的将领是(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林则徐 D、张之洞
  • 4、洋务派创办时候,京师同文馆制定西式课程计划表。这体现了,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目的是(     )
    A、完全实现教育西方化 B、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 C、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D、培养翻译、科技人才
  • 5、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     )
    A、曾国藩 B、张之洞 C、奕䜣 D、慈禧
  • 6、《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它的作者是(     )
    A、洪仁玕 B、洪秀全 C、陈玉成 D、李秀成
  • 7、马克思在1853年对当时中国发生的一场农民运动的评价是:“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和对情况有更多了解,1863年马克思有对此运动评价是:“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这场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辛亥革命
  • 8、如图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其中某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阶段是(     )

    A、 B、 C、 D、
  • 9、下框中的信息反映的是哪一国家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

    侵占中国领土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

    范围:中国东北和西北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 10、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英联军 D、八国联军
  • 11、使外国商船和军舰获得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的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12、同学们讨论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哪位同学发言较为恰当
    A、清政府首次被西方列强打败 B、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C、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 D、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3、1854 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 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话中“对华通商扩展有限”的根本原因是(       )
    A、通商口岸太少 B、关税税率太高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D、英国商品不适合中国
  • 14、《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这个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不是赔款,不是割让香港(岛) ,而是五口通商。”“这个条约”的内容还包括 (        )
    A、协定关税 B、增辟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凡十三款,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许英商贸易,眷属居住……二、割让香港(注:实为香港岛),听英治理……六、五口进出货物,中国公布公平划一之税率,贩入内地之英货不得加重课税…

    ——摘编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是役(甲午战争)败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这次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3年以后,5年以后甚至16年以后,中华民族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摔倒以后迅速爬起来,寻觅新的道路,作出新的努力。

    ——摘编自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条约的名称,并概括材料中的三项条约内容分别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中国出现的现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与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这场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三   《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争双方的“差距”有哪些?
    (2)、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 17、1899年8月23日,[美]约翰·S.皮尤创作了如下漫画,标题是《PUTTINGHIS FOOT DOWN》(坚决反对)。漫画中人物的脚下是中国地图(Map of China),围绕地图的欧洲五国(德、意、英、俄、法)正准备用剪刀裁剪中国地图,远处的奥匈帝国皇帝正在磨刀霍霍。而中间站立者则是试图阻止这一行动的美国总统。美国“坚决反对”的原因是(     )

    A、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美国力图开拓中国市场 C、美国力图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美国力图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
  • 18、19世纪末期,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一切责任由我负之。”材料表明(     )
    A、朝鲜对中国意义重大 B、朝鲜起义影响日本 C、中国威胁了日本统治 D、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 19、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积极推动铁路、电报等近代化建设。与这一举措的历史背景最直接关联的是(       )
    A、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南京条约》开放台湾为通商口岸 C、中法战争后加强东南海防的需要 D、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 20、1884年新疆行省设立后,首任巡抚刘锦棠“立城垣、坛庙、学校、驿传,又广屯田,兴水利。”1885年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后,大兴新政,筑铁路,通航运,办清赋,辟山林,建学堂,讨军实,开矿产,振工商。两者都(     )
    A、解决了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 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建设 D、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