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是小刘同学根据某一历史事件编写的剧本(部分)。这一历史事件是(     )

    第二幕       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

    第四幕       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八幕       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

    A、弭兵大会 B、商鞅变法 C、秦灭六国 D、屈原投江
  • 2、下图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定居生活的结束 B、从种植到采集的转变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从采集到狩猎的转变
  • 3、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但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享用九鼎八簋,后来被一些诸侯竟相仿效。这说明(     )
    A、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 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 4、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消除了水患。这位人物是(     )
    A、炎帝 B、 C、 D、大禹
  • 5、仰韶文化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 6、下图文物是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表明山顶洞人(     )

    A、已会制作工具 B、已经会使用火 C、学会共同劳动 D、具有爱美意识
  • 7、北京人使用的工具称为旧石器,旧石器的特征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钻孔石器 D、金属工具
  • 8、

    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变革】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名称。结合所学,归纳这种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变法改革】

    材料二   战国时期一项重要变法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说出该变法的名称。结合材料二指出最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措施。

    【开创之举】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秦始皇推行一系列措施。

    图一

    图二

    图三

    (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一,指出秦朝首创的政治制度名称。根据图二、图三分别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4)通过以上探究,请你概括推动古代社会发展的两个因素。

  • 9、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众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思想智慧】

    材料一   道德教育体现先贤智慧

    ●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老子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够相互转化,他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孔子、老子两位思想家的主张。

    【器物鉴赏】

    材料二   青铜器物蕴含工匠精神

    ①: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这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②: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2)根据材料二的图文信息,写出①②处的青铜器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特点。

    【建筑魅力】

    材料三   建筑工程承载历史价值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人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3)结合所学指出主持修建都江堰的历史人物。依据材料三,说说这项水利工程具有的功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

  • 10、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活动一图1中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__________。依据图1分析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2)请你写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名称。从活动二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请写出两点。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下表是良渚遗址、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②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③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200多件礼器。

    ④二里头遗址中有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有比较严格的区分。

    ⑤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10.8万平方米。

    (3)请用活动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即可)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____________。

    B.当时已产生阶级,社会贫富分化相当明显: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请你为该项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 11、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B、历史学家的著述 C、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D、历史题材的影像资料
  • 12、人们常用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指的是(     )
    A、项羽起义 B、黄巾起义 C、大泽乡起义 D、“国人暴动”
  • 13、秦朝这套制度打破了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的诸侯地方统治格局,使中央权力能直接渗透到基层社会组织——乡、里、亭等机构,扫除了以往诸侯势力的屏障。“这套制度”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国并行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 14、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秦朝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B、《黄帝内经》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C、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15、大一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中华文明绵绵不绝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 16、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下表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象形是汉字唯一的造字方法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到繁
  • 17、如下图是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西周青铜利簋,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印证了史书关于“牧野之战”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信 B、文献记录真实性更强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佐证 D、文献与文物同时代出现
  • 18、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19、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今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以“德”治国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兼爱”“非攻”
  • 20、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春秋时期的争霸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D、百家争鸣的局面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