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该思想家是( )A、墨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
2、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儒学复兴 D、无为而治
-
3、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 )A、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B、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C、治理长江洪水泛滥 D、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
4、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地方很富足,街上人很多,众人把衣袖举起来像帐幕,每人挥一把汗,简直像下雨一样。”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A、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 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 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
-
5、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由此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 )A、各国改革 B、民族交融 C、技术进步 D、思想繁荣
-
6、西周初年,诸侯须经周天子授权才有征伐小国之权。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大国不经授权兼并小国成为常态。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周天子权威消失殆尽 C、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D、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
-
7、下表是“山”字在不同时期的字形。这说明了( )
二里头遗址的象形符号
郑州商城遗址的陶符
甲骨文
A、二里头符号批量出现 B、商城陶符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C、三种符号有承续关系 D、甲骨文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 -
8、西周时期,认真执行周王室的命令、尽职履责的诸侯会得到周王的关怀,表现突出的还会得到周王赏赐的财物珍宝。如果诸侯出现反叛行为,周王就会起兵讨伐。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周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分封制得以有效运行 C、贵族政治实现了等级化 D、中央集权制趋于完善
-
9、考古专家在江西九江、湖口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烧土块中发现了稻草和谷壳的痕迹,还出土了石斧、石锄、石刀和石镰等器物。这说明了,当时江西( )A、先民开始用火烧烤食物 B、原始农业已经兴起 C、稻作从北方传播到江南 D、具备初始国家形态
-
10、下表是某同学搜集的原始人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头盖骨、牙齿化石
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D、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代
统治政策
治世局面
西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①
东汉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②
(1)、写出材料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治世局面。根据材料,分析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______推动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题目,并就所拟题目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
1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演变示意图
图1 我国最早的文字 图2 纺一文字 图3 汉字的繁体和简体
材料二 曾有文化学者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三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国之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什么朝代?秦朝规定的全国通用文字字体是什么?图1、图2、图3反映了我国汉字演变过程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场“跨世纪大辩论”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从其形制来看,当时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代表的王国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后世称”丝绸之路”。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此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反映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改革中不断前行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赵良曾劝说商鞅,指出其相秦“残伤民以骏(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贾谊《治安策》记载,“他的新法推行了两年,秦国的风俗日益败坏……其社会混乱达到极点。”苏轼在《商君功罪》中也指出:“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材料三 “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主要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中最受底层百姓欢迎的两项改革措施。(2)、概括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15、为了纪念祖冲之,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和环形山。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A、发明了地动仪 B、撰写了《齐民要术》 C、奠定了中医治疗理论的基础 D、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
16、下列选项的表述,与年代尺中朝代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①开发江东 B、②短暂统一 C、③派卫温到达夷洲 D、④祖逖北伐
-
17、我国古代有很多对时局产生重要影响的著名战役。以下战役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牧野之战
-
18、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起义爆发在东汉后期的是(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黄巾起义 D、宋江起义
-
19、公元前121年,匈奴人曾悲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人发出如此感叹的背景是( )A、班超长期驻守西域 B、西汉初年对匈奴推行和亲政策 C、蒙恬北击匈奴获胜 D、霍去病击败匈奴控制河西走廊
-
20、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贡献过甚大之绩效。”郡县制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A、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