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下图所示知识结构反映的主题是( )A、英国殖民霸主的建立过程 B、西班牙、荷兰、法国的殖民争夺 C、英国与西班牙的殖民争夺 D、三角贸易带来资本原始积累
-
2、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B、罗马灭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C、《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D、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
3、《汉谟拉比法典》中除了有维护王权、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条文,还涉及借贷、租田、婚姻家庭、商业关系等多个方面。材料表明( )A、法典的内容系统完备 B、法典具备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能 C、法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D、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较为活跃
-
4、以下对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关系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定期泛滥、土地肥沃→农业发达 B、河水涨落→发明象形文字 C、测量水位→发展天文学 D、洪水退后土地计算→医学发展
-
5、
材料一: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者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昂扬,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理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据材料一概括人们对一战的态度。并分析这场战争性质。材料二:一战中士兵死亡上千万,战争耗费巨额资产,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又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2)据材料二归纳一战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建立起的国际新秩序。材料三: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的条约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会议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领土独立与领土完整,实际上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什么目的?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
6、
材料一:宣告了欧洲社会的政治制度……当时资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新社会制度的胜利,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胜利。
——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
(1)材料一中欧洲新的社会政治制度指什么?该制度最早在哪一国家确立?材料二: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就制度的变革,农奴起义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俄国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材料三:“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显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摘编自《大国崛起》
(3)面对内忧外患,日本天皇进行了一次改革,将日本变成了一个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请问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日本这次改革对中国有何影响?这次改革对我国当今社会建设有什么启示? -
7、
材料一:19世纪上半叶,运输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运输成本显著降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整合起来,各种商品的价格逐渐趋同。譬如,英国利物浦和印度孟买之间棉花价格的差距,在1857年是57%,1913年则缩小到了30%。
——摘编自《物流改变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其所学,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初“运输手段”主要有哪些?分析交通运输手段的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英国为例,到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为妇女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指出,20世纪初英国妇女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由于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高技术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因此,政府立法规定,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受教育而不是赚钱。例如英国1881年规定,5至10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工业化国家的儿童能够接受教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儿童接受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8、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建立了巴黎公社” B、玻利瓦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C、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D、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
9、每年的7月14日,法国政府不惜巨资置办国庆典礼,举行阅兵仪式,发表纪念讲话。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 )A、召开三级会议 B、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C、处死路易十六 D、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与秦相比较,也有损益变革……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
(1)、据材料一,两则材料分别体现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治国措施是什么?二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与秦朝的关系。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二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出现了怎样的现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大兼并”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举出一个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3)、材料三中涉及的是哪一改革?根据材料三,归纳本次改革在经济、军事上具体内容。并说明“商君”的改革对秦国的影响。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史记·封禅书》
材料三(见下图)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此制度选择首领的主要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局面是从谁开始?他实行的是什么制度?(3)、材料三中图片显示的是西周哪项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当时有什么影响? -
13、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帮助汉武帝完成“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人物是( )A、孔子 B、董仲舒 C、秦始皇 D、主父偃
-
14、史书记载,汉武帝下令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C、保障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稳定 D、根除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威胁
-
15、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A、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B、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C、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D、有切实可行的纲领
-
16、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治世。以上材料反映的是这个治世局面的( )A、历史背景 B、主要经过 C、历史影响 D、主要表现
-
17、通过以下表格,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时间
内容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等
文景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酷刑,勤俭治国
A、依法治国 B、休养生息 C、勤俭治国 D、严刑峻法 -
18、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朝如此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A、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 B、秦朝军队战斗力不强 C、秦朝残暴统治不得人心 D、六国残余势力反扑
-
19、“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启 B、商鞅 C、汉武帝 D、秦始皇
-
20、“虽然他的帝国最终只维系了14年,但他的制度却成为后世所有帝王将相参照模仿的对象。”材料里的“他”在中央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禅让制度 D、郡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