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 2、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 3、棉花,将不同大陆连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关于劳动力、生产和销售的全球故事。

    材料一   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空间变化

    注:图中○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英国商人、发明家及制造商为降低劳动成本,促成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纺织工具的发明。1780年后的20年中,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近200倍,至1815年,凭借这些出口,英国几乎在全球棉纱和棉布贸易中击败其他世界竞争对手。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得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也成为可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空间变化,并指出15世纪末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棉纺织业发展对英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水晶宫博览会,是英国维多利亚王朝中期进步和繁荣的最显著的标志。这次博览会举办于工业时代的1851年,博览会场馆“水晶宫”由玻璃和钢铁架设而成,长563米,宽125米。展会吸引了超过600万游客。连维多利亚女王也对展馆中的1.4万件机械、美术、工业和原材料展品赞不绝口。水晶宫博览会被认为是现代意义的第一次全球博览会。通过水晶宫博览会,英国大大增强了自信,最终确立了维多利亚王朝中期英国的价值观:劳动、商业、自律和消费。水晶宫博览会第一次让英国公众见识到了工业化的进程,开启了大众旅游的新时代,促进了消费主义的诞生,建立了公众行为的新标准。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799-1900》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能够在1851年成功举办水晶宫博览会的条件及影响。(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 5、思想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2至13世纪,大批希腊罗马古方典著作在西欧被翻译介绍并传播。14至15世纪,由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大批世俗人才,需要技术人员来改进生产,需要文学家、艺术家来丰富资产阶级的文化娱乐生活等等。因而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开始大规模地地学习研究这些古典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世俗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也早已传至欧洲,打破了僧侣对文化知识的垄断,有利于世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样,从14世纪开始,文学、艺术等世俗文化便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在复兴古典文化形式下的文化革新与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第十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

    一、文艺复兴的原因

    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衰微第十八章文艺复兴的传播

    一、日耳曼的思想和艺术的复兴

    二、低地国家的文艺复兴文化

    三、法国的文艺复兴

    四、西班牙的文艺复兴

    五、英国的文艺复兴

    六、文艺复兴的音乐发展

    七、文艺复兴的宗教

    ——摘编自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文艺复兴运动使书籍需求量增加,这是印刷技术不断创新的动力之一,古腾堡、福斯特、薛佛尔三人研究改良了活字印刷术;人文学者撰写的教育力作《廷臣论》流传广泛,强调上层阶级人士应娴熟音乐、舞蹈、诗作、骑术、角力、数学、口才、文笔;意大利城市的女孩同男孩一样能接受相同教育,学全习写字及古典文艺。

    ——摘编自林立树《世界文明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世俗文化兴起的背景,并指出其性质。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对意大利及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 6、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结合下列著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

    A、指导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只关注工人阶级生存状况 C、主张采取和平改革的方式 D、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 7、李小庆在《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中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此观点依据的史实可能是(       )
    A、洋务派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B、其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D、当时的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完全堕落为洋人朝廷
  • 8、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 9、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 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 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 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 10、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变革》中说道:“(法国大革命)它所产生的影响将旧的国家边界线从地图上擦掉。它超越了普通的国家概念,在思想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祖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旧的国家疆域 B、法国大革命传播了革命思想 C、法国大革命促使法国统一欧洲 D、法国大革命促使欧洲联合
  • 11、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       )
    A、各州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少控制力很小 D、美国实行高度的民主
  • 12、1938年,蒋廷黻在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内容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 13、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 14、有学者指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这反映了英国当时(       )
    A、封建色彩异常浓厚 B、民主改革需要深化 C、现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 15、1492年,今美国境内的土著人口超过500万,到1600年,土著居民人数仅有60万。与之相对的是,欧洲移民后裔的数目增长到了500万,同时还增加了100万非洲奴隶的后裔。美国境内人种结构的变化源于(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C、工业革命引起国际分工的变化 D、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 16、下图所示为达·芬奇绘画作品,图中女子的衣着、装饰品在当时都十分华丽且考究,皮肤也非常光滑,手中抱着的银鼠活灵活现。该绘画反映了(     )

    A、人们追求世俗的精神享受 B、教会的精神独裁土崩瓦解 C、新兴资产阶级更加“理性” D、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大发展
  • 17、“随着商业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来的法律不再满足需要……因此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使用。”有关材料中“国际法”表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国际法”是指自然法 B、该法实用有效并注重国家事务 C、该法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该法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
  • 18、《人类的故事》中写道“市政厅里,那些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绅士们,由于获得财富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力量,此时,他们正在与他们的封建主为更多的权利而进行斗争。”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市民只用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国家的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海上商业和贸易尤为发达。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殖民为古希腊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外邦人和奴隶,公民平均有四个奴隶,奴隶被广泛地使用于生产的各个部门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这让一部分公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得以公民参与为主的古希腊体育运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崇尚体育的风气我们可以从当时传诸后世的雕塑作品中看出,如在米隆雕刻的《掷铁饼者》中,发达的肌肉、奋力拼搏的姿势、勇猛无敌的眼神,正是从体育活动中汲取的灵感。

    ——摘编自吴庆华《古希腊体育文化起因及其个性初探》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古希腊体育发展。

    B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

    C外邦人和奴隶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主体。

    D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体现了崇尚体育的风气。

  • 20、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摘自《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材料三   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罗马法曾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中所体现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

    (1)、材料一中“这部法典”的名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材料二表述“民主政治”在谁主政时期达到顶峰?请根据材料指出雅典政治民主性的两点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哪一法律文献?这一文献对当时罗马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4)、罗马法在“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他命人编撰的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什么?具有怎样的地位?
    (5)、结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上一页 241 242 243 244 2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