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要求作文

    “立志”历来被视为人生的第一等大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志无以成学。”朱熹则进一步说道:“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王阳明更是大声直呼:“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请以“立志”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2、人生之路,有“舍”有“守”。请以“王冕”或“简·爱”为例,简要说明。
  • 3、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明朝的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古典讽刺小说,这部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和毒害。 B、严贡生伸出两个指头,不肯咽气,是因为那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他怕费了油。 C、《儒林外史》中大多数人物全无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百出。如周进、孔乙己等终老科场,迂腐可笑。 D、《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悲剧喜剧融合,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2)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3)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后值倾覆, ,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唐】孟浩然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注】①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②芰:菱角。两角的是菱,四角的为芰。这里指出水的荷。③云:助词,无实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田园山水风光,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山水的恬淡闲适之情。 B、颔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诗人乘船所见的实景。 C、颈联对仗工稳,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山野之人恬淡闲适的生活。 D、尾联以景结情,借景抒发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2)、诗的三、四句“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描写精妙,试做简要赏析。
  • 6、【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盍(hé):为何,为什么。③迨(dài):到,等到。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沃灌        汤:热水。 B、缊袍衣     蔽:破旧;破烂。 C、吾悉能之     识:通“志”,记住。 D、李生寻王生     故:所以;因此。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B、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C、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D、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列公卿,皇帝恩宠,四海称名,而宋濂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B、乙文中李生能够一再劝说朋友,既表现出善于劝导的智慧,又有帮友改过的真诚。 C、甲文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习要“专心”,乙文通过人物对话强调了学习要“思考”。 D、甲乙两段选文都阐明了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勤学不懈,刻苦努力,进德修业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 7、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①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②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③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镇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④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下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顶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⑤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

    ⑥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⑦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⑧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⑨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⑩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⑪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⑫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⑬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⑭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忍不住,还是跟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⑮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疾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⑯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⑰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看着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红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这暗示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传统之间的冲突。 B、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C、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D、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2)、小说第③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8、【材料一】

    ①海洋药物指以海洋生物和海洋微生物为药源,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研制而成的药物。现有的海洋药物大多属于天然药物范畴,即直接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也有一些是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经过人工合成或生物技术转化而获得。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海洋药物的国家。写于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收载海洋药物约为10种,到1596年李时珍所写的《本草纲目》中海洋药物90余种。至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中海洋药物总数发展到100余种。从最早的文献《神农本草经》到目前,可作药用的海洋生物达1000余种。

    ③我国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向海洋要药”“开发海洋湖沼资源,创建中国蓝色药业”的战略设想。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我国海洋药物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短。

    (《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

    【材料二】

    ①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海洋中药研究中心主任付先军针对青岛痛风、高尿酸血症高发的现状,他想利用海洋中药开发一款健康产品。而这个研发灵感的触发来自他青岛丈母娘的一顿饺子。“有次晚饭,岳母把饺子端上餐桌后,又特意给我盛了一碗饺子汤,让我‘原汤化原食’。”这句不经意的话让他眼前一亮:吃海鲜吃出来的痛风能不能用海洋药物来治呢?付先军团队对上万种含海洋中药的古方进行筛选,提取多种结构特异复杂海洋植物中药与陆地中药进行组方,将研发的产品在小范围患者中试用。患者连续服用后,有的尿酸指标从400多降到200左右,也有的从600多降到400多,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但付医生也表示,推广使用还需更长的时间。据统计,上市的海洋药物的研发周期普遍在20年以上。

    ②前不久,由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研发生产的超纯海藻酸钠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完成登记备案。这标志着体内植入级海藻酸钠打破国外垄断,开启国产化之路。目前,超纯海藻酸钠在青岛实现产业化,生产线年产200公斤,可满足100万人份肿瘤栓塞制剂等产品的应用需求,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亿元,带动下游藻酸盐植介入制品百亿市场。

    ③2018年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与管华诗院士带领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签订了海洋新药开发协议。目前,抗结肠癌的BG136已经进入申报临床阶段。据了解,上市后它将成为世界第16个、中国第6个海洋药物,该药物能够攻克传统肿瘤治疗不彻底并发率高等难题,为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和思路。

    (《半岛都市报》)

    【材料三】

    ①在推进国家海洋科学城建设过程中,青岛市作为“蓝色药库”的发起者,已经形成了基础研究单位+新型研发机构+海洋药物企业集群的完整的链条,加大科研投入、构筑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三位一体”,拟建立一个由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海洋药物资源实体库和数据库构成的资源信息系统,打造我国海洋药物开发公共资源平台,提高我国新药的研发速度。

    ②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从海洋中发现新的药物,青岛正探寻新世纪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新希望。

    (《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药物指以海洋生物和海洋微生物为药源,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直接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药物。 B、我国应用海洋药物的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 C、超纯海藻酸钠已经在青岛实现产业化,预计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D、管华诗院士带领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研发的抗结肠癌BG136药物未来将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发挥作用。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中药研究中心主任付先军研发的抗痛风药物疗效显著,已通过临床实验并投放市场。 B、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提出发展海洋医药的战略设想后,我国的海洋药物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持平。 C、青岛市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海洋药物资源实体库和数据库构成的资源信息系统。 D、青岛市发起建立“蓝色药库”,推进国家海洋科学城建设,对推动海洋医药科研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3)、海洋药物因大多属于天然药物范畴,很多人期待它尽快研发成功,早日造福百姓。请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总结发展海洋药物面临的诸多困难,来回应他们。
  • 9、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①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②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③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④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关系,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中印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⑤文化的流动性极强,它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传播,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⑥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关注更多的还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又会传到其他国家。 C、唐代的杨良瑶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当时吐蕃与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D、目前研究丝路文化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所以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它们之间是否友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而萨珊波斯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带回了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记录了这条路线。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仅有以金银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 B、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经过海上丝路出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东西。 C、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的传世文献、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等能够证明,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始终未断。 D、丝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亚、西亚没有看到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等的记录也都印证了中国文化西渐的事实。
  • 10、育苗中学拟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校团委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下面不符合主题的一项是(       )
    A、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B、回望青葱岁月,感念欢聚时刻。 C、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D、感怀同窗往事,珍惜师生情缘。
    (2)、九年(10)班毕业纪念册的扉页上是同学们设计的班徽(见下图),大圆的底色为蓝色。请你探究班徽的含义。

  •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清明节前后是防范森林火灾的重点时段,东部经开区坚持“防”字当头,持续推进森林巡护、卡点值守、“五进”宣传,多措并举筑牢森林“防火墙”。 B、网络电商的迅速兴起,加快了商品销售的速度和质量,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学校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启动了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D、历时六年开发,“欧米茄”公司首次推出了配置“同轴擒纵”系统的2500机芯,堪称机械制表领域的重要时刻,谱写了推动品牌改进的辉煌篇章。
  • 1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昏地暗,血雨腥风 , 山路上的人,撑着伞低着头,默默向山上走。 B、中国历史上取义成仁的人物很多,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 C、家风是体现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气呵成的。 D、运动场上,七年级四班的孩子们奋力拼搏、前仆后继 , 终于获得了接力赛冠军。
  •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绰号             伤疤             筛子             不屑置辨 B、蜿延             笑涡             熏陶             无精打采 C、烟囱             隐匿             旗帜             锱珠必较 D、醋栗             熄灭             簇新             无缘无故
  • 1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绳(qiàn)                    俐(líng)                    红(fěi)                    伤痕累(lěi) B、自(jìng)                    解(tiáo)                    (shēng)旗              血雨(xīng)风 C、刻(qǐng)                    盘(huán)                    水(chàn)                    千之力(jūn) D、生(chù)                    契夫(kē)                    报(jié)                    战战兢(jīng)
  • 15、写作

    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保留自己的一份兴趣和爱好,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在寻常的家庭生活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请以“                     , 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如“爱”“阅读”“拥有快乐”……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 16、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听见春分

    苏沧桑

    ①暮光消失后,夜雨将山后浦村裹进怀里。隔墙的老庙突然传来“咚”的一记鼓声。

    ②父亲走在前面,领我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看见一场春雨的足迹在石板路上闪闪发亮。苔痕缀满石缝,春草在寂静中生长,这条青翠欲滴的小路,是故乡留给我的入口。春分,“元鸟至,雷乃发生。始电”。燕子回巢,我回乡看望父母。在越来越密的鼓声和雨声里,我听见故乡万物生长,后山的梨花开了,河边的油菜花豌豆花开了,春茶抽芽,稻秧刚刚播下,雨传送过来一阵阵隐秘的香气,大地沉入了夜的深呼吸……

    ③我还听见时间深处传来男女老少簪花喝酒、踏青赏景的欢声笑语,听见纸鸢在天空呼啸,上面写着希望天上的神能看到的一个个祝福。

    ④回忆踏着鼓声蔓延到故乡的原点。一座很小的庙,一盏瓦数很低的电灯,一张旧桌,四五张矮凳,一个热水瓶,一个剃着平头、面相端庄的中年鼓词人,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年听众。热水瓶的影子投在墙上,唱词人的影子也投在墙上。扁鼓,牛筋琴,唱本,鼓签,快板,是他的全部行当,生、旦、净、末、丑的悲欢均由他一人承担。

    ⑤故乡的春分之夜,仿佛来自古代。

    ⑥父亲说,自古春分时节也是祭祀的时节。山后浦村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村里人就凑份子请唱词人来唱。唱前,先击鼓“打头通”,然后再唱正本,有神话,有断案的也有历史的世情的,有的一本唱一夜,有的唱两三夜。

    ⑦今天大概是庙神寿日。老人们坐在昏暗的灯影里,似睡非睡,唱词人沉浸在他一个人的世界里。古老的腔调,在夜色中盛放、枯萎。我忽然想,他不是唱给人听,而是唱给神听。

    ⑧父亲说,记得吗?我们家从镇上搬过来时,也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过词,多热闹啊,庙里坐满了人,老老小小像一家人。现在没人听了,只有几个老人家会去,有时就只有一个人,那个管庙的人。

    ⑨父亲说,你大概忘记了。

    ⑩不是大概,是完全,彻底。如同我每次回家,在小镇边缘鳞次栉比的新建楼群间,怎么都找不到山后浦村的入口,那个曾经青翠欲滴的入口。此时此刻,一座老庙,一段唱词,成了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将我带进了一些记忆……蒙蒙细雨洒下温柔,亲吻着老树的嫩芽,呼唤出花苞的美梦,头顶着落花,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出故乡的模样。掌灯了,小庙里挤满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一双双眼睛闪耀着星星的光芒,也照亮了年轻的唱词人,那时,他唱给神听,更是唱给人听。木门吱呀,推开山间的晨雾,也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时光呼啸着迎面而来,我在春分复活的记忆,像春夜的鼓词声,将又一次与我背道而驰。交通的便利,让我们误以为故乡近在咫尺,其实,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远去。

    ⑫“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多年后,当我再一次穿过春分的夜晚,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还会有一段鼓词在等我吗?不知道会是谁陪我,一起用目光捡起满地的雨水,或月光。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听见春分”为题有什么好处。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语。

    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出故乡的模样。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 1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山川秀美的延安

    ①今年4月间,我来到延安。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路走来一路看,一路看来一路想,边看边想,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油然而生。徜徉在延水之滨,环视身边颇有些局促的延安城,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延安,你虽然没有海滨城市的秀丽景色而只有浅浅的延河,虽然没有枢纽都市的磅礴气势而只有长长的沟壑,虽然没有繁华特区的五彩斑斓而只有厚重的底色,但是,你真的是一个无比伟大而传奇的城市。在我的眼里,延安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延安是庄严的,也是鲜活的;延安是沉稳的,也是昂扬的;延安是华美的,也是朴实的。在我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年浩瀚宏大的历史和地理坐标系中,延安注定有着自己璀璨夺目的位置。

    ②地质学家曾考证,今天苍凉雄浑的黄土高原,在一亿多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随着地质运动、地壳抬升,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变,终于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塬逶迤的辽阔高原。远古时期,这里也曾雨水充沛、湖泊密布、草木繁茂。只是到后来,单调苍凉的黄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色,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生产,特别是频繁的战乱……千百年间,除了边关战事、连绵烽火,这片曾经被叫作西河、上郡、延州、肤施的土地,只剩下荒凉和贫瘠。

    ③延安是红色的。从1935年10月,一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却高举红旗、精神抖擞的队伍到达吴起后,红色就成了延安的主色调。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这是红色延安给世界的印象。在那个时期,它被称作“中国的红都”。无数的作家、诗人、音乐家赞美过延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著名诗人贺敬之离开延安十年后抒写的那一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中,体味“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深情眷念;仍然能够从当年风靡一时的歌曲《回延安》的壮美旋律中,感受到“曾记得延水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曾记得军号阵阵上征途,东渡黄河把敌歼”的壮怀激烈⋯⋯红色的延安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延安,给民族以希望的延安,团结胜利的延安。

    ④而今天,延安呈现出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一种迸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的绿色,一种把黄土深深地掩埋在身躯下的绿色,一种让宝塔山更显峻伟、让延河水更显妩媚的绿色。

    ⑤4月初的陕北,山河初绿。从机场一出来,我们就能看到远山已经被绿色点染,近处的街道两侧,挺拔的白杨和婀娜的杨柳已经生机盎然。更让我惊奇的是,那座雄立的宝塔四周早已被蓬勃的绿色拥抱环绕,葱绿的植被一直延伸到塔后的峰顶……我看过这座“名山”的历史照片,更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记者登上过此山,那时,用“荒山秃岭”来形容它,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而如今,仅仅二十几年,为何就发生了如此巨变?我当然知道,从自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规律来看,这不会是大自然的恩赐,只能是勤劳而又智慧的延安人民的杰作。

    ⑥延安人民是智慧的,又是坚忍的。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时间内,绿色地毯铺就延安大地,使黄河水质由浊变清,天下闻名的壶口瀑布每年竟有两个月出现“清流飞瀑”的奇观。

    ⑦黄色是沙漠、戈壁的颜色,隐喻着荒凉和凋敝;红色代表着旗帜,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的;而绿色则是生命与和平的象征,是春天的秧苗、夏日的莲池和郁郁葱葱的原野的基色。七十多年前的延安,是红旗漫卷的延安;而今日延安,是绿波荡漾、山川秀美的延安。

    (1)、作者说“延安是红色的”,又说“而今天,延安呈现出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一段的画线句子。
    (3)、为了突出延安的“山川秀美”,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8、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0人)

    认识与行为

    城镇居民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初中学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1)、从材料一中提取:什么叫“低碳生活”?
    (2)、从材料二中提取:通过自己的观察,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
  • 1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亲山亲水有亲人。(《回延安》)

    (2)挑兮达兮,。(《子衿》)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波澜壮阔景象的名句是:

    (5)《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幸福快乐的语句是:

  • 20、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拟,打算。

    (1)请结合诗意从修辞角度赏析诗中画线的句子。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