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2)、请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仿句:孝是 , 孝是

    (3)、请你就该主题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美国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是“疫源地”的说法此起彼伏,从而让“疫源地”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B、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举世瞩目 , 其建设遵循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C、“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少数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 D、全市中小学生诵读东坡诗文,讲传东坡故事,乐此不疲 , 让东坡精神洒遍湖湘大地。
  • 3、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周济       秀颀       络绎不决       重峦叠嶂 B、绯红       蹒跚       正襟危坐       春寒料俏 C、桅杆       篡改       眼花缭乱       坦荡如砥 D、酒肆       吹嘘       振聋发聩       殚精竭滤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暗(huǐ)        杂(rŏng)       奋(kàng)       步(duó) B、(zăo)        脑(pàn)        闭 (sāi)       踊(yào) C、(xĭng)        两(xiáo)       挑(xìn)       静(tián) D、惘(chàng)     肃(mù)          然(mò)          旋(wò)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神舟十三号快速对接和返回技术,到底有多牛

    ①2022年4月16日上午10点左右,在轨工作183天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三名乘组,顺利搭乘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在东风航天着陆场预定区域直立着陆,此次我国载人航天返回过程首次采用了快速返回机制。而在此之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后,与天和号核心舱对接时也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快速交会对接技术。那么这两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准的快速交会对接、快速返回技术到底领先美俄多少?

    ②首先以快速交会对接来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和以前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不同的是,从飞船入轨机动,到靠近核心舱并完成交会对接、航天员正式进入核心舱内,仅用时6.5个小时,而之前往往需要9个小时左右。

    ③为什么能够将时间缩短得这么快呢?

    ④首先是飞船机动能力更强、入轨精度更高后,飞船可以快速变轨接近核心舱,同时核心舱和飞船之间安装的激光和微波雷达测量系统,可以快速测算出飞船和核心舱之间的相位差,继而在计算机控制下,飞船通过更加精准的变轨操作,实现快速交会对接。而之前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入轨后,会先绕地球多转几圈,以便飞船自身和航天员快速适应太空环境,然后飞船才会打开发动机不断变轨,并逐渐靠近需要对接的航天器,并且在对接过程中,因为轨道控制不是很精准,所以需要不断的调整轨道参数,并最终在手动和半自动状态下,完成两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

    ⑤作为对比,美俄两个航天大国的交会对接是怎样的呢?

    ⑥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由于其设计年代久远,在发射入轨后,采用的是手动和半自动交会对接方式,且因为联盟飞船入轨高度较低、入轨精度不是很精准,所以在飞船入轨后,需要不断地调整轨道参数和飞行姿态,并逐渐靠近国际空间站,最终在航天员的手动和计算机辅助下,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联盟号载人飞船从发射入轨到完成交会对接往往需要绕地34圈、耗时两天时间。美国虽然航天尖力雄厚,但是因为其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以及美国不太擅长载人飞船研究,所以现阶段美国的载人飞船虽然已经多次和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但是对接技术仍然不是很先进。比如载人飞船从发射入轨后,虽然能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快速接近国际空间站,但是因为承担载飞船发射任务的猎鹰9运载火箭,入轨精度不够且入轨高度较低,所以飞船从发射入轨,到依靠半自动完成交会对接,大概也在18--27个小时之间。

    ⑦其次是这次神舟13成功验证的快速返回技术优势有多明显呢?

    ⑧以前不管是中美俄谁的航天器返回地球,都是主动脱离目标航天器后,在附近轨道伴飞、并逐渐下降高度,最终通过不断调整轨道参数,尝试以预定角度冲入大气层,并时刻保证与大气层直接接触面是特殊设计的耐高温涂层面。同时为了降低返回速度,返回舱和航天飞机都会保持较大的倾角,以延缓下降速度,那么最终返回舱实质是以比较大的角度穿越大气层,并倾斜降落直至降落伞打开的。

    ⑨之前的神舟载人飞船在脱离预定航天器后,从开始伴飞到切入大气层至少要绕地球旋转11圈,耗费20个小时以上,才能在特定再入角度、速度和瞄准预定着陆场之间平衡,耗时更长不仅会增加神舟载人飞船的返回风险,同时也不适合特殊环境下的快速返回机制。

    ⑩所以从神舟十三号开始,从飞船脱离、变轨机动到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完全分离,再到返回舱准确切入大气层,只需要5圈即可。而且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后,会以接近垂直的角度穿过大气层,这不仅缩短了返回舱穿越大气层的时间,而且也缩短了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忍受上千度高温烧蚀的时间,给舱内的航天员一个更加舒适的返回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这种快速返回、接近垂直降落的返回方式,也更加适合紧急状况下的安全返回。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载人航天返回过程首次采用了快速返回机制便一举成功,大大缩短了返回时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B、俄罗斯和美国的载人飞船在完成对接任务时耗时较长,这是因为入轨精度不够且主要依靠航天员手动参与。 C、文章将我国载人飞船的对接和返回技术与美国及俄罗斯进行比较,突出了我国的这两项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D、返回舱以接近垂直的角度穿过大气层,既缩短了穿越大气层的时间,还利于宇航员在紧急情况下安全返回。
    (2)、文章第③⑤⑦段,均采用了设问句。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3)、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能与核心舱快速对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 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残梅     张守民

    ①我注意那丛榆叶梅至少也有十几年光景啦,而且是从一次买粥开始。

    ②某年的一春日晨练后,我照例来到大杂院门口买早点。跑动之中发现,不远处正绽放着一团火红的鲜花,近前一瞅,一丛榆叶梅正浓艳地盛开着。只见那花儿,一朵朵欢腾雀跃,一对对精彩纷呈;藉红色的花瓣,舞动中飘逸着娇嫩;金黄色的花蕊,含蓄中满透着清新。不经意间,一份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伴随着隐约可见的高贵和靓丽竞相显露,让人赞叹不已。

    ③花儿是美丽的,但其生长环境却几近丑陋。榆叶梅的西南两向,是一片高矮不等,破烂不堪的棚户区;榆叶梅树根处,紧贴着一堵歪歪扭扭的废弃砖墙;而榆叶梅驻足的三四平方米旮旯内,则乱七八糟地堆放着一些杂物,就连向上的空间也被堵了个正着。但它那并不粗壮的几枝树干,仍从残墙断壁的挤压里倔强地长出,将一团团粉红的花朵举向天空。我站在那愣神半天,居然忘记了买早餐。

    ④突然,北侧传来叫卖声:“大米粥啦,大米粥!”循声望去,只见一大嫂,三十几岁,着白围裙,手拿铁勺,正站在大铁桶前,而身边是几个买粥人。我近前一看,那粥真是诱人,羊脂玉似的大米粒,红宝石般的红豆粒,参差错落,漂游浮动在乳汁一样的米汤内,而且清香四溢。我随便问道:“这粥好吃吗?”一位老者说:“好吃,真好吃,买吧!”随后,又悄声说:“她是个残疾人,咱们都帮帮她。”后来听那老者说,这个女人为给丈夫治病,把老家房子卖了,最后人财两空,带着孩子来这里以卖粥为生,为省钱,租住在一间煤棚子里。

    ⑤今年四月一个清晨,我又来街口买粥。此时,正是赏梅季节,但小树内却断枝横陈。落英满地。满树不见一只花影,其问,有一株榆叶梅还被拦腰折断。赶巧。又遇上那位老者。他告诉我。昨夜刮了一场大风。大院许多树都被吹倒了。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就在清洁工人拽开榆叶梅断枝的一刹那。那种皮连著筋、筋扯著骨、浆液进飞、枝断叶落的惨烈。直看得我心惊肉跳的,烦躁至极,而那棵残枝树桩上的六七个小花骨朵,更是让我心生怜悯。之后两天没见残疾大嫂出摊,再后来的三天出差中,心里总是惶惶的。

    ⑥第六天一早,我急急地来看榆叶梅。没等站稳,就听到一声稚嫩的叫卖声:“大米粥啦,大米粥!”噢,哪来个卖粥的孩子?循声望去,只见北侧空地上,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正站在大铁桶前卖粥呢,直觉告诉我,那肯定是残疾大嫂的女儿。这时,那老者正在问话:“孩子,怎么是你卖粥啊,你妈呢?”女孩小声说道:“妈妈生病了。”还未说完就哭了起来。“啊,病了,很重吗?”“嗯,起不来床了。”这时,买粥的常客又到了不少,大家的目光一起投向了女孩。现场静极了,没人说话,只有女孩那低低的抽泣声。好一会儿,只听老者喊道:“大家伙快买粥吧!”所有人这才反应过来,争先恐后地抢着买粥。这时,那位老者帮忙打粥,两位大妈帮助收钱,也不知是谁开的头,一元钱一碗的粥,扔下五元钱就走,后来又变成十元一碗,再后来就是五十元一碗,一百元一碗,一会儿工夫,粥桶便空了,后到的人就直接捐款,我把兜里的钱也都捐了出来,只一会儿,就收到厚厚一沓钱,光百元大钞就二十几张。女孩急得只喊:“不行的,妈妈会打我的!”那位老者把钱装进她兜里说:“孩子,这是大家的一点心意,收下吧,别害怕,我和两位奶奶送你回家。”随后,他又面向大伙说道:“谢谢大家了!”并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完,他们三人领着女孩,推起粥车,朝小区外走去。

    ⑦随着三老一少的渐行渐远,北侧空地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有那丛榆叶梅正花开灿烂,欢快热烈。其中,有一朵最漂亮的大红花,恰恰来自那棵榆梅残枝。熙熙晨光里。在众多榆梅花的簇拥下。那朵大红花愈发从容自信。引人注目。全无半点的娇羞和胆怯

    (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的榆叶梅有何特点?
    (2)、下面句子中的“举”字的拟人手法用得很妙,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其精彩之处。

    但它那并不粗壮的几枝树干,仍从残墙断壁的挤压里倔强地长出,将一团团粉红的花朵举向天空。

    (3)、说说文中反复出现的“老者”有何作用。
    (4)、选文以花喻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体会结尾划线句的作用。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青碧溪记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邛崃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观、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右崖有“禹穴”二字,杨公所刻。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穀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文/明·李元阳)

    【注】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杨公邛崃:杨仲琼,大理知府,四川邛崃人。③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④靡:冲荡。⑤穀gǔ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深其源       (2)佛印绝弥勒(《核舟记》)

    (3)溪而出       (4)以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2)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3)、【甲】文写李元阳多次游青碧溪“屡月不能忘”,【乙】文写柳宗元游小石潭“不可久居”。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说出其中的原因。

    【甲】

    予每至溪上,縠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不能忘。

    【乙】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 8、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人们经常引用【甲】诗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形容中华民族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描绘的图景。
    (2)、【乙】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能换成“填”吗?说说你的理由。
    (3)、【乙】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9、默写。

    (1)蒹葭萋萋,。(《诗经·蒹葭》)

    (2) ,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同是送别,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而王勃则以“”传递出友情不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的洒脱。

    (5)在白居易《卖炭翁》中,诗人用“”表现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对其倾注了无限同情。

  • 10、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漫步其中,含英咀华,倍受滋养。班级准备举办一期“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策划】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感悟】下面是某同学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后写下的感悟,其中有一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的原因,不仅是古典诗词本身蕴含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选手的才情和节目的精彩。②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③《中国诗词大会》以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建构着我们的精神家园。④这档节目让我知道,世间万物、人生百味都可以用诗词来传达。⑤就像主持人所说:“诗词不仅看上去很美,读起来很美,还有可能闻上去很香,尝起来很甜”。

    语病:第句,修改意见:

    标点:第句,修改意见:

    (3)、【推荐】班级准备编一本诗集,需要分专题辑录相关古诗,请你为“诗中月”这一专题推荐两例。要求:推荐的诗句为上下两句,注明作者和题目。

  • 11、将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连贯的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③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

    ④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⑤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地移动;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也照着人的脚。

    A、④①③⑤② B、①④③⑤②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⑤③②
  • 1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球拍、球衣、球鞋和衣柜等乒乓器材。 B、当习近平主席来到多哥时,受到了多哥人民的热情款待与热烈欢迎。 C、在政协会议上,育才中学校长呼吁:不要把青少年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 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 13、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藻饰     诘难     睾肾     怅然疑望 B、渲染     夔门     赋予     浮光略影 C、意蕴     附丽     寂寥     闲情逸致 D、暮霭     笼统     演译     信手沾来
  •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合(qì)       安(gǒu)       铢两悉(chènɡ) B、(jī)       鼎(shènɡ)       不折不(náo) C、躬(jǖ)       谲(ɡuǐ)       心旷神(yí) D、形(qī)       染(xuàn)       春寒料(qiào)
  • 15、文题

    致敬,是表达敬意的意思。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往往会有所识之人、所读之书、所见之景……让你心生敬意。也许会有一番仪式性的表达,也许只是在心中凝聚,抑或还有了行动上的奔赴和追随……致敬的形式其实不一而足。无论怎样,那一份敬意的产生,与之相关的经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弥足珍贵,一定是值得回味,也值得分享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曲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16、根据你对《水浒传》的阅读积累,在表格的横线处填写与情节相关的人名。

    人物

    情节

    1

    他为人豪爽仗义,勇敢无畏。他出手救助被郑屠欺凌的金氏父女,在野猪林救下被陷害的林冲并一路护送其至沧州附近。

    2

    他为人孝顺,在沂岭杀四虎为母报仇;他直爽率真,有情有义,为报答宋江,自告奋勇去讨鱼;他具有反抗精神,面对朝廷招安,强烈反对。

    3

    他重情重义,武艺高强,也嫉恶如仇。他为报答施恩,醉打蒋门神,帮其夺回了快活林酒店;后遭人陷害,识破奸计后杀死仇人。

    4

    他为晁盖献计智取梁中书的生辰纲,利用连环计攻破祝家庄,智取大名府、文安县……他一生屡出奇谋,屡次建功,不愧为“智多星”。

  • 17、据某数据平台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天津位列全国周边游最热门城市第八、“00后”最热衷的旅游目的地第六、首日入境游热门目的地第十,津城旅游业持续火爆。怀着对家乡的深情,津津中学九年级某班开展了以“乐享五一,畅游津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五一”假期,市文旅部门以“五一狂欢日,漳城任逍遥”为主题,围绕“天津始‘钟’响你”和“春风十里,天津等你”等品牌精心策划,营造出积极正向、热烈欢乐的假日氛围。

    【材料三】

    “五洲艺来·看见非遗”时代记忆非遗市集惊艳亮相天津古文化街民俗文化旅游节,为市民与游客呈献一场集国学体验,非遗展示与互动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弦乐。戏韵”河畔音乐会,以西洋乐器和京剧国粹形式拉开“‘桥’见海河,邂逅浪漫”桥边音乐汇活动帷幕。这些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活动不断释放文旅消费新活力。

    【材料四】

    积极打造文旅新地标、新场景。“五一”前,西北角特色美食街区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设置新的指路立体标识和拍照打卡区,绘制出天津方言、复古场景、特色美食等内容,为游客提供更好体验。位于西关北街的甲骨文主题文化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1)、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津城“五一”旅游持续火爆的原因。   
  • 18、阅读《人间烟火气》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3)、本文第⑤段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两段文字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4)、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 19、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书,忠烈勇武,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 , 业挟纩 , 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有删改)

    【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宋代著名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绵絮,丝绵。⑤殆:几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业挟纩       但:       ②众皆感泣不肯       去: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3)、战败之际,众军士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
  • 20、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③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⑤借助典故表达思想感情,是古代文人在诗词创作中惯常使用的手法。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就以“”揭示出将士思归而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