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被压扁的沙子》选段,完成下题。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A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B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C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⑨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⑩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⑪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B、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C、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
    (2)、“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这句话是从第⑦段画线文字中摘出的句子,它在文字中所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A、第A句之前 B、第AB句之间 C、第BC句之间 D、第C句之后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作者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B、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C、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D、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祭祀乐歌,“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B、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C、《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D、说明文必须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为了把知识讲得清楚条理,一篇说明文只能用一种说明顺序。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D、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
  •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研制、运行和发射了多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 B、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5G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C、新航线陆续开辟,使山东岱岳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D、“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B、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C、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振聋发聩的搏击!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岁稍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B、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C、东山的靡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D、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描准它们的猎枪。
  •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架起两支(lú),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chán)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rǒng)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mù)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C、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dǐng)文或者(qiē)形文字更困难些。 D、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sù)簌地落下来。
  • 8、 站点,既是匆匆而过的栖息处,也是暂时的落脚点;既是旧行程的终点,又是新行程的起点……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站点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完整链条。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9、 名著阅读

    中国文字传说是黄帝的史官叫A的造的。这A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他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

    (1)、以上文段节选自(作者)《经典常谈》的首篇《》,文段中的A是(人物)。
    (2)、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B、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3)、班级开展以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为主题的活动,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篇目,说说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备选篇目: 《〈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

  • 10、 现代文阅读

    喜鹊在枝头

    ①寒冬腊月走在北京的山路上,一颗野果,带我进入一个鸟的世界。

    ②这次来北京出差的目的地,是一个颇为偏僻的地方。下车后还有约两公里的路程,我为了欣赏沿途风光,回绝了接待单位的接车,原地小跳热身后,趁热赶路。

    ③空气很冷,山间静幽幽的,只有行李箱在路面上滑出闷声闷气的隆隆响。突然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它落在我前面不远处,轻巧地跳跃着往前走,时不时回头看我一下,喳喳叫两声。“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这是小时候村子里流行的歌谣,我不知是在心里想着还是已经念出了声儿,喜鹊跳得更欢了。有这样一个可爱的伙伴,我一时忘记了疲惫和寒冷。

    ④这是一只极有分寸的可爱生灵,它不紧不慢,始终和我隔着一段距离,但又保持互动。我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让行李箱的动静尽可能轻缓,生怕把它吓走。但喜鹊似乎并不领情,转过身别着小脑袋不解地看我一眼,然后扯开翅膀倏地飞走了。我心头顿时一阵失落。回望来路,不知不觉间,已经将下车的站台落在了另一座山头。

    ⑤“喳,喳喳,喳,喳喳喳……”一连串喜鹊叫声从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像是在空寂的山林里点燃一挂炮仗。这叫声不依不饶,我停,它也停,我走,它又起。刹那间,一道黑影从我眼前划过,又一只喜鹊落在三五步开外的柏油公路上,也是黑白相间,但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刚才的那只。这次它动作轻灵且友善,很快我便明白了它的心思,是想带我去一个地方。

    ⑥在那里,矗立着一棵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柿子树。枝头几乎不见树叶,沉甸甸的果实将树枝压得很低。深冬时节,柿子已经熟透,在阳光下像一只只点亮的红灯笼,明媚,生动。这里是鸟雀的天堂,有喜鹊,白头鹎,还有一些鸟儿我叫不上名。它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交织一片。

    ⑦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的一颗红柿子上。它的动作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进去,又啄一口。连啄四五下,再把喙埋进果肉深处,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抽身出来跳到另一根枝上,瞅准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渐渐地,它便有些忘我了,脑袋已经顺着柿子转了半个圈儿,仍不肯松口。直到整颗果子吃得只剩下小半个壳儿,它才像打完一场胜仗似的,酣畅地歇口气儿,果断转移了阵地。如是观察几次,我才明白鸟雀们对一颗野果的良苦用心。它们之所以分两头入手,又四面夹攻,是为了让果子在被啄食的过程中保持平衡,防止掉落。嗬,多么聪明的小家伙!

    ⑧“姑娘,您这是干什么呢?”

    ⑨“看鸟。”我回话时,一位臂上戴着的袖标的护林老人出现在我身旁。他向我讲述这片山上有很多柿子树,每年结了果子几乎无人采摘,就任由其自然生长、掉落。即便是沿公路边的树,有人来打柿子的时候,也会特地在枝头留下一部分。

    ⑩“为啥?”

    ⑪“留给鸟儿们过冬。”

    ⑫说这话的时候,老人的眼神慈祥而温柔。我的心为之一动,进而联想到一树枇杷。

    ⑬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康平路上的一幢老洋房内。跨进黑色铁栅栏门,院角有一棵不小的枇杷树。每年五、六月份,一串串鹅黄的枇杷果攀墙而出,令人垂涎。眼看着果子日渐成熟,院主人却从不急于采摘,而是悠然地坐在二楼的阳台上,静看鸟儿们你来我往争相分食。原来,这才是一颗果子在大自然中,自得其所的方式。

    ⑭老人伸手摘下一颗柿子递给我:“尝一个。不然你咋知道鸟儿们吃的是什么滋味儿!”

    ⑮从柿子树上落下来的阳光,斑斑驳驳照在老人的脸上,他笑得那么爽朗。在那张热情的笑脸里,我恍然感受到了鸟儿的心情。

    (文/魏丽饶,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至第⑥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第③段引用“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的歌谣有什么作用?
    (3)、请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但喜鹊似乎并不领情,转过身别着小脑袋不解地看我一眼,然后扯开翅膀倏地飞走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个满意处,一口进去,又啄一口。(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第⑫段中,看到护林老人慈祥而温柔的眼神,“我”为什么会想到那一树枇杷?
    (5)、说说你对标题“喜鹊在枝头”的理解。
  • 11、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

    赵 天

    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

    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胎十月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母亲在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所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靠近新生儿,大脑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

    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拥有独特的气味。

    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

    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70%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

    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

    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⑪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

    (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 有改动)

    (1)、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
    (2)、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
    (3)、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B、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 C、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D、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
  • 12、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 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 , 涉履蛮瘴 , 崎岖堙厄 , 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释】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官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俶尔远逝
    ②斗折
    ③凄神
    居位不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图事  渔人甚异 B、乃记之去  启窗 C、动必文  卷石底 D、全石以底  宫室、器皿、人物
    (4)、下列选项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重在记叙。 B、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一潭中气氛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C、文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D、写游鱼的形神姿态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属于虚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是游鱼的动态美,属于实写。
    (5)、结合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甲文中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 13、 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的妙处。
    (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
  • 14、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生活”。我县某中学决定开展“我的低碳我做主”综合实践活动,现邀请你一同参与。
    (1)、【低碳生活我宣传】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活动参与我动员】小明同学写了一段话,动员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其中有两处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A】同学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B】但随着人口增多,人类活动日趋频繁,空气污染、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都在加剧。【C】为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

    ① 句,修改意见

    ② 句,修改意见

    (3)、【践行低碳我建议】人们在践行“低碳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时,小行为往往会带来大改变。请你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 15、 默写古诗
    (1)、 蒹葭萋萋,。(《蒹葭》)
    (2)、 ,  在城阙兮。(《子衿》)
    (3)、 ,  琴瑟友之(《关雎》)
    (4)、 ,  胡为乎泥中? (《式微》)
    (5)、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 ,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
  • 1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作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戏曲角色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丑。其中“生”主要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小生”扮演年轻男子。 C、《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汉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 17、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漆漆的夜晚,震耳欲聋的雷声响过之后,豆大的雨点便落下来,清洗着大地的尘埃。 B、市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C、他的写作才华让人惊叹,每个故事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天衣无缝 D、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18、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屹立  亢奋  船蓬  沟壑  暖容容 B、缭原  冗杂  流逝  震憾  人情事故 C、清冽  偏僻  山麓  褶皱  张灯结彩 D、脑畔  帷幕  辐射  追朔  哀草连天
  • 19、 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米  欺/教  骨/遗  磅/ B、烂/子  石/命  辈/书  据/见不鲜 C、/王  地/贝  乌/裂  默/ D、/拾  闭/阻  连/首  幽/
  •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