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文
宗璞在紫藤萝的花海瀑布里收获了生命的真谛,海伦·凯勒在莎莉文的教导中收获了爱,欧阳修在醉翁亭收获了与民同乐……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只要你积极投入生活,用心品味,常常会收获良多。
请以《这也是一种收获》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立意明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思考。
(2)选择恰当的人称和角度,文体明确。
(3)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
(4)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
2、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学校九年级拟开展“传承民族文化走进侗族大歌”的综合实践活动。(1)、为了让同学们对侗族大歌有一定的了解,请你依据表格把介绍的内容补充完整。
起源
伴奏、指挥
歌唱内容
演唱人数、声部
演唱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
无
侗族大歌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
三人以上,分高低音、多声部合唱
歌唱多以自然界鸟叫、蝉鸣、林涛流水之声为模拟对象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 ,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演唱形式独特体现在三人以上,分高低音、多声部合唱,但却 , 通过来展现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
(2)、学校记者站的小记者拟采访侗族大歌的演唱者,以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非物质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下列作为采访提纲不恰当的一项是( )A、侗族大歌目前的传承方式有哪些? B、侗族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C、侗族大歌的传承意义是什么? D、新一代的侗族青年愿意学习侗族大歌吗?(3)、为了呼吁大家关注侗族大歌这一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学校记者站为侗族大歌写了一篇文稿,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①历史上,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为家族传承,传承的核心为歌师、歌头、歌队。②三者能否高水准的传承,是侗族大歌高水准传承的关键。③歌队,是指侗寨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演唱小组,每个歌队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不等,歌队成员白日干农活,夜晚或闲暇之际聚集唱歌。④歌头是歌队的带头人,是侗族大歌高音声部的完成者,唱技高超,反应敏捷,能够带领歌队走寨对歌。⑤歌师是侗族大歌的灵魂,平时的任务是负责全寨歌班的训练工作,侗族孩子四五岁时入歌队学唱大歌,除了生产劳动,大部分时间都在歌师的教育下成长。⑥通过侗族自古及今小孩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使侗族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保存了侗族大歌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⑦但许多歌手、歌师均年事已高,侗族大歌传承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机。
第一处: , 。
第二处: , 。
-
3、菊花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残阳。
愿泛②金鹦鹉③ , 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罗含: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②泛:指以菊花浸酒。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句“几时禁重露”中,“禁”字的意思是“禁受,承当”,由此推断诗中方框里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是( )A、怯 B、喜 C、怜 D、怒(2)、本诗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都写到了“菊花”,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 -
4、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 , 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
(选文有删减)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②四望:四望矶,山名。
(1)、下列景致是登扫叶楼而看到的是( )A、落木齐下 B、土石秀洁 C、江流猛壮 D、沙鸟风帆(2)、请摘录文中最能概括扫叶楼的景致的句子和作者对此景致所生发的慨叹的句子。(用原文回答)(3)、下列与“毕呈于几席”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D、负者歌于途(欧阳修《醉翁亭记》) -
5、我的母亲
邹韬奋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因为那时的女子也未尝没有名字,但在实际上似乎就用不着。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官,人们便叫做“太太”,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生的,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里死的,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我在这篇文章里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
③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
④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站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⑤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工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睡觉,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⑥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嘱咐一番。她临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这一群的子女。
⑦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深夜
(有删改)
(1)、下面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以母亲的“容态”为对象,记录下记忆中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 B、文章所展现的几个片段,都是由极平凡的生活细节构成,叙述朴实无华,饱含深情。 C、开篇写到妇女没有自己的名字和独立地位,与结尾的议论相呼应。 D、母亲赞同父亲的体罚,本质也是表现出封建家长的专制。(2)、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其中体现了母亲哪些良好的品质?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下面选项中对文章情感和主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式的教育对启蒙的孩子要求是很严厉也是很残酷的。 B、作者以无限哀痛的心情回忆了母亲去世时还很年轻,可谓是肝肠寸断,让人潸然泪下! C、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母亲多子女且在29岁早逝突出母亲艰辛的同时也体现了生活的艰辛。 D、直到母亲去世,作者也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因为母亲没有准确的名字。(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时候,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
6、乌蒙磅礴壮征程万桥飞架成“平原”
①数九寒天,黔东南州黎平县高屯街道高屯社区少寨,八舟河犹如一条碧色的丝带,从寨前蜿蜒流过。潺潺的河水,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红军的故事。
②1934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少寨。在当地,红军战士深入群众宣传党的纲领,恤民、爱民赢得了群众拥护。战士们看到进入少寨必经之路的桥破败不堪,便与群众一起搭建了一座新木桥。此后,当地村民把此桥称作“红军桥”,世代守护着这一珍贵的红色遗迹
③如今,红军桥已历经90个春秋,两岸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山更翠了、水更清了,村民的日子也富裕了。在红军桥下游200米处,村里于2019年又建成了一座能跑汽车的公路桥,名为“新红军桥”。新、老红军桥在八舟河上遥相呼应。
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一座“红军桥”到上万座公路桥,90年后的今天,贵州已是一片崭新天地。全省遍布3万多座桥梁,全世界前100座高桥近一半在贵州,“万桥飞架”造就“高速平原”,突破山水阻隔,演绎发展奇迹。
⑤历史上,关于贵州地理条件及交通落后状况的描述不计其数。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曾被称为“地无三尺平”,加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黔道难”毫不逊色“蜀道难”。
⑥贵阳市开阳县白沙乡村民,一辈子吃够了“黔道难”的苦。“以前从家走到县城,要从早上‘黑天’走到晚上‘天黑’,就因为隔着一条清水河,要绕上几十公里的路。”有桥才有希望,有路才有未来。要想破局,那就只有一个办法:______
⑦日盼夜盼,终于盼来了2015年12月31日——贵瓮高速清水河大桥通车的那一天。这座连接贵阳市开阳县和黔南州瓮安县的大桥,横跨清水河,标志着贵州省“县县通高速”建设目标全部达成。
⑧有桥就有路!贵州人对桥与路的渴求,难以言述。
⑨贵州在1949年仅有公路3943公里,其中勉强能维持通车的只有1950公里。至1985年,贵州省公路通车里程近2.8万公里。然而,“量”的改观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贵州仍然没有一条一级公路。
⑩1986年,贵阳至黄果树汽车专用公路破土动工,这条历经5年修成、全长137公里的路(其中25公里为一级公路)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开工建设的一条高等级公路。
⑪直到贵黄公路建成通车10年后的2001年,全长50.9公里的凯麻高速建成通车,贵州才拥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
⑫崇山峻岭、崎岖山路消磨不掉贵州人对外界的渴望,也阻隔不了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建立快速通道、从时空上彻底改变区域位置的决心。
⑬从2008年到2015年的8年间,我省每年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创造了高原山区建设高速公路的“贵州速度”。
⑭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提出了“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由“补欠账”到“促发展”、服务水平由“保基本”到“上档次”的重大转变。
⑮我省相继启动了高速公路、水运和铁路的集中建设会战,在打通铁路、高速公路、民航等“大动脉”的同时,疏通普通公路等“毛细血管”,并推动“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水运大通道建设……
⑯业内人士感慨:党的十八大以来,是贵州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⑰贵州用实践作答,成为西部第一个、全国第九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9个市(州)实现通航机场全覆盖,全面融入国家高铁“八横八纵”网,乌江水道实现全线复航。
⑱如今,汽车开到村寨,高速攀上高原,班列从内陆腹地开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内联外畅的新“黔道”已然织就,贵州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阔步迈入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⑲据统计,2024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3954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突破1000公里;贵阳机场202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231.3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⑳一张上天入地的多维立体综合交通网正逐渐扩大,贵州可以东进湘沪杭,进入“长三角”;西出云南,直指东南亚;南下粤港澳“大湾区”,接续南海水路;北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入欧亚大陆。
㉑往昔处于时空边缘的贵州,正迈向开放前沿,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动注脚。
(选自《贵州日报》2025年1月4日,有改动)
(1)、文章写到了贵州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修路架桥,创造了一部风驰电掣的史诗。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事迹的是( )A、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少寨,与群众一起搭建了一座“红军桥”。 B、全长50.9公里的凯麻高速建成通车,贵州才拥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 C、党的十八大以来,是贵州交通发展史上发展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D、贵州成为西部第一个、全国第九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2)、从全文内容上来看,下面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快马加鞭迎头上! B、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C、撸起袖子加油干!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全文主要阐述贵州路桥事业取得的成就,开篇对少寨红军桥的描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行文线索的理解。 -
7、每个人的人生中总会有一些对他而言十分重要的人。请从以下名著的主人公中选择一个,介绍一个对他的人生有重要作用的人物,着重介绍他对名著主人公的影响。
《朝花夕拾》鲁迅 《西游记》孙悟空
-
8、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B、《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其中范进因中举而疯癫的故事,有力地批判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C、《水浒传》采取先合后分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 D、《简·爱》通过孤女简·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追求自由平等、自尊自强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点燃的报警烟火,后泛指战争。 B、《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C、《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D、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代表作《昆虫记》是一部长篇科普巨著。
-
10、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2)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国破山河在,。(杜甫《春望》)
(4)忽如一夜 ,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在土地里面。(艾青《我爱这土地》)
(7)《〈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 , 。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 !
-
11、流传于黔东南、黔西南、黔南等地的贵州苗绣,手艺人以娴熟、精湛的技艺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风物镌刻在锦缎与服饰之上,一针一线皆yǎn yì ① 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别致的纹样让人眼花liáo ② 乱,常见的有鸟纹、龙纹、蝴蝶纹、鱼纹、植物纹以及各类吉祥符号,可谓参差不齐。这些纹样不仅装点了苗绣,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在苗族古歌中有“子孙多得像鱼崽”的描述,因此,贵州苗绣中用各式鱼纹寄托“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指上生花,苗韵千年。一代代贵州苗族手艺人将毕生的智慧、满腔的炽热倾注到苗绣中,创造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艺术世界。透过xuàn ③ 丽的贵州苗绣,我们感受到的是手艺的传承,触摸到的是情感的温度,领略到的是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① ② 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娴熟 B、参差不齐 C、炽热 D、目眩神迷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新年的阳光会如约而至,它照耀着每个与众不同的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二五年新年贺词中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请你以“我也是一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的“传统文化名家”栏目本期的专题人物是叶嘉莹先生,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
⑧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⑪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诗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⑫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⑬现在,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⑭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90岁了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人物档案】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学校戏剧社打算将这篇传记拍摄成微电影,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剧情内容梳理】阅读文章,填写思维导图。(2)、【影片台词品味】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角色深度剖析】本文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请从文中第⑥⑦两段中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影片片名敲定】有同学重新给本文拟了标题为“风雅先生叶嘉莹”,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
14、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父母爱孩子,大多体现在物质上,买名牌、报私教、国外游……但这些都抵不过“心理抚养”。心理学里有一个试验叫做“感觉剥夺试验”,说的是把试验对象囚禁在一个房间里,然后满足他所有物质需求,但禁止他交流,也不给他阅读权,结果没有一个人挺过一周,出来后纷纷表示快要疯了。这说明,当人被剥夺“感觉”之后,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心理抚养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孩子情感,要给他感觉,不要只靠丰富物质生活。
【材料二】
2020年7月10日,教育部关工委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推出“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是精准有效地帮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本次活动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有形的物质能量,还要给孩子提供无形的精神能量,如父母榜样的力量、家庭的氛围、家风家训、家族精神的传承等;明确了教育不能只注重增进孩子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积极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教育也不应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需与家庭教育携手。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材料三】
(1)、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父母爱孩子,大多体现在物质上,但这些都抵不过精神层面上的“心理抚养”。 B、“感觉剥夺试验”表明,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孩子情感,要给他感觉,不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 C、“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活动的目的是让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 D、提供父母榜样的力量、家庭的氛围、家风家训、家族精神的传承等精神能量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务。(2)、请用简洁的语言从材料三的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3)、阅读“链接材料”,并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探讨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出现教育的失败,培养出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孩子。【链接材料】
2005年,9岁的李婧磁被父亲李铁军从学校接回家“自己教”。李铁军曾对媒体表示,要将女儿李婧磁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11年后,有媒体到李铁军家中采访时发现,因为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安排随心随机,20岁的李婧磁的美术、音乐水平均一般,且其坦诚无法答出初中试卷。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节选自《木兰诗》)
【乙】
英烈夫人者,韩蕲王妾梁氏①也。梁氏祖池州,父祖皆行伍。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的。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流寓京口为伎,有侠气,以角抵技闻。
梁氏数战金军于山阳,宿迁,皆胜。于是意少懈。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浮图②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曰:“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③如雨,猬集④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
(节选自《英烈夫人祠记》)
【注释】①梁氏:指梁红玉,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②铁浮图:指身披重甲的精兵。③矢:箭。④猬集:像刺猬的刺那样聚在一起,比喻众多。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策勋十二转 出郭相扶将 双兔傍地走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梁 氏 多 力 通 技 击 能 开 强 弓 射 二 百 步 无 不 中 的
(4)、【甲】文中木兰和【乙】文中梁氏这两个巾帼英雄有何相同的品质?请结合选文分析。 -
16、阅读名著《骆驼祥子》的摘录语段,完成小题(1)、观察名著封面,结合作品谈谈寓意。(2)、阅读完《骆驼祥子》后,小江内心产生了疑惑:一个踏实肯干、勤奋上进的青年最终为何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为了寻找答案,小江从影响祥子的几个关键人物入手,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帮忙完成祥子的“受力”分析图,在方框中填入人物。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报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助力旅发大会、促进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4月22日,我市开展“世界读书日”线上讲座,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邀请了穆棱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张璇,张老师讲述了穆棱市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的历史。聆听讲座后,大家被老一辈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动,纷纷表示,要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 , 在新征程的起点上,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2)、根据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内容,补充下面的对偶句。, 传承红色基因。
-
1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人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为国防事业____________,jū gōng jìn cuì( );戍守边疆的战士,宁洒热血,不失寸土;作为青年一代,要聆听时代精神,弘扬时代回音。身为当今的青少年____________,应敢于担当,以jiān rèn( )的青春力量,追求zhuó yuè( )的品质,____________的勇气书写时代篇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jū gōng jìn cuì (2)jiān rèn (3)zhuó yuè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兀兀穷年 任重道远 气冲斗牛 B、终其天年 悲天悯人 一往无前 C、兀兀穷年 任重道远 一往无前 D、终其天年 悲天悯人 气冲斗牛(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青年一代,要聆听时代回音,弘扬时代的精神。 B、作为青年一代,要弘扬时代的精神,聆听时代的回音。 C、青年一代,要聆听时代回音,弘扬时代精神。 D、青年一代,要聆听时代精神,弘扬时代回音。 -
19、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诗人借助特定的“意象”传递抒发特定的情感,比如常见的“意象”有“明月”“流水”“落红”“归雁”等,请你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特定意象,来谈谈作者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的?
-
20、默写古诗文。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王维《竹里馆》)
(2)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
(3)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 , 决眦入归鸟。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诵读古诗词诗句,我们不仅可以品味诗中的雅趣哲理,还可以激发我们的豪情壮志!如读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我们可以领悟到不论前路有多困难,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哲理;如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诗句“ , 。”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