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21 分)
-
1. 默写古诗文。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刘祯《赠从弟》)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曹操《龟虽寿》)
(3)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绩通过“ , ”(《野望》)的秋景,抒发内心的孤寂;白居易通过“ , ”(《钱塘湖春行》)描绘初春鸟儿的活动,表达畅游的喜悦;而诗人李白通过“ , ”(《渡荆门送别》)的开阔景象,表现了对人生新起点的憧憬。
(4)《答谢中书书》中“ , 。”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
2.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完成小题。在《“飞天”凌空》特写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xiāo sǎ身姿;在《藤野先生》的课堂上,我们读懂了鲁迅先生对那些“zhèng rén jūn zǐ”之流的shēn wù tòng jué。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应当 远大志向,目标坚定。不因一时一事而 , 只有在不断的 与实践中,才能将志存高远变成触手可及的未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xiāo sǎ (2)zhèng rén jūn zǐ (3)shēn wù tòng jué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树立 疑惑 探查 B、树立 困惑 探索 C、建立 困惑 探索 D、建立 疑惑 探查(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 B、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增长才学,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 C、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精神。 D、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当代才俊以及往哲先贤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精神。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刘颖颖)7月20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首届“青年思享会”青年先锋论坛活动在京举办。论坛以“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家企业的青年先锋,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商业化落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力求“全景式”解锁大模型的真实面貌。“立体式”呈现大模型未来图景。百余家互联网企业及相关单位代表,近300人参加活动。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家正当其时。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
青春从来系家国。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在基层工作一线,在科技攻关岗位。在抢险救灾前线,在保卫祖国哨位广大青年自觉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才有力量。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进发。
(1)、材料一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请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二、(18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① , 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目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阁据②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③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②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③纪:通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相是( )A、右俯绝壑 哀转久绝 B、山之胜盖自此始 自非亭午夜分 C、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虽乘奔御风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不以疾也(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B、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D、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4)、《三峡》和《百丈山记》在写景时各自突出什么景物特点,营造出怎样的氛围。(5)、三峡是万里长江上十分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造就的山水画廊,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结合课文的描述,抓住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重点讲解,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60字左右)。三、(10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
(1)、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2)、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3)、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四、(15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②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把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呢呢”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③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④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⑤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猪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磕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⑥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1)、选文围绕“哑巴”主要写了五件事,根据文意填写下面空格。(1)友好的老哑巴尝试用各种动作进行表示,支持并挽留我们躲猫猫。
(2)。
(3)。
(4)温柔的老哑巴在上山挖达香花时,因睡觉被分配充当帘子抗议无效而半夜哭泣。
(5)。
(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3)、第④⑤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二处在文章中的作用。(4)、结合文章内容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老哑巴为什么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五、(6分)
-
7.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战争时期的大学尤为可贵,有这么一所大学,它有着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它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成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它有一个班的学员平均年龄二十七岁,平均每人有八年的作战经验。学员们保持闲时看书的习惯。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像中国人地进行战斗。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他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流传他有不死之身,因为国民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他死亡,还详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他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半百,而且他很爱护自己的部下。他一生的经历与中国民众的命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一中大学的名字是________,这所大学有着怎样的特点?(2)、材料二介绍“他”是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介绍一下他的品质。六、作文(5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能够让我们变好的事,总是没有那么舒服,也没有那么容易坚持。但越是难以做到的事,越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也越能够锻炼一个人。
真正的自律,并不是准备了多么详细的计划、有了多么齐全的运动装备、买了多少本新书……自律是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
结合个人经历,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认真对待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