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学们在感受到中国名桥的魅力后,准备对“桥”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小题。

    我国的桥文化丰富多彩,单说桥梁的命名就十分有趣了,如:根据所在地命名____,根据形状命名____,根据习俗命名____,以抒情方式命名____……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桥的世界,去欣赏多姿多彩的桥之美,去领略意蕴丰富的桥文化。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 dūn,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所以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 jiāo头jiē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活动一:识桥之名】请从下列选项中进行选择,给语段中空缺处填上合适的桥名。(填选项)
    A.放生桥   B.销魂桥   C.赵州桥   D.钥匙桥
    (2)、【活动二:品桥之语】上面语段并不完善,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应小题。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桥 dūn

    jiāo头 jiē

    惟妙惟(A. xiào B. xiāo)

    (3)、语段中第⑥句有语病,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4)、第⑨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请你也用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向同学们介绍你眼中的西湖柳树。(不少于30字)【语言表达】
    (5)、【活动三:说桥之义】请结合你的积累,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 2、课外古诗文阅读

    【甲】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江汉:该诗作于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故称“江汉”。②苏:康复。

    【乙】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孤竹:指孤竹国。②蚁壤:蚁穴周围防雨水高出地面的浮土。③仞(rèn):古代计量单位,七八尺为一仞。④不难:不惜,不耻。

    (1)、参考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释义

    从于桓公而孤竹

    查阅词典法:①砍;②征讨;③自夸;④批评,抨击

    (填序号)

    春往而冬

    课内迁移法:窥谷忘(《与朱元思书》)

    不难于老马与蚁

    词类活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不亦

    成语积累法:改自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甲】文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颔联用了“”“”两个意象,表明了诗人之情。
    (4)、【甲】【乙】都提到“老马识途”,请说说两位作者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 3、现代文阅读

    月光下的父亲 屠文

    ①父亲出门的时候,月亮还没下山。父亲回家的时候,月亮早就上山了。

    ②三五岁时,去镇上看杂技,父亲总把我扛在肩膀上。我的目光,可以穿越无数个黑压压的人头,十分清晰地看到那个放开双手,在圆铁桶里骑车的漂亮女人。看到一只猴子,穿着小孩子的花衣服,扭着屁股在地上推滚轮。还有大力士,赤裸着膀子,让一条粗大的蟒蛇缠在身上。或者把石头搁在肚皮上,让人拿榔头敲开。杂技很精彩,每次我都看得手舞足蹈。我总把我看到的精彩场面,颠三倒四又挂一漏万地说给父亲听,父亲每回都听得乐呵呵的。回头,到家里,有人问起:“你们今天干吗去了?”父亲就答:“看杂技去了。”又问:“好看不?”父亲就说:“好看。”然后把我颠三倒四说过的话,一字不落地说给别人听。

    ③有次村里放电影,父亲回来晚,带我去时,已经在很后面了。人群一拨拨地把我与电影隔得十分遥远。父亲把我扛在肩上,我还是看不太清,父亲就把我举过头顶,问:“看到不?”我说:“看到了,看到了,正打得精彩,有人用一根辫子打败了一帮人。”父亲听说好看,就高兴,嘿嘿地笑。父亲是农民,从他一笑,就可以看出来,一张笑脸,跟乡里的沙土一样朴实。父亲大概是在地里劳作了一整天,累了。举了没一会儿,又重新把我放回到了肩膀上。我不同意,正打到紧要关头,突然只看见人家的后脑勺了,那种失落感至今想来,仍无可比拟。所以当时想都没想,一伸手,便拍父亲的脑袋。父亲于是又把我举过头顶。

    ④回家的时候,我过足了瘾,兴奋地哼哼电影里的插曲。而母亲说,那晚,父亲睡在床上,也哼哼了一夜。平日里干活再累,也不至于累成这样子的。

    ⑤以后上了学,人长大些,心也就大了,不再骑在父亲肩膀上到处逛荡。那时,父亲大概很忙,很少见到。晚上,吃完饭,在煤油灯下做完作业,还是不见父亲回来。【A】有几次,作业多,做到半夜,才会看见父亲踩着月光回来。一把锄头上,也亮锃锃地挂着月光。而早上,我几乎见不到父亲的影子。虽然我学习很用心,每次都能比其他同学早到学校,可我还是早不过父亲。

    ⑥有几年,为了生计,父亲去钱塘江边扛石头。石头活,大概是一种最苦的力气活,不过工钱多,母亲说父亲苦着也就值了。想起来,那时候,父亲靠卖力气,来养活我们一家四口人,又要供我和姐上学,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⑦自从去了江边,家里就很少见到父亲的影子。【B】偶尔想起,父亲的面容竟然像上了晕的月亮,有些模模糊糊。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好父亲,而儿子,却不是个好儿子。【C】如今,月光早已悄悄爬过父亲的额,落满了头

    ⑧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比从前短了。而我的影子,长了。是父亲,用他的衰老,滋养了我的茁壮。我与父亲,不再仅仅是父与子的关系,而变作了两个男人的对视。我从父亲身上,看见我的未来;父亲从我身上,看到他的过去。父亲与我。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

    (1)、“父亲是一个好父亲”,请你概括文中父亲的“好”有哪些具体表现。
    (2)、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教材母题:《背影》课后习题四】

    ①我过足了瘾,兴奋地哼哼电影里的插曲。而母亲说,那晚,父亲睡在床上,也哼哼了一夜。(两个“哼哼”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②石头活,大概是一种最苦的力气活。(加点词“大概”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朱自清在《背影》中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作者对自己与父亲相处的一种反思。本文作者是否也有类似的反思?请简要分析。
    (4)、本文以《月光下的父亲》为题,“月光”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画线【A】【B】【C】三句,分析“月光”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教材母题:《背影》课后习题一】
    (5)、文末“父亲与我。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这一句意蕴丰富,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4、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漫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80字左右)

    【语言表达】

  •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 tuí唐!他①____,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②____;家庭suǒ屑便往往③____。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纪着我,惦纪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zhù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tuí

    suǒ

    举zhù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根据上下文,将“触他之怒”“触目伤怀”“发之于外”分别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横线上,使文段语意通畅。
  • 6、古诗词曲鉴赏;题画诗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欣赏活动,加深对题画诗的理解。
    (1)、【以诗补画】

    题李世南画扇
    【宋】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释】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瓮(wèng):水瓮,一种盛水的容器。③坞(wù):指四面高中间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以诗补画能使艺术体验从单一视觉升华为多维审美,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下面的赏析。

    ①静与动:诗人将原本画面中静止的“”“”等自然景物写出了声音,产生了动感。

    ②实与虚:诗人通过画面中存在的“”“”,想象画面中没有出现的附近村子和深山寺庙。

    (2)、【借诗传情】

    题墨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释】①徐渭:字文长,明代著名文学家、画家。才名早扬,却命运多舛,晚年潦倒。②明珠:此处指画中的葡萄。

    诗与情:诗人通过画墨葡萄图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你结合《题墨葡萄图》这首题画诗具体分析。

  • 7、现代文阅读

    形神兼备的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比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的《墨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而绘,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配以特有的装裱工艺,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B、中国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C、选文主要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中国画按题材分人物、山水、花鸟三类进行介绍。 D、选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分——总”结构及时间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介绍了中国画。
    (2)、选文第⑤段画横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比如第⑥段画波浪线的部分,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说说有什么好处。
    (4)、小语创作了一幅《梅花》扇面(如下图),但她觉得画面不够丰富,想添加点内容。请你运用本文介绍的相关知识,给她提供一些建议。(要求:建议的表述要清楚,内容要具体。)


                《梅花》扇面图

  • 8、班级拟举办“走进《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解决下面问题。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小语负责在展示《清明上河图》电子图时给大家解说,下面是部分解说词,请你帮忙完善。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chóu , 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tuó队。在进入大道的 chà道上,是众多仆从(A. zú B.cù)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远距离地翻山渡水的行lǚ。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①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选项)

    ②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可用一个成语替换:

    (3)、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自白,请按照要求修改画线句子的语病。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 , 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 , 仿佛还在耳畔。数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道来。

    ① [A]句语意重复,修改方法:

    ②[B]句前后搭配不当,修改方法:

    (4)、请根据下边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从街市上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中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 9、课外文言文阅读

    记游定惠院
    【宋】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归。

    【注释】①定惠院:苏轼被贬黄州,最初寓居定惠院。②参寥禅师:僧人。③稍稍:全部。④崔成老:崔闲。庐山道士,精古琴。⑤鬻(yù):卖,这里可作“买”。⑥瀹(yuè):浸渍。⑦夤(yín)缘:循沿。

    (1)、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释义

    则园已

    参考成语法:以物

    油煎饵

    查阅词典法:①进食;②烹调;③赠送;④进献

    (填序号)

    课内迁移法:一狼去(《狼》)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3)、补充句子省略成分,有助于理解句意。文中画横线句子省略了宾语,请先补充,再翻译句子。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4)、明代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手记录便是文。”东坡随性而文,他的情趣和性格在本文中自然流露,试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 10、现代文阅读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的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著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炒米写了哪些内容。

    吃炒米的风俗→①→装炒米的用具→②→③

    (2)、有人认为第④段写张仲陶算卦之事有点旁逸斜出,应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
    (3)、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平淡而有味。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提示:可以从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角度作答)
    (4)、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这样写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哪些特点?
    (5)、《故乡的食物》与《昆明的雨》都是汪曾祺的作品,请结合两篇文章,说说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分层赋分)
  • 11、【雨中有诗】以“雨”为主题仿照下面小诗进行创作,可从字形分析哲理,也可用意象表达情思。

    把旧换个角度,

    成了旦,

    成了崭新的企盼。

    微风中的柳,

    鲜绿的,

    唤起了人们的希望。

  • 12、【雨中有味】仔细品来,“雨”中也有民俗味、传统味。在对联交流活动中,有位同学拟好了下联,请你据此拟出以“雨”为主题的上联。

    上联:

    下联:皑皑瑞雪兆丰年

  • 13、【雨中有情】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相应小题。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一片仙人掌以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由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yú。青头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格比牛肝菌高。雨季还有许多杨梅,卖杨梅的女孩子不时yāo he一声,便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都更加柔和了。雨,有时也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汪曾祺____。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A. bì  B. pì)邪

    鲜 yú

    (A. tiáo B. diào)

    yāo he

    (2)、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末尾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②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

    ③让读者体会到自己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

    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 14、课外文言文阅读

    海市蜃楼 沈括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 , 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登州:指现在山东蓬莱、栖霞以东一带。②台观:泛指楼台馆阁等高大建筑物。③城堞(dié):指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矮墙,泛指城墙。④冠盖:旧指官员的冠服和他们车乘的篷盖。⑤蛟蜃:古代传说中的海中蛟龙类动物,能引发洪水,能吐气为楼台。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释义

    疑不

    查阅词典法:①是,对;②这样,如此;③……的样子;④答应,信守

    (填序号)

    高唐县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此不

    语境推断法

    与登州所见大略相

    联系成语法:画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

    ②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3)、本文描述了哪几次海市蜃楼的现象? 
    (4)、作者并不简单相信一方面的说法,而是亲自访问当地老人了解事情真相,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15、小语在网上搜集到下面这篇文章,请你协助她展开阅读探究。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 “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通读全文,说说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是什么?这种空间美主要是通过园林艺术的什么思想来展现的?【教材母题:《苏州园林》课后习题一】
    (2)、颐和园中的亭子还有名为“留佳”“秋水”的,但作者在第⑧段中只举“画中游”为例,请你分析其作用。
    (3)、宗白华是我国的美学大师,请从文学性和说明性等方面来赏析这篇说明性文章的语言之美。(分层赋分)
    (4)、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用趣味性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儿时生活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欢乐与忧愁,这两处地方同样具有空间之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课外积累,任选其一,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将它描述出来。(不少于120字)
    A.百草园
    B.三味书屋
  • 16、小文发现可以通过畅游星 APP“云”游苏州园林。右图是畅游星 APP 的登录流程图,请你用一段文字完整、清晰、连贯地向班级同学介绍此 APP 的登录流程。

    【语言表达】

  • 17、请你帮小语整理完善下面语段。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 zhì宜,自出心 cái,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____,讲究假山池 zhǎo 的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___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 bài笔。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因地zhì

    自出心cái

    池 zhǎo

    bài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
    A、配合   布局  层次   映衬 B、布局   映衬   配合   层次 C、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D、映衬   布局   层次   配合
  • 18、古诗词曲鉴赏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①安史之乱后政局混乱,大历初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此诗即作于这期间。

    (1)、中国文化中,“雁”常常被赋予浓厚的感情色彩。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诗中“孤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诗题为《孤雁》,在尾联中诗人的笔触却由“孤雁”转向了“野鸦”,这有什么用意?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 19、现代文阅读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了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时,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喧嚣的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

    ⑧白杨有声。歌曲《小白杨》这样唱道:“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是的,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途中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⑫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曾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了白杨的气质?

    ⑬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1)、【散文·梳理内容】阅读③—⑥自然段,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内容

    对白杨的认识

    以前读到写白杨的诗句

    认为它萧条冷落

    将信将疑,认为作者把白杨给提亮了

    亲眼看见西北的白杨

    (2)、【散文·赏析语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3)、【散文·感受情怀】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小语邀请你一起讨论。【教材母题:《白杨礼赞》课后习题四】

    小贴士       

     象 征

    含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表达效果: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小语:我发现本文中的白杨树与茅盾笔下的白杨树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两者又有所不同。

    你: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具有的特点,象征了 , 还象征了。但我还没有读懂这篇文章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小语:本文中的白杨具有的特点,象征着

    你:原来是这样,西北的白杨真是魅力无穷啊!

    (4)、【散文·分析写法】本文写法有抑有扬,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教材母题:《白杨礼赞》课后习题二】(分层赋分)

    小贴士        

    抑扬结合

    在文学创作中,常常采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表达效果: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感情,使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

  • 20、【明辨是非】近年来,革命烈士、英雄屡屡被抹黑,各种谣言甚嚣尘上;更有甚者在抗战遗址前穿着日军二战军服嬉笑留影,攀爬英雄雕像拍照。时评社将组织一场时事讨论会,请你说说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并就此向学校提出一条建议。【语言表达】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