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江苏省淮安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1、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浣溪沙》纳兰性德(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点明此词主旨的句子是“”。
-
2、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句子是“ , , ”。(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 ”。
-
3、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词句是“ , ,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侧面显示词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的词句是“ , ”。
-
4、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定风波》苏轼(1)、苏轼《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3)、《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的句子是“ , , ”。
-
5、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满江红》秋瑾(1)、《满江红》中“ , , , ”四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秋瑾的《满江红》中“”一句是化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
6、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以“ ,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梦境回到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凝聚着作者壮志难酬、万千感慨的句子是“”。(5)、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的词句是“ , ”。
-
7、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的句子是“ ,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词句是“ , ,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作者以前人自喻,突出表现作者少年狂气的句子是“ ,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词句是“ , , ”。
-
8、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句子是“ , ”。(2)、唐代诗人李益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 ”两句表达了戍边将士们虽思乡心切,但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家无期的复杂心理。
-
9、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出师表》诸葛亮(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 , ”。(3)、《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刘禅关于用人的建议最重要的一条是“ , ”。(4)、《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当重任的句子是“ , ”。(5)、《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国内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 ”。(6)、《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南方平定,兵员装备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 “ , ”,恢复汉朝基业,回到旧都。(7)、《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刘禅能自行谋划,“ , ”,深切追念先主临终留下的教诲。
-
10、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 , ”的好局面。(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入朝讽谏齐威王,认为齐威王被大臣和国内的人蒙蔽得很厉害的句子是“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在会见徐公后,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客人谬赞自己的原因是“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子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11、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曹刿论战》《左传》(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 , , ”。(2)、《曹刿论战》中,表明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的句子是“ , ”。(3)、《曹刿论战》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
-
12、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送东阳马生序》中,反映作者抄书艰难却不懈怠的两句是“ , ”。(2)、《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 ”。
-
13、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鱼我所欲也》《孟子》(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2)、《鱼我所欲也》中“”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人生追求相同。(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
-
14、小禾想要整理体现“静中趣味”和“忙中静趣”的古诗文名句,请你帮忙完成以下表格。
诗文名句
赏析
深林人不知,①。(王维《竹里馆》)
寂静的竹林里,“我”且享受这月色的静美吧。
遥怜故园菊,②。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放园》)
⑩
箫鼓追随春社近,③。
(陆游《游山西村》)
农家忙碌场景,诗人竟觉别有一番趣味。
④ , ⑤。
(刘禹锡《陋室铭》)
在刘禹锡眼中,陋室前的青苔芳草亦有雅趣。
日光下澈,⑥。⑦ , ⑧,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⑪
湖上影子,⑨、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人鸟声偶绝的时候,才是西湖真正展现天人合一之妙的时候。
-
15、小嘉积累了一些诗词曲鉴赏策略,并用来鉴赏复习时摘录的诗词曲。请你将横线处的句子填写完整。
诗词曲鉴赏指南
鉴赏策略
课内句子
诗词情感
白描法
, , 。(《天净沙·秋思》)
连用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的图景,流露出作者无限悲苦的情感。
典故法
?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
-
16、在一堂以“谈理想”为话题的诗词讲解课上,老师以古诗词为例,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
老师:纵览古今,很多文人志士心系国家,志存高远,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或奋笔疾书,或暗迷心志,成就了那些响彻千古的名句。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表现作者理想的古诗词有哪些呢?
小智:我想到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① , ②。③”,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是辛弃疾的最高理想,作者虽年近半百,但爱国的激情和雄心壮志不减当年。
小慧:还有《满江红(小住京华)》里的“④ , 珠未屑”,秋瑾强烈地表达了作为女儿身的不屑,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理想远大,令人敬佩。
-
17、或静,或动,水以不同的姿态存在于世间。或是颍州西湖上“① , 不觉船移”的平静;或是洞庭湖上“八月湖水平,②”的水天合一。这是水“静若处子”的一面。曹操登临碣石山,感受到了大海“秋风萧瑟,③”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范仲淹登上岳阳楼,看到洞庭湖水“④ , ⑤ , ⑥ , 横无际涯”的气势,也会为之惊叹不已;郦道元见春冬之时的三峡水“⑦。⑧”(《三峡》),湍急而清澈。这是水“动若脱兔”的一面。
-
18、拥有宽广的心胸,才能勾勒出高大雄浑的山景。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① , ②”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杜甫在《望岳》中用“③ , ④”展现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以“⑤ , ⑥”两句,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
19、古往今来,那些文笔了得的文人墨客,总是能将美景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给读者。郦道元以“① , ②”(《三峡》)展现了三峡两侧山的连绵不绝;陶弘景以“③ , ④”(《答谢中书书》)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用笔洗练;曹操用“⑤ , ⑥”(《观沧海》)两句,将水的动与山的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吴均 用“⑦ , ⑧”(《与朱元思书》)两句,展现出一座座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往上走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的奇景。
-
20、夕阳西下的美景,引发多少人对往事的怀念,又触动了多少人的愁绪。李清照驾舟郊游,待到兴尽晚回,却是日落黄昏,往后的日子里,也会“常记溪亭日暮,①”,时常回味;晏殊在明媚的春光里饮酒听曲,看到旧时的亭台楼阁,也会不禁悄然暗问“②”[《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李自想到友人自此就要漂泊无依,也会生发“③ , ④”(《送友人》)的感慨,感叹他们的友谊就像落日依恋大地一样难舍难分;欧阳修与民同游,乐在其中, “⑤ , ⑥”(《醉翁亭记》),才因天色已晚,不得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