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18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chén____。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____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翼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节选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热chén

    niān轻怕重

    (2)、选文划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
  • 2.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 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岐王宅里寻常见,。(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子是:
    (6)、《论语》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3.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成都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旧书店”主题活动,邀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
    (1)、成都图书馆旁边正在筹备开一家买卖旧书的书店,名字叫“旧生书店”,现在书店有两个待选的招牌LOGO,你认为下面哪一个更合适呢?请简述理由。

    (2)、书店的宣传海报上还缺一则广告词,请你帮忙补充,要求:广告词里巧含书店的名字,力求鲜明、生动。(不超过20个字)
    (3)、店主正在连线《我在旧书店等你》的作者朱晓剑,有一些疑惑想咨询朱晓剑,由于信号不好,有些地方没听清楚,请根据情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对话连贯得体。

    店主:朱老师您好!您认为,为什么旧书店能吸引读者呢?

    朱晓剑:旧书店之所以吸引读者,

    店主:除了淘书氛围,

    朱晓剑:还取决于其图书品种是否丰富,店主爱书的程度,及顾客在逛旧书店时会有怎样的偶遇。

    店主:我曾在淘书时有幸“偶遇”您的随笔集《我在旧书店等你》,

    朱晓剑:“等你”是为了分享,把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分享给许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店主:我们感叹“老字号”有着悠久的历史时,而旧书店历史却往往是短暂的,短的仅有数年。您认为旧书店在现在社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朱晓剑:旧书店绝不是故纸堆里的旧时光,恰恰相反,

    店主:好,谢谢朱老师对旧书店的肯定。

二、阅读(共47分)

  • 4. 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1)、上面的选段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名篇《》,“他”让我去拿的书的书名是《》。
    (2)、结合原著内容对选段中的父亲作简要的评价。
  • 5. 诗歌鉴赏

    从军行·其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选择《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①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②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③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城南塞外萧瑟之景,将英雄的精神气概烘托得异常鲜明而突出。 B、诗歌通过对这位将军的细致肖像描写,展现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C、诗歌最后一句的“独”字写出了这一场无法挽回的败战的无力之感。 D、诗人不直述战事进展,而将读者置身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2)、简析“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一句如何体现征战之苦的。
  • 6.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 , 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成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选自《智囊》)

    [注]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悉:全,都。④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意与日去

    ③罪止罚俸

    ④所以成行而无怨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初吏自知当死

    (3)、翻译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4)、【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怎样?(用原文回答)【乙】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 7.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时节“粽”是情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与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④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⑤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个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⑥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⑦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子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⑧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⑨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⑩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3年5月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文章中的两件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①那年端午节,

    ②今年端午节,

    (2)、恰当地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内容。请结合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3)、文章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对同一个人有两个不同的称谓。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人称的变化?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有怎样的感悟。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头

    高资悦

    ①假期回家,妈妈见我在家待得闷了,主动提出陪我去逛街。往日里她也常懒得出门,不知怎么来了兴致。春夏交际的风最是醉人,我俩一前一后地骑着车,下午两点的阳光铺洒在行道树上,照得路面斑斑驳驳,压在行人的脚步里。

    ②我妈骑车总是很快,就如同她走路也是雄赳赳地,一条马路的距离就把我甩开好远。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常走在前面,我一个人像跟屁虫一样在后面吊儿郎当。爸一回他们带我上丽江古城旅游,我被两边的小玩意吸引,不自觉就落后了许多。望着他们的身影一点点变小,我心生一计,躲到了骑楼下的柱子旁。潮湿的雨水一点点砸在青砖路的洼地上,我心惊胆战地等着他们回头寻我。他们自然是回头寻我的。

    ③骑着自行车的我,故意放慢了蹬的速度,像小时候一样等妈妈回头找我。

    ④“快点咯。”她回头了。阳光下的视线有点不真实,为她身后层叠连绵的高楼嵌上温润的金边。空气不再潮湿,但她的身影与那日古城重叠在一起,就像一幅不变的油画一样。

    ⑤这个商场我们常来,人气一直不旺,除了顶楼的几家餐饮店会在饭点热闹一点,其他商铺整日门可罗雀,只有售货员玩着手机站在柜台旁。三三两两的人路过眼前,外卖员拎着好几袋餐食行色匆匆,推着婴儿车的奶奶坐在中庭沙发上发起呆来,看起来很亲密的一对母女手挽手地站在橱窗前有说有笑。

    ⑥“你看她们。你现在都不像以前一样粘我了。”妈妈的话带着一点少女娇嗔,与印象里硬朗男孩子气的她截然不同。我重拾起视线,端详起这对母女。女儿豆蔻年华,一只手缠在妈妈的臂弯里,身子紧紧贴在妈妈身上。她像是在和妈妈说着什么笑话,眉飞色舞,大笑起来头倒在妈妈的肩膀上,亲昵极了。

    ⑦“不像以前一样粘我”,我细细品味着这几个字,看着眼前这对寻常的母女,喉咙里像被塞入了棉花一样,发不出声。我低头看看我的手,空荡荡地垂着。

    ⑧我不好意思地加快了步伐,跟上前去挽住了妈妈的左手。妈妈的手臂不算纤细,小时候要两只手才能图住,而现在竞轻而易举。我生疏地将头朝妈妈靠过去,希望能掩饰我的尴尬。妈妈定是也注意到我僵硬的后颈了。她笑着拍了拍我的手,耸了耸肩膀。她假装嫌弃地说:“搞得这么肉麻干什么?”

    ⑨她嘴上说着肉麻,却没有松开我的手。从橱窗的反光里我看到了妈妈脸上藏匿不住的笑容,还有靠在一起的我们。以前的我总像个猴子一样挂在妈妈身上,可此时此刻,橱窗里的我们好似有些陌生。

    ⑩婴儿栖于母亲怀抱,长大一些的时候还可以将头挤进妈妈的被窝里,吵着怕黑要一起睡。放了学自然而然地将手交到妈妈手上,牵着手走过熟悉的小路。可是,在我不知不觉的时候,我长大了,我套上冷漠的外套,开始瞻前顾后,原来连最原始的感情也疲于表达。如果不是被妈妈一言道穿,我又怎么会察觉到。一颗石子坠落寂静的海域,激起千层浪。

    ⑪于是,我一直挽着妈妈的手,逛遍了商场里的每一家店。我将购物袋全部挎在右手上,为了空出的左手能搂紧妈妈。就像是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

    ⑫脑海里回忆起过往的日子,我背着小小的行囊,从爸爸妈妈旁边的一方小房间走出来,然后迈着越来越大的步子,越走越远。偶有停下的时候看看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小,然后变成了纸上的一行见字如面。我当然是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我用这些认知建起了一道壁垒,横亘在我和妈妈中间,隔开我们的距离。

    ⑬但我知道,只要我像往常每一次那样,喊一声妈妈,她就会回头看向我。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10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以日常琐事来反映生活中流淌的亲情。 B、第④段景物描写烘托母亲形象之美,渲染我们共处时的和美气氛。 C、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我”如鲠在喉、羞愧难当的心理。 D、第⑪段加点词“一直”是“总是”的意思,强调“我”担心和妈妈走散。
    (2)、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3)、本文多次写到另一对关系很亲密的母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揣摩下列句子中母亲说话的语气,并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的心情。

    ①你看她们。你现在都不像以前一样粘我了。

    ②搞得这么肉麻干什么?

    (5)、文章标题“回头”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三、作文(共50分)

  • 9. 请以“爱,永不缺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记叙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⑶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