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暑气渐收,秋色入眸,换季的时刻,总有新的故事。成长的少年也已踏入初中的大门,开始书写崭新的篇章。学校将开展“少年成长正当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大家参与。
-
1. 下面是小文同学在此次活动中的主持稿,请你帮助他完善。
载着希望,乘着梦想,带着憧憬,我们在一叶知秋的季节里,终于开启了成长的新篇章。好奇的我们,轻轻翻开手中的语文书本,眼前美好事物太多,令人无法全部欣赏和领略;轻风流水应和着鸟儿清脆的喉咙,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夜凉如水中静(觅/谧)的丝丝细雨,传达着秋雨的深情;产生分(歧/岐)的初春田野里,播撒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入情入理的精彩课堂上,雕镂着心里深刻印象;声音非常喧闹的三味书屋里,珍藏着童年的美好回忆……。
少年成长正当时,暂且道别往事依依,双手迎接今日断知。未来,我们应全力以赴,不仅要励志成为国家的栋梁,还要无愧更自己的成长!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hè 觅 岐 1ǒu B、he 觅 歧 1ǒu C、hè 谧 歧 lòu D、he 谧 岐 lòu(2)、下面成语可以代替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是( )A、花团锦簇 如雷贯耳 B、花团锦簇 人声鼎沸 C、美不胜收 如雷贯耳 D、美不胜收 人声鼎沸(3)、文中加点的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 )A、动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B、动词 形容词 动词 名词 C、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D、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动词(4)、文段中标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未来,我们应全力以赴,不仅要励志成为国家的栋梁,还要无愧于自己的成长!
2. 人间最美少年时,正是读书好时节。小文准备分享成长路上阅读的书目《朝花夕拾》,请你帮他补充完善。(1)、下面是小文阅读《朝花夕拾》时所整理的知识卡片,请你帮他把卡片中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出处
事情
影响
①
寿镜吾先生拒绝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提问。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阿长与〈山海经〉》
②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五猖会》
③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2)、请结合上面表格中提及的事情,谈谈你对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认识。3. 与同学一起成长日子里,何其有幸,年岁并进。小文的班级准备建立QQ好友群,请你帮小文完成以下活动。(1)、【活动一:谦敬之礼】课间之余,同学们互相交换彼此的QQ号,小文也收到了班长的QQ号,并对班长说道:“我一定会惠存的!”你给小文的建议是:“惠存”是(A.敬辞 B.谦辞),它的意思是“”应该是自己送别人礼物时说的。
(2)、【活动二:互动之趣】为增加群聊的积极性与互动性,班长提出进入班级群的同学要分享三个关于“交友”的成语,诗文或故事。① ② ③
4. 成长路上,我们漫步诗词文苑,感受锦绣诗文。阅读下面文段,补充诗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诗歌中,追随曹操领略秋日盛景:“① , 洪波涌起” (《观沧海》);跟随李益感受塞外夜晚:“② ,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读万卷书,品万种情。我们在诗歌中,感受人间冷暖。马致远的乡愁浓缩在“夕阳下,③”(《天净沙·秋思》)中;杜甫的悲叹寄寓在“正是江南好风景,④”(《江南逢李龟年》)里。
读万卷书,悟万千理。《〈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辩证对待: , 。
二、 (5 分)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五言律诗,律诗有相对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B、首联青山绿水构成了作者旅途的背景,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向往。 C、颔联中描绘了一幅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江面开阔、风势正顺,船帆高悬的画面。 D、尾联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心情。(2)、本诗被誉为最有“盛唐气象”的一首诗,哪一联最能代表“盛唐气象”?蕴含了怎样的哲理?三、 (14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④也,待父母( )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数子欺恕。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遂烹彘也。
【注】①女:同“汝”,你。②反:通“返”。③彘:读 zhì,猪。④知:智慧。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逾矩”中的“逾矩”是“越过法度”的意思。 B、“饭疏食”中的“饭”是名词“食物”的意思。 C、“曾子之妻之市”中的第二个“之”是“到,去”的意思。 D、“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之 于 B、而 也 C、而 于 D、之 也(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今 子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5)、【甲】文谈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乙】文的曾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四、 (11 分)
-
7. 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完成各题。
①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呜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③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选段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他们的讲课有什么共同点?(3)、请赏析“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句话。(4)、选段中作者说“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你认为大声朗诵对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五、 (14 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醉忆桂花香
戴菽曙
①开着电视,在家浅酌桂花酒,偶然间看到主持人正说着一对父女做桂花饼的传家手艺。这不由让我想起家乡那一树树的桂花。
②家乡那桂花,树都不成片。长在房前屋后,一棵棵独株的桂树,茎都很高,树冠散得老开。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那细碎的金色花瓣,如同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在桂树的权丫子上搭个搓澡毛巾,伴着婆娑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这时候,初秋微热的风撩过桂树,吹来一阵接一阵扑鼻的桂花儿香。闻着那淡淡的果酒似的醇香,一天的疲倦和劳乏,顿时就消散了。就像浅醉中一种飘飞的感觉,好不舒适与惬意!
④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⑤虽说这些桂花不是成片栽种的,但肯定也不是野生的。因为它多数长在大户人家的场坝前、庭院里、渠堰旁,人们应该是看到了它美化环境的价值,只是没有开展大面积的商业开发。大山里边的人,再穷也不会挖树去卖。这一棵一棵的桂花,才能长得又高且大。
⑥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是没人拿桂花去做茶、做饼、泡酒啊什么的。倒是在花生炒米糖里,偶尔撒上些干桂花。“嘣”的一声,咬碎混合橘皮、花生的炒米糖,桂花那甘洌的香味儿伴着橘香与炒米糖的甜,好似倒一杯啤酒入肚,瞬时气体自腹间往上冒,沁人心脾的香,令人由微醺而心生喜悦。
⑦前两年寓居江南,那一带城里乡下的桂花树多,品种也多,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叫法蛮多。用桂花冲茶、泡酒,干桂花加在各式点心里,吃的花样、玩意儿也很多。这中间,印象最深的,是在醪糟汤圆上,稀稀疏疏地撒几粒干桂花。在饮黄酒、吃大闸蟹的时候,若端出一碗还冒着烟儿的清汤白汤圆,碗中漂浮着红枸杞,再夹杂着些黄黄的桂花粒儿,那个醇香让人沉醉。
⑧年少时,我还自个儿上山去挖过一株桂花,背了好几里地,栽在自家旁边的竹林里。几十年过去,没人打理它,也长得挺高挺大、绿荫如盖了。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⑨年纪大了,其他嗜好丢弃了不少,但每年得寻几两干桂花,用纱布包了悬在陶罐里熏酒。这熏酒有讲究,密闭的陶罐里,可不能让桂花泡进酒中,沾了水汽。闲时无事,每天就着二两黄澄澄的桂花酒佐饭,就是平凡人的生活。据说,浅酌几口泡酒,能消暑去燥、平气静心。中秋前后,若约得三五挚友,在天南海北的神侃中畅饮它三四杯,就算酣醉酒醒后也不觉得头疼。
⑩古人以桂花为室树,象征吉祥与幸福降临,“桂”谐音“贵”,暗喻荣华富贵。诗仙李太白以“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句,为典故“吴刚伐桂”注脚。中外各地的体育竞赛,要为获奖运动员戴上以桂枝编制的桂冠,取其清香高洁的意蕴。在乡间,亲友为结婚新嫁娘佩戴桂花,用绣有桂花图案的各式贺礼,祈愿其早生贵子。当代花语中,桂花象征谦逊、奉献与和平,代表丰收、佳人永伴,寄托人们期待,喜悦和友好的情愫。而桂花之于我等,则有自我陶醉的意思,无论是飘飞的浅醉、甘洌的微醺,还是醇香的沉醉、由畅饮而酣眠,皆应了那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谚语。
⑪桂花,树不算名贵,花不甚娇艳,香也够不上多诱人。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1月06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桂花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第①段写“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父女做桂花饼,引起下文对家乡“桂花香”的回忆。 C、第②段从“独株”“茎”“树冠”“花”等方面描述了桂花树的外部特征。 D、第①段中,在“但”后面停顿,突出强调了“我”对桂花的记忆深刻及喜爱之情。(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1)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那细碎的金色花瓣,如同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从修辞角度赏析)
(2)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在桂树的杈丫子上搭个搓澡毛巾,伴着婆娑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从描写角度赏析)
(3)、作者为什么有“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的感觉?请结合文章第⑥-⑩段概述其原因。(4)、赏读完本篇文章,你打算将其推荐给校广播站,在推荐前请你为本文选择合适的配乐风格,并说明原因。A.慷慨 激昂 B.低沉 哀婉 C.轻柔 舒缓
六、写作(5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一本书籍,一场旅行,一种痛苦,一次遇见、失去……都会给少年带来心灵上的波动,从而让内心更加丰盈。本次“少年成长正当时”活动结束后,校刊准备编撰一期特别刊物,现面向七年级学生征稿,鼓励大家踊跃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请你以“少年因 而成长”为题,以抒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为主要内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