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18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半夜里听见甲____(A.繁多  B.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乙____(A.烦闷  B.烦恼)。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diāo谢了,白辨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d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浓

    ③diāo谢 

    ④莲dì

    (2)、在语段甲、乙两处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

    乙: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壬寅年伊始,我国首都北京举行的一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新春“冬奥之约”,架起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B、在“乐享中国节·国韵润童心”传统节日课程中,孩子们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承节日的文化来表达内心的节日感受。 C、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 3. 学校准备在本周五的阶梯教室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策划活动时,有同学提出邀请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来做“交友之道”的讲座。假如你是七年级某班的班长,会如何邀请? 
    (2)、活动中,班长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说说所获得的启示。

    【材料一】

    隋朝王通《文中子·礼乐》:“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材料二】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颍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里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你的启示:

    (3)、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一句关于友情的感悟,请你以此为例,仿写句子,表达你的体会。

    示例:朋友是一首歌,总是在我忧伤时响起悠扬的旋律;朋友是一盏灯,总是在我迷茫时照亮前行的道路。

    朋友是

  • 4.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咏雪》一文中用“”和“”来比拟大雪纷纷落下的情景。
    (3)、在《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4)、《峨眉山月歌》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连续两句:

二、阅读(共47分)

  • 5. 整本书阅读

    我们可以把《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理解为“花”,有的“花”可亲,有的“花”可敬,有的“花”傲然不屈⋯⋯请你从下面的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内容谈谈这朵“花”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长妈妈            B.藤野先生            C.范爱农

  • 6.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阴雨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注释】①此地:指忠州。②阙:宫门楼观,代指朝廷。③北窗琴: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此句化用此事。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寥寥数语展现出诗人经过三峡时看见的美丽而又险峻的风光。 B、后四句反映出诗人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C、诗人将澎湃于心间的万千波涛,同三峡所见的逆风惊浪融为一体,动人心扉。 D、最后两句诗人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想像陶渊明一样隐逸田园。
    (2)、请从感官角度赏析“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的表达效果。
  • 7.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而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战!”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战国策》)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节选)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

    【注】①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泽的官,③焉:哪里

    (1)、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根据成语推断词义,不期而遇

    ⑴期:

    是日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是:①正确;②指示代词,这;③表示肯定判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⑵是:(填写序号)

    岂可不一会期哉

    根据所学课文推断词义

    孤岂欲卿治经未博士邪!《孙权劝学》

    ⑶岂: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只断两处)。

    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对待“期猎”与“期行”,魏文侯与友人的表现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8.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无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手中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儿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1)、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标题“绳子那头”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本文首段和最后一段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突出父亲既是普通的工人,又是儿子心中伟大的父亲。 C、选文第②段交代父亲买防晒油的细节,为了突出防晒油是空调修理工夏天必备的物品。 D、文章结尾直抒胸臆,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敬意。
    (2)、下列事件及作者情感态度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父亲系好绳子往窗户外爬——紧张、担心 B、父亲要母亲递手——不解、难受 C、父亲差一点踩空——焦急、害怕 D、父亲要我吃雪糕——兴奋、惊喜
    (3)、阅读⑦--⑨自然段,回答问题: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
    (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

    (5)、父亲是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说出三点理由)结合本文并联系生活,说说本文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1)、请根据文章①到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

    (3)、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
    (4)、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共50分)

  • 10. 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有你。有你的教诲,你用你的智慧启迪我去求索; 有你的扶助,你用你的真情温暖我的内心; 有你的警醒,你用你的经验校正我的航向。你有不同的名字:父母、师长、朋友……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将标题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⑵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