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léi yǔ过后,dà zì rán的景色格外yǐn rén zhù mù , bì lǜ的河水涨起来了,美丽的yě huājìn qíng开放,zhuǎn yǎn间,一只蝴蝶灵巧地从茧中钻出,飞向yí wàng wú biān的蓝天。
-
2、认真抄写下面诗句,注意格式,要求正确、工整、美观。
月黑见渔灯,弧光一点莹。 -
3、习作表达。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请你任选一种颜色,以《忘不了那一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一 件事,一个人,或是一处景……不管是什么,它一定是你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牵动着你心灵深处的 情感。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⑵内容具体,情感真实,不少于400字;⑶注意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4、材料阅读。
材料一:盲盒文化源于关国,兴于日本,所谓盲盒,顾名思义,就是盒子里装着样式多样的可爱玩偶 手办(收藏性人物模型),但盒子上并没有标注具体是哪一款。许多盲盒的隐藏款出现概率为1/72、I/ 144,也就是说一箱里才可能出一个隐藏款。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刺激,极大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 复购欲。
材料二:为什么青少年热衷于抽育盒?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多巴胺”在起作用。多巴胺是一种神经 传导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感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而盲盒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当 人们抽到自己喜欢的款式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而在与成功失之交臂的情况下,多 巴胺同样会大量分泌,激起继续抽取的欲望。多巴胺的分泌受大脑前额叶调控,而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尚 未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在神秘的盲盒面前容易失去“消费免疫力”,会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并且多巴胺带 来的兴奋是短暂的,拆开盲盒的那一刻,盒中未知事物的神秘感消失了,多巴胺的工作就完成了,失望便 乘虚而入。
(1)、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盲盒文化源于美国,兴于日本。通常盒子上会标注具体软式,让人产生购买欲。
②无论是否抽中心仪的盲盒,都可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
③ “多巴胺”能持久地给人带来兴奋、愉快的感觉。
④青少年受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的影响,容易沉迷于买盲盒。
(2)、材料一的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3)、下列关于材料二的概括最合适的一项是( )A、青少年过度购买盲盒的弊端。 B、青少年热衷于抽盲盒的原因。 C、什么是“多巴胺”? D、“多巴胺”在盲盒经济中的作用。(4)、如果你身边有同学沉迷于购买盲盒,请结合短文内容劝劝他。(至少写出两条理由) -
5、现代文阅读。
泥 活
冯兰瑞老汉,手村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似是仍有不满。他双眉挤在一起,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似乎有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 , 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满意的笑容。
①这句话运用____描写。“____” “____” “三剔两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
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已额儿上的汗,说:“爷爷,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 张,这买卖别提多快!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 , 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就卖个精光。”冯兰瑞开怀地笑了。
②运用____(正面 侧面)描写、通过冯大刚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
冯大刚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我没见 过这么好的泥活!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冯兰瑞答应了。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 “我把‘打虎’带到集上送给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呆滞的眼神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 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冯兰瑞老汉有关的两件事,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批注。(3)、下列选项中,正确概括冯兰瑞心理变化的一项是( )A、不满→开心→伤心→失望 B、不满→满意→开心→失望 C、不满→满意→失望→开心 D、不满→失望→满意→开心(4)、结尾写到冯兰瑞眼里的光“熄灭了”,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他当时的内心活动。(5)、简要分析老汉冯兰瑞的人物形象。 -
6、文盲文阅读。
何妥①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②。助教③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④河水之河?”妥应声 答曰:“先生姓頎,是眷颀之颀?为新故之故?”众成异之。
【注释】①何妥:北周人,官至太学博士,尤善音律。②国子学: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关、③助教: 导师。④为:是。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B、 故今日之责任 C、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为新故之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讲的是何妥八岁上学时发生的事。 B、从“助教厥良戏之曰”中可以看出,顾良不满何妥比自己聪明,故意戏弄他, C、“众咸异之”的“咸”可译为“全,都”、写出了众人对何妥的应答感到惊讶。 D、“何妥少机警”说明何妥小时候就很有心机,防备心也重,所以能外出求学。(4)、何妥与杨氏之子应答时的巧妙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7、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谁言寸草心,①”寄托了孩子对慈母深沉的爱;“孤帆远影碧空尽,②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黄沙百战穿金甲,③”展现了战 士们誓死保卫家国的决心;“④牧童归去横牛背,”描绘了悠闲自在的牧童形象;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⑤”阐述了说话、做事不能前后矛盾的道理。
-
8、根据要求完成练习。(1)、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快 香 辣 冷
(2)、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仿写连续动作的句子)(3)、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2处语病,1处错别字)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但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炎”字仪态端庄,“家”字令人眷恋,写下“人” 字又会让人不禁肃然起敬……会情不自禁地把世间一切的情感寄托在汉字上。试问哪国文字能有如 此之内涵?
-
9、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是动态描写、 B、研究报告一般由“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四个部分组成。 C、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一些不懂的词语必须反复琢磨,准确理解意思以后再接着往下读。 D、如果你想要了解爷爷的童年岁月,要认真、耐心地听爷爷讲话,边听边记。
-
10、 下列语句描述的人物,属于《三国演义》的是( )A、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B、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C、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D、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11、 下列加点词句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生日会上,正值豆蔻年华的哥哥收到许多礼物。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像这样一位海纳百川的君子,又怎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呢? C、小刚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但他拉二胡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一名(鸣)声在外”呢。 D、这位教授的演讲十分精彩,在场的人都拱伏无违。
-
1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燕子 燕窝 B、惊吓 恐吓 C、湖泊 漂泊 D、提供 口供
-
13、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于4月24日在上海举办。多年奋斗,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坚定 地①cāo zòng着发展的船舵,翻开②zhǎn xīn的篇章。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传承,是文化的③xián jiě,它让我们④jiē chù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先辈的智慧与精神;创新,是文化的动力,它让 我们告别落后与愚昧 , ⑤bēn fù更为⑥liáo kuò的未来。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昧”字小研究。⑴下面是“昧”字的字义演变图,请为语段中“愚昧”的“昧”选择正确的解释
⑵ “昧”字的字形演变过程的顺序被打乱了,请你写出正确的排列顺序:。
⑶上题中的楷书“昧”乃书法大家(填人名)所写,他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具有恢弘雄 壮、大气磅礴的特点。
(3)、活动结束后,小语感叹道:“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峰峦雄伟的泰山,却从没看过这样神秘浩瀚的星海!”下列句子与蘍线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居住在繁华都市,我却不时想起家乡那朴素的小院,想起院中那棵大榆树。 B、一直到现在,我再没吃过比那夜更好的豆,也再也没看到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C、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梅花却不一样,愈是寒冷,花开得愈精神。 D、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 -
14、认真抄写下面的句子,要求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15、 在童话王国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请你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编一个有趣 的童话故事。
题目一:《爱美的小刺猬》 题目二:《鸭子天空环游记》
题目三:《我变成了哪吒》 题目四:《一朵不想开花的花》
-
16、阅读理解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① 三月,大地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放风筝的时节到了。
② 我们先找来绿皮的竹篾(miè),且要有韧(rèn)性的,放在火上烤(kǎo)。再把竹 篾弯成弓似的和车轮似的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绳子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又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画 图案,便给它们穿上了五彩的衣衫。最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 儿缠在一个线轴上,便大功告成了。
③ 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哈!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 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连绵的大道旁,潋滟的池塘边徐徐升起——— 被底下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
④ 风筝也有“赌(dǔ)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小伙伴们总是小 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重新调整。随着欢呼声,风筝又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 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仰着头……
⑤ 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联系上下文,我知道第④段中“赌气”是指风筝。(2)、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和两件事。(3)、制作风筝的顺序是怎样的?请按先后顺序排一排。(填序号)① 放火上烤 ②勾画图案 ③找来竹篾
④ 糊桑皮纸 ⑤做风筝骨架 ⑥系风筝线
③→→→→→⑥(4)、读第②段的画线句,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叽叽喳喳商量。(5)、读第③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的头被风筝勾住了,所以酸了。 B、从四个连续的“!”中,可以读出风筝很多,孩子们很快乐、很激动。 C、孩子们放风筝的地方很多。(6)、结尾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因为“我”放风筝时是早春,大地泛着鹅黄的绿意,充满生机。 B、因为“我”小时候最喜欢用鹅黄色画风筝,看它悠悠飞向天空。 C、因为“我”的童年像春天一样美好,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
17、阅读理解
筷子
① 说起我们中国的筷子,话可就长了。
② 筷子的历史悠久。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jiā)”,后来改叫“箸”(zhù),大约过了上 百年后又改为“筷”。
③ 用筷子吃饭,作用可大了。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 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 健康。这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④ 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最为出名的有杭州天竺(zhú)筷,这种筷子是用佛教名山天 竺山的细白竹做成;令人爱不释手的有花纹清晰、浓淡相映的福州漆(qī)筷,这种筷子下圆 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玉石雕刻而成的各类 高档筷。
⑤ 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 子作为纪念。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1)、文章开头的“话可就长了”指的是( )。A、筷子的长度很长 B、筷子的历史悠久 C、关于筷子可介绍的内容很多(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最早的名称叫“箸”。 B、杭州天竺筷是用细白竹做成的,非常有名。 C、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都要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3)、仔细阅读第④段,填一填。(4)、小明同学到了二年级还不肯使用筷子,你会怎样劝说他呢?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
18、 根据课文内容和“日积月累”填空。(1)、诗中流水,各有姿态。“竹外桃花三两枝,”,让人看见江水解冻 的欢快;“春潮带雨晚来急,”,让人听见河水奔涌的声响;“垂柳 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让人感受到溪水的宁静柔美。(2)、燕子飞来,春光灿烂。“ , 沙暖睡鸳鸯”,杜甫眼中的春景多么美 好;“小燕子带了它的 , 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 空, , 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郑振铎笔下的 燕子多么活泼。(3)、文人雅趣,传承千年。“”(文房四宝),书写华夏文明; “”(雅人四好),创造美好生活。
-
19、 按要求写句子。(1)、弟弟委屈地说:“我的冰淇淋掉地上了。”(转述别人说的话)(2)、例:“终于放暑假啦!”小文挥舞着书包,眼睛弯成了月牙。(注意加点的部分,照样子 把句子补充完整)
“心爱的钢笔丢了!”小凡 ————
(3)、例:我天生胆小,怕吃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照样子介绍一下自己) -
20、“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 )。A、《邯郸学步》 B、《郑人买履(lǚ)》 C、《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