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
2、 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后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注意:形变的普遍性。不能发生形变的宏观物体是不存在的,任何宏观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只是有的比较明显,可以直接看到;有的不那么明显,用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
-
3、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
4、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①力是出现的,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二者互为施力、受力物体。
②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当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个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
③相互接触的物体可能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有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球。
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
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不同物体上。这个结论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定律,叫做定律。
-
5、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⑴用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力的作用点可以是线段的起点,也可以是线段的终点。
⑵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选取标度,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
注意: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绝对不能画在施力物体上。
-
6、 力的三要素:力的、 方向、 作用点。
-
7、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2)可以改变物体的。
-
8、 力产生条件:(1)必须有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2)物体间必须有作用(物体间可以不接触)。
-
9、 单位:力的单位是 , 符号为N。
-
10、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
11、 制作望远镜基础知识概要(新时代中考重点)
望远镜种类很多,其中一种是由两组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组成。
⑴探究望远镜的原理
【实验器材】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实验步骤】
①先用一个凸透镜(焦距大的)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注意成像情况。
②再用另一个凸透镜(焦距小的)观察上面得到的物体的像,注意成像情况。
③将两凸透镜的位置对调,再观察远处的物体,对比两次成像的大小。
【分析论证,归纳结论】
①将焦距较大的透镜放在焦距较小的透镜前面,观察物体,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像,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放大了(选填像的性质)。
②将两凸透镜的位置对调,将焦距较小的透镜放在焦距较大的透镜前面,再观察远处的物体,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像(选填像的性质)。
⑵望远镜的构造
望远镜由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比较长,叫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焦距比较短,叫做镜.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
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
要求:f物>f目
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另一方面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⑶望远镜的原理
第一次物镜: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
第二次目镜: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望远镜看到的像特点:立、小的像
注意: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最后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由于物体距望远镜的距离很大,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且无限靠近焦点,可以近似地认为在焦点处,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⑷视角:从眼睛的向观察物体的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1)视角与物体大小有关
距离相等时,大物体的视角大,小物体的视角小。
2)视角与物体远近有关
大小一定时,看远处的物体视角小,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大小一定时,距离我们越近,视角越大,看物体越清晰。
3)视角与清晰度
望远镜虽然没有把物体放大,但成的像离眼睛很近,增大视角,所以感觉看到的物体放大了,看物体越清楚了。
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望远镜所成的像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增大了视角,因而通过望远镜能清楚地看到远处的物体。
⑸望远镜的放大倍率
如图所示,这样的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为 n=f物/f目。其中,f物是物距的焦距,f目是目距的焦距。
-
12、 眼镜的度数
⑴透镜的焦距f,国际单位为;
⑵透镜焦度:焦距的 , Φ=1/f,单位:m-1;
⑶镜片的度数:透镜焦度乘以100,D=100Φ,单位:度;
透镜的度数D=100Φ =1/f×100
⑷远视眼镜(凸透镜)的度数用数表示,近视眼镜(凹透镜)的度数用数表示。
-
13、 远视眼及其矫正
⑴症状:能看清处的物体,看不清处的物体。
⑵成因:晶状体太导致折光能力太 , 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⑶矫正:佩戴透镜
-
14、 近视眼及其矫正
⑴症状:能看清处的物体,看不清处的物体。
⑵成因:晶状体太导致折光能力太 , 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⑶矫正:佩戴透镜
-
15、 焦距、物距、像距
⑴物距u: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⑵像距v: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⑶焦距 f: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
16、 实像和虚像
⑴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呈现在光屏上。(小孔成像、照相机的像、投影仪的像)
⑵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平面镜成像、“水中的鱼”、放大镜的像)
-
17、 放大镜
⑴放大镜成像特点及原理
放大镜成像特点:
①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原理: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使物体成的特点工作的。
⑵放大镜的使用
1)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增大些,观察到像变大一些;
2)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减小些,观察到像变小一些。
-
18、 投影仪
⑴主要构造: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1)镜头:凸透镜,起成像作用。
2)投影片:投影片上有文字或图案,相当于用来成像的物体。
3)螺纹透镜:相当于凸透镜,其作用是会聚光,用来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4)光源:一般采用碘钨灯,用来照亮投影片。
5)凹面镜:利用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光源位于凹面镜焦点,光线经凹面镜反射,使照在投影片上的光增强。
6)平面镜:改变光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⑵投影仪成像特点及原理
投影仪成像特点:①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像距大于物距。
③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异侧。
原理: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的特点工作的。
-
19、 照相机
⑴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④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⑵照相机成像特点:
①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像距小于物距。
③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异侧。
⑶照相机成像原理: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的原理工作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⑷照相机的使用:若想使拍摄景物的像大一些,应使相机靠近物体,同时使镜头远离胶片。
-
20、 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⑴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⑵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 , 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通过虚焦点。
⑶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