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明明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
(1)、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填写实验步骤前的字母).(2)、步骤c的实验目的是. -
2、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 MN 射下,A为小铁球.(1)、标出小铁球A 在甲图中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 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
3、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水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3)、火柴为什么移离水蒸气才能燃烧?.
-
4、阅读下面的短文.
热管
如图a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插在路基两旁的一排碗口粗细的是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而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b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其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而液化,液化后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或其他途径)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和.(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下方一端的温度.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横线内选填以下其中一个数字序号:①停止“制冷”②开始“制冷” ③热量 ④温度 ⑤高于 ⑥低于). -
5、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
-
6、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请你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对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完成下列自主探究活动报告,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开放型试题,方法合理即可)(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2)、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3)、得到的结论:.
-
7、小亮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是℃.(2)、图乙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时间—温度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分析图象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有.(写出一条即可)(3)、结合图象提供的信息,在同样的环境下,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现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
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min,然后加一大杯冷水;
②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5min.你认为冷却效果较好的是(选填“方法①”或“方法②”).
-
8、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
9、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蒸气
-
10、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A、
B、
C、
D、
-
11、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形成的. -
12、身处偏远海岛,按图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 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形成小水滴;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淡水.
-
13、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2)、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
14、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已含有科学思索的成分,如图所示是东巴文“晒干”,字上部:太阳光线;字中部:水汽;字下部:大地.试简单说明这个字的物理含义.
-
15、在图中,甲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置.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 A、B两铁圈中的铁圈.若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沸点是℃,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中的 A、B所示,则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
16、“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茂名人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
17、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3)、小明在第9min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
-
18、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侧翻,发生泄漏.短时间内,车周围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液氨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惊现湿棉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分析其原因是.
-
19、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 , 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
20、 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道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3)、在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4)、在丁图中画出水的温度一时间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