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今年开春以来我国部分地区久旱少雨,饮用水源地水位急剧下降,甚至部分水库干涸见底,如图所示。

    (1)、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水库水位下降的原因。
    (2)、面对如此严重旱情,更该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请写出两条生活中的节水措施。
  • 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冰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 B、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衣服晾干与该过程相同 C、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霜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 D、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冰雪消融与该过程相同
  • 3、动车D3018从上海始发,途经南京等地,到达终点站武昌站,部分具体行程如下表。

    车站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里程/km

    上海

    始发站

    09:50

    0

    南京

    12:02

    12:11

    301

    合肥

    13:19

    13:21

    457

    武昌

    16:11

    终点站

    841

    (1)、动车从上海到合肥行驶的时间是多少?动车在12:05时的速度是多少?
    (2)、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4、如图所示,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进行实验.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比较两者大小关系,这样的探究方式是为了                     (选填“A”或“B”)。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
    (2)、如图乙,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选填“看得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
    (3)、该学习小组又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丙和丁,为了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接下来应采取的操作是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测量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观察、测量。
    (4)、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像的虚实,拿走蜡烛B,并在蜡烛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的像。
    (5)、若实验时,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如图丁所示,则发生的现象是             (填字母)。
    A、蜡烛A仍然成像在蜡烛B处 B、蜡烛A成像位于水平面偏上方 C、蜡烛A成像位于水平面偏下方
  • 5、光电门是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常用设备,如图甲所示,S是光源,K是光接收器,当有不透明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物体会遮住光源,接收器K接收不到光信号,计时器便开始计时,当物体通过后,接收器K重新接收光信号,计时结束,即可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某同学用光电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小车上安装有遮光板,A、B是安装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电门。

    (1)若小车上的遮光板宽度为d,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

    (2)若已知遮光板宽度d=1c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两光电门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分别为tA=0.01s,tB=0.005s,则小车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A=m/s,vB=m/s;

    (3)由实验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 6、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两人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km,整个过程甲和乙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7、来到湖边,小科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若湖中的水深2m,则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m。湖中景物的“倒影”看起来比景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发生进入了水中。
  • 8、摄影师在水下看到岸上物体变高的像,这是光从(选填“水射向空气”或“空气射向水”)时发生的折射现象。如果在水下的摄影师能够看到岸上小明的眼睛,小明也一定能看到摄影师的眼睛,这是因为光折射时,光路是的。
  • 9、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小明拿一根小木棒用大小相同的力迅速从B到A逐一敲击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他听到声音的会发生改变;该声音是由于护栏而产生的。

  • 10、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平直公路同时向东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前6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末到6s末之间,甲车相对乙车静止 C、前6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为30m/s D、前4s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 11、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漫反射现象中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km/s D、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 12、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电视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B、城市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出现树的倒影,水中的“树”比岸上的树小 D、电影屏幕制成白色是因为白色吸收各种色光
  • 13、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为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分析与论证 C、提出问题 D、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 14、科技小组模拟“智能开锁”设计的电路图,有两种开锁方式。即“人脸识别”与输入“密码”匹配成功,或“人脸识别”与使用“钥匙”匹配成功才可开锁。现用S1表示人脸识别,S2S3表示密码、钥匙。匹配成功后对应开关自动闭合,电动机才工作开锁。满足上述两种方式都能开锁的电路是(  )
    A、 B、 C、 D、
  • 15、海面上有一艘探测船,为了探测某处海洋的深度,静止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3.0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
    (1)、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时到达海底所用时间?
    (2)、探测处的海洋深度?
    (3)、当探测船在海面上匀速直线前进时,发现前方1400m处有一山崖,于是向山崖发出超声波信号,8s后接收到返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这艘轮船当时的速度为多少?
  • 16、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100m自由泳决赛中,我国选手潘展乐以46.40s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夺金,领先第二名1.08s,如图所示是潘展乐夺冠后庆祝的情景。问:在这次决赛中(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第二名成绩为多少s?
    (2)、潘展乐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当潘展乐游到终点时,第二名的运动员距离他有多远?(计算时速度取第二名的平均速度)
  • 17、小华在“测量小车的运动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斜度(选填“大”或“小”)一些;
    (3)、下表是他未完成的实验记录,请你将表补填完整。

    路程s/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s1=80.00

    t1=2.8

    v1=

    s2=40.00

    t2=2.0

    v2=

    (4)、根据上表数据可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m/s;
    (5)、小华同学想测出小车在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大小将会(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v3
  • 18、如图是探究在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小明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1)、给水加热时,小明还观察到水沸腾后水中气泡的情况,发现:水沸腾后,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到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从表中实验数据知道:水的沸点为℃;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表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 19、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选填“A”、“B”或“C”);
    (2)、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中的海波(选填“受热”或“放热”)均匀,而且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海波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海波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熔化时温度的特点是 , 海波熔化过程(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共经历了min。
  • 20、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棉袜子等,由于不同材料的厚度不同,他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开始做实验;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棉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的原理是: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选填“大”或“小”);
    (2)、根据小明的实验,以上几种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3)、根据小明所得数据可推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声性能(选填“好”或“差”),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选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更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减弱噪声。
上一页 1685 1686 1687 1688 16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