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将“月饼”归入“蒸作从食”一类,表明当时的“月饼”可能是蒸制的,而非今天我们所知的烘焙方式。关于“蒸”月饼时的情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B、水变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C、我们不敢大口吃刚出炉的月饼,是因为月饼含有的热量较多 D、“月饼”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 2、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关于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有用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B、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 D、做功快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 3、如图所示是物理实验操作考试所用干电池,正常情况下,关于这节干电池的物理量估测最合理的是(  )

    A、提供的电压约为3.7V B、质量约为500g C、高度约为6cm D、温度约为60℃
  • 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组光学实验活动。

    (1)、白光是色光(选填“单”或“复”)如图甲所示,将红、绿、三种色光照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2)、如图1乙所示,小明想通过三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三个小孔和人眼调到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
    (3)、如图1丙所示,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明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

    ①如果小孔前方有一支蜡烛的烛焰从B向A观察如图2状,则在半透明薄纸上看到的像可能为

    ②如果将原来△形的小孔改成〇形的小孔,在半透明薄纸上像的形状(选填“会”或“不会”)改变;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烛焰时,仅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光屏上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小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蜡烛,则半透明膜上会

    A.只会出现一个像

    B.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

    C.只有光斑而无像出现

  • 5、古筝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小红在古等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

    (1)若她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材料的关系,则应选择两弦线做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叫做

    (2)小红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音的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来实现的;

    (3)小红轻轻弹和加大力度弹同一根琴弦,则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

  • 6、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做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Hz到Hz。低于20Hz的声音叫 ,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音具有(选填“信息”或“能量”)。

    (3)宇航员在月球上(选填“能”或“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 7、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玻璃板,目的是便于
    (2)、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
    (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竖直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
    (4)、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发现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实”或“虚”)。
    (5)、如图乙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 B、硬币成像在b C、硬币成像在c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6)、将硬币远离平面镜,硬币的像将(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 8、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竖直纸板可沿虚线折叠。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如图甲,先让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A、改交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ON向后转动纸板E C、沿ON向后转动纸板F D、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3)、将纸板如图乙折叠,在纸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内(选填“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
    (4)、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谁都不能做到,原因是反射时,_______。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光路具有可逆性
  • 9、按要求填空:

    (1)、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物块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填“A”或“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物体的长度为cm;
    (2)、如图2所示,小明用秒表测量同学跑800米所用时间秒表显示的时间是s;
    (3)、如图3所示,量筒读数正确的是(选填“甲”“乙”或“丙”),所测量液体的体积为mL。

  • 10、作图题:

    (1)、请在图1中画出反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2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3)、在路灯的照射下,地面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BDA点表示路灯的位置,请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在图3所示,画出竖立在地面上的竹竿BC。(保留作图痕迹)
  • 11、如图所示是小明在7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音调(填“相同”或“不同”),最左边瓶发出的是音;如果小明用嘴去吹瓶内空气,最左边瓶发出的是。(后二空都是选填“1”“2”“3”“4”“5”“6”“7”)

  • 12、我们能从教室的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因为光发生反射的缘故,这种反射(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而时间久了,黑板出现“反光”现象,看不清粉笔字,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反射。
  • 13、小明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他用同一把刻度尺对硬币的直径测量了4次,这样做是为了减小 , 测量的数据为2.46cm、2.48cm、2.69cm、2.47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除去错误的数据后,硬币的直径应为
  • 14、如图,盲人用手杖敲击不同的盲道导航地砖辨别不同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103m/s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 D、导航地砖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 15、人体中藏有很多“尺”可帮助我们估测物体的长度,身高170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以下估测,如图所示,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单人课桌的长约3拃 B、黑板的长约1庹 C、教室的长约5步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拳
  • 16、港珠澳大桥(如图甲)全长55km,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引桥、跨海桥,海底隧道三部分组成,其中跨海桥长22.9km,海底隧道长6700m,图乙是港珠澳大桥的限速牌。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当汽车以最高限速行驶,通过港珠澳大桥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2)、若一辆通过海底隧道的小客车车长10m,车身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为223s,请通过计算说明该车是否超速。
    (3)、一车队以90km/h的速度完全通过海底隧道,所用时间为280s,该车队的长度是多少?
  • 17、有一宽度为340m的山谷,两旁都是峭壁,地质员在山谷内敲打石块,0.5s后他听到从左边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当时的声速为340m/s,声音传播路径如图所示,求:

    (1)、敲石处距左边峭壁的距离。
    (2)、敲打石块后,地质员听到从右边峭壁反射回来的回声的时间。
    (3)、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0.1s以上,请问人可以区分这两声音吗?
  • 18、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应该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这么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5s , AC段时间tAC=2.3s , 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m/s。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选填“正确”或“错误”)。
  • 19、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热量,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填物态变化),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 20、如图小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发现还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得到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中传播,且传声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上一页 1657 1658 1659 1660 16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