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所示货币券的发行( )

    A、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B、阻止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掠夺 C、巩固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与稳定 D、利于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推进
  • 2、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 )
    A、完成战略重心转移 B、实现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有了新的革命方向 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3、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4、下图是“1840—1920年国内市场商品量各时间段年均增长率表”。据此可知( )

    A、①阶段因外国侵略从而导致了国内市场萎缩 B、②阶段因自然经济解体带来了进口商品增长 C、③阶段因资本输出带来进口商品增长率下降 D、④阶段因外国商品退出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
  • 5、16世纪,钟表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这反映了钟表的传入( )
    A、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C、催生了时间经济的观念 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 6、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提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下列能体现“几根小柱子”的历史事件是( )

    ①辛亥革命

    ②编练新军

    ③预备立宪

    ④保路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7、下表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

    学者

    看法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威其章

    义和团的“均根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运动规模相对较大 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 C、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D、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
  • 8、有历史学家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都经过时代的洗礼,从闭关自守的顽固态度转而学习西方。这种转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从战场上得来的失败经验:一类是从外交圆桌上得来的屈辱经验。”这个政治派别是(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 9、汉唐一般在宫城的东边营建太子宫,建制、器用仿照皇宫,但是规模要小,称为“东宫”。南宋时期,宋高宗没有修建东宫;宋孝宗时,明确“今后东宫不须创建”,太子随皇帝居住在皇宫里面。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财政的困难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商业集镇的扩张 D、专制皇权的强化
  • 10、萧齐时期,国家除通过正常征收租调的方式从淮南农户那里征收纺织品以外,还以“和市”的方式向豫州(今安徽寿县)、南兖州(今江苏扬州市)、司州(今河南信阳市)农民收购丝、绵、纹、绢、布等纺织品。这说明当时( )
    A、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B、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恢复发展 D、南方比北方更为强盛
  • 11、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此后,“五常”一语频频出现在史籍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说明( )
    A、战国思想家开创儒家思想学说 B、孟子对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视 C、西汉时儒学独尊地位逐步确立 D、中华传统伦理规范逐渐形成
  • 12、据《史记·周本纪》载,“穆王将征犬戎”,但大臣祭公谋父反对,向他讲了“先王耀德不观兵”的道理,但穆王不听劝谏,“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周穆王此举( )
    A、反映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 B、加快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C、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D、体现了周王拥有决断权
  • 13、有学者认为,上古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皓月凌空”的三个不同阶段。其中与“满天星斗”相符合的是( )
    A、原始人群 B、邦国林立 C、早期国家基本形态 D、大一统帝国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注重运用多样的治理策略——道德教化、科举引导、榜样激励、乡贤治理及宗族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的规范,以实现淳风化俗,民德归厚的治理目标。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策略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即以德治为主,礼法兼用。“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在经济上,他们带领乡邻搞地方建设,既是倡导者,又是组织者,还是监督者。在礼法上,制定或修订地方的乡规民约,是乡邻私怨和纠纷的仲裁者;还是违德败俗行为的判决人。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策略于当今的基层社会治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年9月,英国抢先宣布黄金禁运,其他国家也竞相限制黄金自由流动,并因财政支出陡然增大而无限制增发纸币,金本位制遭到破坏。1922年,国联在热那亚召开世界货币会议,英国提议欧洲回归金本位制,主要国家以黄金作为外汇储备,其他国家以黄金和外汇混合作为储备。这种以金本位为基础的金块本位制(即国内不再流通金币,只发行有一定含金量的银行券,银行券兑换金块有最低数额的限制)实际上是希望欧洲各国放弃与黄金挂钩,而与英镑挂钩。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的美国强烈反对并重返高关税政策,逼迫欧洲国家将黄金储备持续移转美国。1925年,英国率先宣布恢复金块本位制,法国紧随其后,美国继续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则采行以英镑、美元、法郎为国际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这种金本位制有着严重缺陷。各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竞相窖藏黄金,提高本币黄金保证比率,国际信用关系瓦解,最终酿成1929年的经济危机。

    材料二 1933年6月,为缓解金融危机,国联召开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是核心议题之一。会议召开前后,美、英、法三国中央银行代表在场外进行非正式会谈。但是,因美国国内的经济民族主义,最终导致该次会议无果而终。及至1936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各自利益,纷纷成立排他性货币集团,国际货币体系分裂为“英镑集团”“美元集团”和“黄金集团”(即“法郎集团”)等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竞争的同时也酝酿着协调,1936年,英、美、法先后达成“三国通货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三国同意维持各自货币的对外汇率水平,承诺共同合作,保持各国货币关系的稳定,并明确美元与黄金及其他通货的联系。然而随着“二战”的展开,各国竞相实行外汇和贸易管制,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行走于崩坏的边缘。

    ——以上材料均摘自宋佩玉《近代国际货币治理体系的建构——全球视角和中国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英国恢复国际金本位制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萧条时期国际货币关系的特点。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认识。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 17、下表所示为1951~1971年英国社会服务领域公共支出情况(单位:百万英镑)。据此可知,英国( )

    年份

    1951

    1961

    1966

    1971

    社会服务类别

    支出

    占总支出 百分比

    支出

    占总支出 百分比

    支出

    占总支出 百分比

    支出

    占总支出 百分比

    社会保障

    707

    12.1

    1 628

    15.8

    2 577

    16.8

    4 309

    17.8

    社会福利服务

    96

    16

    158

    1.5

    262

    1.7

    2 784

    11.4

    国民保健服务

    498

    8.4

    930

    9.0

    1395

    9.1

    教育

    398

    6.8

    1 013

    9.8

    1 768

    11.6

    3 023

    12.4

    住房

    404

    6.9

    555

    5,4

    968

    6.3

    1 240

    5.2

    其他环境服务

    135

    2.3

    379

    3.8

    652

    4.3

    1 179

    4.8

    A、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B、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C、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加剧 D、人民斗争取得显著成果
  • 18、清承明制,实施“铺户应差”制度,即由工商业铺户直接向官府供办物料,承值应差。嘉、道年间,工商业者开始组织起来,“自行筹措经费以应办官府差徭”。如重庆皮铺组建“差皮会”,并议每张皮抽厘金银一厘,“堆积生息,以备临差需用”。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表明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C、加强了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19、《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神圣罗马帝国的所有选侯、诸侯和各邦永远享有其自古以来的宗教性和政治性的权力、特权和自由;各邦享有战争与媾和权、外交权、结盟权;确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地位。这表明该和约( )
    A、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疆域 B、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C、有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D、清除了教会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 20、宋代建立了系统的商税制度,宋高宗时,“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其于国计,诚非小补”。元代对舶货实行“双抽”,元世祖时市舶司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这表明宋元时期( )
    A、海外贸易在国家财政中具有重要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朝廷准许外国商人在华各地进行贸易 D、朝贡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上一页 751 752 753 754 7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