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隋唐盛世·治国智慧(1)、材料一

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2)、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
2、春秋战国·变革之会。
材料一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兴起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周代,士是贵族阶层的一员,他们接受教育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少部分的士跻身于卿大夫的阶层,大多数人则降入庶人的行列,成为士农工商的一分子,这是士人的主要来源。此外,王官下降、庶人上升也增加了士人。士人既在本邦国“学而优则仕”,也在各诸侯国之间流动“仕无定主”。随着君主对于士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逐渐盛行。
——据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整理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依据材料一,概括士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士人兴起”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
3、以下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史实和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4、某校组织研学活动,寻觅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的故事,应参观( )A、河南省新乡市陈桥驿 B、河南省濮阳市澶州城 C、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庙 D、北京市东城文丞相祠
-
5、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在③完成国家统一 B、东周从①迁都到② C、④在东晋南朝时期一直是南方政权都城 D、宋太祖在②“杯酒释兵权” -
6、由下图可以看出隋唐科技( )
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 -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描述,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②“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
8、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列诗词能佐证此结论的是( )
①奔波往复为凿空,促进交流万世功。②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③甥舅和盟长庆年,碑文镌刻立西天。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9、唐贞观五年(631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因“恐妨农事”,唐太宗不顾礼部官员的极力劝阻,改变了阴阳家所择日期,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还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这表明唐太宗( )A、善于虚心纳谏 B、倡导戒奢从简 C、强调依法施政 D、强调民本思想
-
10、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A、鼓励民众经商 B、倡导工商皆本 C、反对君主专制 D、重视农业生产
-
11、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
12、以下中国古代有关君主的各种言论,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
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
13、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
14、下列叙述准确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的是
①农业科技领域出现系统理论著作
②书法从自发阶段进入到自觉阶段
③士大夫画家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
④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15、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6、孔仅是西汉时期的大商人,因精通冶铁生产和销售而家财万贯,武帝时与大盐商东郭咸阳一同被任命为大农丞,负责盐铁事务,在全国建立了盐铁管理机构,任用一些经营盐铁的大商人担任各地盐官、铁官,将盐铁收归官府经营。这说明当时
①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②官吏任用实现了专业化
③商人把持了国家经济命脉
④私营工商业受到了打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7、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取代了黄老之学,其原因在于( )
①黄老之学存在缺陷与不足②藩镇割据加剧威胁了中央集权
③新儒学迎合了时代的需要④丞相与诸侯权力膨胀威胁皇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8、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 )A、皇权得以加强 B、君臣关系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
19、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主要是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
20、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言论
人物
A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孔子
B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韩非
D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老子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