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2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齐国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依据土地肥瘠分等征税,“山泽各致其时”,管控山林川泽开发时序,同时“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鼓励商业流通,使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魏国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督促农民精耕细作,以“平籴法”调控粮食供需,“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秦国商鞅秉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为秦统一奠基。

    ——摘编自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分别提取图1、图2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上层建筑变革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 2、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导致秦朝灭亡;又有学者提出,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性质,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到反抗以致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 )
    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
  • 3、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法律,奖励军功: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这一现象(     )
    A、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 B、促进了区域人口的自由流动 C、加速了秦对东方六国的兼并 D、提高了秦朝的基层治理能力
  • 4、湖南里耶出土秦简户籍简牍,下图户籍简释文为:“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由此可见编制户籍的目的是(     )

    A、维护井田制度 B、深化华夏认同 C、推动货币流通 D、保障赋役征收
  • 5、秦统一后,“令黔首自实田”,又在各地设置“田啬夫”等官职,负责核查土地、征收赋税。这些举措的本质是(     )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D、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 6、秦朝设置的中央辅权人臣,既有官行政,也有管军政的,除了管理职位外,还设有负责监督官员的职位。秦朝中央官僚体系的设置(       )
    A、避免了腐败现象出现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 7、《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实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统一 B、儒家与阴阳家思想已出现交融 C、阴阳家思想崇尚儒家的德治 D、儒家完整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 8、战国时期, 孟子认为“内则父子, 外则君臣, 人之大伦也”; 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 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反映了两者(     )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所处时代的迥异 C、治国理念的分歧 D、政治经历的差异
  • 9、有诗云:“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李冰父子功劳大,作堰淘滩尽手工。”诗中的“成都坝”是指战国时期的(       )
    A、三峡大坝 B、大运河 C、黄河大坝 D、都江堰
  • 10、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表是商、西周姓氏可考之公卿数量变化表,这种变化体现了(   )

    商、西周同姓或异姓公卿数量表

    时代

    公卿总数

    同姓公卿数

    异姓公卿数

    商代

    19

    4

    15

    西周

    46

    30

    16

    A、家国同构色彩的强化 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 C、王权得到大大的提升 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
  • 1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传》中有关于禹制九鼎的记载,比之更晚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九鼎有饕餮纹,但被认为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唯一的一个青铜鼎却制作粗糙,只有简单的网格纹,完全不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说明(     )
    A、文献资料必须得到考古实物的印证 B、文献记载会受到其成书时代的影响 C、二里头文化并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研究价值
  • 12、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 B、种植玉米和南瓜 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 D、建有祭坛与神庙
  • 13、近代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妥协,这些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无论是继续革命还是反革命复辟,都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同,都会导致社会的激烈而反复的震荡,决定了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从两个极端的政治主张中都不能合法地产出或创制出来。为此,英国当时的政治精英试图打破上述革命与复辟循环震荡的怪因。

    ——高全喜《英国宪制中的妥协原则》

    材料二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社会情况复杂,传统贵族势力盘踞在社会的上层,他们高高在上,把持着国家基本权力。在社会中下层,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更加谋求政治地位来保障其进一步发展;议会制度自身的弊病也突出明显……当1831年开始的议会改革浪潮如火如荼之时,以托利党为代表的土地贵族寻得历史的传统,放弃部分利益,以求得更好的生存。英国注重历史传统以及寻求妥协的惯例造就了1832年改革的胜利。

    ——冯春《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资产阶级面临的难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政治精英给出的解决方法。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以及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梦秦简《语书》载,南郡守腾告谕县吏:“法律未足,民多诈巧”,而同一时期齐地淳于越私塾“童子诵《诗》逾百篇”。始皇东巡刻石云“器诚一量,同书文字”,然琅琊台残简却见六国异体字杂糅。汉二年(前205年),萧何收秦丞相府图籍,但“张苍明律历,独不能通齐地租簿”。高后时,三辅老卒言:“吾持戟卫宫州载,今子为刀笔吏竟得爵过吾!”至武帝元狩四年,杨可告缗遍天下,而东海郭解“夜入县廷,削县令案牍”,郡守奏曰:“儒生传习《论语》而不知廷尉诏令。”史家阎步克评此现象为:“制度层累之下的断裂带,恰是理解转型阵痛之锁钥。”

    ——摘编自邢义田《治国安邦:秦汉史论丛》

    材料二   据《唐会要》载,隋创三省六部制,“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厘庶务,又置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职”,至唐“三省相互牵制,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渐成定制”。唐代通过三省职权划分,使“决策、审议、执行环节相分离又相配合”,既延续了秦汉以来皇权集中传统,又应官僚政治而发展。同时,唐代科举以“经史明通、词章秀美”取士,将儒家经典与行政能力考核结合,实现“选官制度与意识形态深度融合”,如《新唐书·选举志》载“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使秦汉奠基的集权制度在官僚选拔层面更趋精密。

    ——摘编自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制度转型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制度转型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政治制度的主要创新及作用。
  • 15、1855年英国开始进行文官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改革后的几十年间,文官数量有明显增长。1871年英国文官人数约5.4万人,到1914年一战前夕,文官人数已经超过30万人。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B、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C、扩大了执政党阶级基础 D、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 16、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与特权。1793年,雅各宾派颁布《土地法令》,将逃亡贵族土地分小块出售给农民,废除农村公社土地集体所有权。这些举措体现了(     )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目标 B、推翻封建制度的核心诉求 C、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策略 D、传播启蒙思想的文化路径
  • 17、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仪式繁复,含誓词、注圣油、加冕等步骤,其中加冕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在加冕仪式中,枢机主教会把皇冠放在皇帝的头顶上,然后对皇帝说:“我从上帝那里接受这顶皇冠,现在交给你保管,这是神圣帝国和神圣皇帝的标志。”这种仪式(     )
    A、说明了现实国情决定宗教形态 B、展示了君主权威来源的合法性 C、表明了宗教改革强化世俗王权 D、体现了君权与教权的合作斗争
  • 18、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 C、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D、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 19、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朱元璋陆续封24个儿子为亲王。诸亲王岁禄万石,王府置相、傅等属官,护卫甲士少者有3000余人,多者有19000人,隶籍兵部。公侯大臣见到亲王皆需伏拜。诸王时或奉诏征伐,节制诸将。据此可推知,这一做法(     )
    A、埋下了政局变动的隐患 B、减轻了边防的财政压力 C、降低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复兴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 20、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半个多世纪后,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这种情况的出现是( )
    A、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B、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入变少 C、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重要背景 D、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的结果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