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江人”主要指抗日战争时期由上海、江浙等地迁移到重庆等西南大后方的移民群体。1937年以来,上海、江浙等地相继沦陷,大批民众向西南地区内迁。随着移民的到来,重庆的下江馆子乘时崛起,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成为常见的食物。街头“市招飘展,不书南京,即书上海”“南北方言,溢洋于耳”,本地人的方言也多了些国语味道。下江人穿西装旗袍、涂口红等时髦装扮也受到追捧。重庆因下江人的迁入,在市政、交通等现代化建设方面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小上海”风格。随着本地人与下江人不断接触,他们追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共同投身于抗战和大后方建设。

    ——摘编自《张恨水说重庆》等

    (1)、根据材料,指出“下江人”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下江人”移民重庆的积极作用。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尚书·禹贡》中“禹别九州”蕴含着“中国一统”的理想建构。唐朝杜佑的《通典·州郡》“以九州为纲”延续了《禹贡》九州的认知。两宋以前,“九州”的中心区域在河洛地区。从元朝开始,南北混一,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了《禹贡》九州范围的认知,幽燕地区成为新的中心区域,到清朝前中期中国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摘编自李治安《元明清“华夷一统”到“中华一统”的话语转换》等

                                 图1                                                                            图2

    根据材料,用斜线“//////”分别在答题卡上的图4、图5中标示出当时“九州”的中心区域;(要求:每图限标一处,范围大小适中)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九州”的认知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蔡襄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任福州知府时,修复五塘等水利设施,“以溉民田,民以为利”。他知泉州时,晋江县东南有龟湖塘,环塘而居的有林、黄、苏、郑四姓,天旱时常因用水纠纷引起械斗。蔡襄为此制定《龟湖塘规》,规定由四姓分管堤岸。据《晋江县志》记载,自蔡襄制定塘规后至明朝五百年间,粮食增产常二三倍于他乡。乡人称他为“近郭水利之最大者”。

    ——摘编自蔡金发主编《蔡襄及其家世》等

    材料二  道光年间,林则徐主政江苏十余载,以治水为要务,足迹遍及全省各地。苏州府、松江府境内的江河淤塞成患,林则徐主持疏浚娄江、白茆河,首创“海口筑坝设闸”之法,外御海潮倒灌,内泄洪涝入海。他主张“以工代赈”,征民夫浚河,既解民饥馑又治水患。林则徐带人在丹阳上下练湖之间挑挖引河,确保漕运畅通。百姓感念“林公过处,水患化甘霖”。

    ——摘编自杨国桢《林则徐传》等

    材料三  广东雷州半岛,由于缺乏蓄水工程,雨季常常泛滥,旱季土地龟裂。为解决群众困难,在党的领导下,湛江地方政府决定修建水库和运河。从1958年起,湛江先后动员30万人,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施工中除使用少量现代机械外,技术人员还自制空中运土车、牵引车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建成了鹤地水库,开凿了贯穿雷州半岛的“青年运河”,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局面。

    ——摘编自黄圣《湛江雷州青年运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蔡襄和林则徐治水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湛江治水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今治水的共同经验。
  • 4、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版的《兔子婚礼》讲述了白兔和黑兔相爱的童话故事。该书传递出“爱不分肤色”的理念,却在1958年遭到南方阿拉巴马州“白人公民委员会”的强烈抗议,被禁止发行。这说明美国(   )
    A、违背了尊重人权的原则 B、南方仍部分保留奴隶制 C、动物保护主义思想盛行 D、文学领域恪守陈旧观念
  • 5、T-34坦克曾是苏联的主战坦克,其总设计师科什金力主采用倾斜式前装甲板,使得防护性能大为提高。1940年2月,他带病与团队将样车开到莫斯科参加测试,坦克获批量产。他却因坚持工作导致病情加重而去世。由此可知,科什金的研发活动(   )
    A、得益于国家灵活的管理体制 B、彰显了苏联世界第一的国力 C、体现了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 D、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整体走向
  •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由61家增至156家。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1896年,加尔各答举办了国货博览会。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这表明印度(   )
    A、传统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意识增强
  • 7、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描写了有关巴士底狱神秘囚犯“铁面人”的逸闻。此人总戴着面具,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所犯何罪。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铁面人”的传闻逐渐在民众中“创造出一个无限专横权力的想象世界”。这(   )
    A、有利于出版行业的兴起 B、引发了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 D、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8、中世纪前期,西欧农奴的生活十分困苦。一顿上好的饭食“通常由两道饭菜组成,一道是粥状的麦糊,一道是麦糊状的粥”。到13世纪,由于饥馑出现的次数大为减少,且饮食中增加了豆类,农奴变得强壮。这一变化缘于(   )
    A、城市发展的影响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美洲物种的传入 D、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 9、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埃及古文字。受条件所限,他们推断“原始造字之意,六者俱备,原无分于中外也”。1905年,湖南巡抚端方出国考察宪政时途经埃及,拓印了不少碑文,让国人有了确切的研究材料,如图是其中的一幅。由此可知(   )

    A、中埃古文字的造字方法相同 B、两国有相似的历史文化内涵 C、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理解交流 D、清朝官员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 10、1978年,香港“船王”包玉刚表示愿意捐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一座饭店,同时表达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愿望。邓小平同志果断拍板同意。1985年,兆龙饭店落成,邓小平同志破例出席开幕典礼。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推行市场经济迫在眉睫 B、坚持对外开放毫不动摇 C、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 D、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 11、下图是《救国时报》1937年5月23日刊登的一幅画作。画中士兵手举抗日联军旗帜,头戴布琼尼军帽(曾是苏联红军战士的标配),与日寇英勇战斗。该画作意在表现(   )

    A、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B、抗日联军后勤装备保障充足 C、苏军进入东北支援中国抗战 D、中国共产党收复失地的信念
  • 12、一战前后,中国新式农场得到发展。在江苏,张睿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实行股份制,“废灶兴垦”;在黑龙江,以浙江财阀为背景的农场从俄国购入拖拉机,用于耕作。这些现象说明(   )
    A、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扩展 B、北洋政府急于改善财政状况 C、民族工业在全国均衡发展 D、实业救国思想被各阶层接受
  • 13、1898年,甲午进士李家驹赴日本考察学务,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1906年,他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同年在学堂举办的运动会上,李家驹脱下官袍,参加短跑比赛,轰动一时。他的举动受到开明报章的大力榆扬,带动了中国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这反映出(   )
    A、教育领域的嬗变革新 B、欧美体育运动开始传人 C、清末新政取得了成功 D、新学堂与科举制的对立
  • 14、下表呈现的是明代小说中描写商业活动的片段。该表折射出当时(   )

    作品

    内容

    《警世通言》

    南京国子监监生孙富“徽州新安人氏,家资巨万”,世代在扬州经营盐业

    《杜骗新书》

    徽州人吴胜理“在苏州府开铺,收买各样色布,揭行生意最大,四方买者极多,每日有几十两银交易”

    《石点头》

    在扬州,来元(人名)“走到一个典铺里来当银,这典铺是姓程的徽州人所开”

    A、白银资本催生典当业 B、徽商热衷资助文学创作 C、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D、货物交易依赖长途贩运
  • 15、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
    A、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 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
  • 16、汉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像的砖,风格处于绘画与雕塑之间。如图是一幅表现劳动人民插秧场景的画像砖拓片。该图(   )

    A、反映了坞堡庄园经济的具体特点 B、佐证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C、表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 D、提供了研究汉代经济的史料依据
  • 17、“岳麓秦简”中记录的秦人丈量土地时计算圆面积的4种简易方法,可与《九章算术》“周三径一”的算法互证,展现出古老简牍里的科技之光。这体现了(   )
    A、秦朝政府重视卜筮之术 B、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C、手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D、国家推行均田制的努力
  • 18、新石器时代晚期,镶嵌绿松石的玉石器在葬仪和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绿松石的镶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嵌法和平面镶嵌法。孔嵌法沿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这可用于印证(   )
    A、南北方生产工艺的融合 B、母系氏族社会审美的改变 C、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D、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太阳、月亮的升落来划分时间,“一销饭”“一灶香”等常被用来表达时间长度。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机械钟,钟面上通常没有指针,只是为了在祷告时间让人们听到钟声。后来,钟西上誉逸安装了时针:再后来,时钟有了分针、秒针。“准时”逐渐具有了概念上的意义。

    但是,人们仍然生活在不同的时间里。1843年,在美国波茨维尔镇选举中,选民因投票站关闭的时间产生争论。一名选举监龄员依据三天前在费城核准过的表宣布,投票站确实是在7点按规定准时关闭的。但有许多目击者按照本地的时阔说,8点20前还有市民在投亲。选举失败方由此发起了旨在推翻选举结果的运动。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就在这一年,有人写文章抱怨说:“把时间分割成这么倭化的时段·…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性情和情感差异。”1891年,一则电子信号钟广告宣称,“主宰者”型钟表“提供军人般的准确”,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都应该使用它。1914年的另一则钟表广告说,钟表“可以节省金钱,强化纪律,增加生产时间”。2010年,在“深圳十大观念”评选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居于首位。

    时间也是诗人的朋友。徐志摩在《我等候你》中写道: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钟上的针不断的比着/玄炒的手势,像是指点/像是同情……

    ——据[关]罗伯特·莱文《时间地理》等摘编

    以“时间与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些人认为我应该待在家里”

    (1)、概括指出图9对当时美国形象的塑造有哪些史实依据。
    (2)、你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又会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漫画中?说明理由。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