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随之大幅贬值;罗斯福上台以后,禁止黄金自由流通,大幅提高黄金价格并持续收购黄金。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对此,中国政府的主要应对措施是
    A、进行币制改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流通 B、制定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征个人所得税 C、发表“改订新约”宣言,主张关税自主 D、废除了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原有的金融机构进行了改组。1937年10月,原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被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开始发行边区货币。这一改组(     )
    A、解决了边区通货膨胀问题 B、降低了红色银行的独立性 C、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促成了国共两党经济合作
  • 3、宋代中期,东京(今开封)杭州等地涌现了众多专门从事货币存储与借贷的金融机构—钱庄,同时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经营的“便钱”,开展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社会分层 C、城乡间经济界限开始模糊 D、货币流通方式经历重大变革
  • 4、如表反映的是唐朝货币发行的情况。由此可知(     )

    唐朝货币发行情况表(1两=24铢)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唐太宗贞观年间

    开元通宝

    四铢

    开元通宝

    唐高宗永徽年间

    乾封泉宝

    五铢

    乾封泉宝

    不准私铸

    唐玄宗开元年间

    开元通宝

    六铢

    开元通宝

    由中央垄断

    A、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巩固 B、货币体系逐渐成熟 C、政府经济管控能力增强 D、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 5、自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积极发展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日本、欧盟国家的关系;同时,中国推出多项新举措,加强与东盟、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在对非洲国家的政策中,中国强调“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促进与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这些外交行动表明中国(     )
    A、致力于推动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B、改革开放与外交形成良性的互动 C、积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 6、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外交上倾向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对外政策开始更多地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外交战略也随之调整;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进一步明确为“大国关系为核心,周边外交为重点,发展中国家关系为基础,多边外交为平台”。这一外交战略的演变(     )
    A、意味着西方在全球治理中地位下降 B、推动了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C、旨在打破美国超级大国霸权的局面 D、折射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同时能影响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非永恒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旧的衰落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繁盛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间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以后

    经济中心

    意大利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英国

    美国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知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变迁与国家实力”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

  •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 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英国、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特点。
    (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英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原因。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吏俸禄表

    唐代

    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

    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

    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

    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材料二   1854年,英国财政部授权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起草《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广泛借鉴科举制的作法,高级文官的考试由中央成立专门机构组织进行,低级文官考试由各地成立的地方考试中心组织。对应试者品行的强调和须经资格审定的规定与科举制惊人的相似。报告立即就受到了新闻界和政界人士的关注。连激烈反对报告的议员斯坦利也承认“尊敬的先生……引进了一种在我国闻所未闻的原则,但这一原则据说盛行于中国,因此,它应该被称为中国原则。”

    ——摘编自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2)、简述材料二中“中国原则”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的积极作用。
  • 10、下面两图反映的是1957年与1978年中国城市的规模及数量的变化情况,期间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增长较快,但中小城市发展较慢。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 B、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三线建设指导方针的提出 D、中国外交形势的恶化
  • 11、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体现了(     )
    A、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B、天朝上国观念不断强化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朝贡贸易关系强弱变化
  • 12、清初谕旨官府织造局确立“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在苏州,一些殷实的机户都受雇于苏州织造局。他们拥有机张执照,同时预买丝斤,从民间雇募工匠在局里按照规定式样织造缎匹,织作完工后,工匠可另找其他工作。“买丝招匠”的经营制度(     )
    A、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反映了近代经营方式的出现 C、助力民营手工业占据市场主导 D、促进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 13、下表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表格中材料佐证了新航路开辟后(     )

    序言

    不可思议的砂糖

    第一章

    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

    第二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第三章

    当砂糖遇到茶叶

    第六章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

    第八章

    围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

    第九章

    甘蔗之旅的终结——甜菜的挑战

    A、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转型 B、经济作物外传带动当地贸易发展 C、物种交流一定程度影响近代世界变革 D、物种交流引发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 14、19世纪末期,欧洲民众要求进一步改善社会生活,劳工运动、妇女运动、合作运动等社会运动广泛发展;与此同时,欧洲重要的工业国家都开始实施一系列社会立法,如劳动组合法和国民保险法等。这表明上述国家(     )
    A、社会管理职能扩大 B、常任文官制度出现 C、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 15、1885—1891年清政府年收入(单位:千两)在田赋、厘金、关税上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B、财政收入越来越依存于商品流通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萎缩 D、自然经济长期主导地位得以改变
  • 16、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宣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1961年,中国政府致电祝贺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20世纪80年代,中国积极参加或支持77国集团会议。这表明中国(     )
    A、主导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政治 C、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 D、适时调整外交战略的重心
  • 17、如表是伯克·特伦德任英国内阁秘书长期间英国首相的更迭情况统计。这(     )

    时间

    首相及党派

    1963年

    麦克米伦(保守党)

    1963年—1964年

    霍姆(保守党)

    1964年—1970年

    威尔逊(工党)

    1970年—1973年

    希思(保守党)

    A、消除了各党派的矛盾 B、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 C、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 D、暴露了政府运行问题
  • 18、建国初期,国家财政收入难以按计划完成,1950年2月税收只完成60%。更为严重的是收支脱节,收入大部由地方掌握,而500万军队的开支要由中央支付。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政府(     )
    A、实行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 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 C、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D、推动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发展
  • 19、下表为1942年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构成统计。下表体现了(     )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论联合政府》发表的影响 C、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的践行 D、苏维埃政府统治基础的扩大
  • 20、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有一半以上议员由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指派,有些选区已渺无人烟,仍照样选派国会议员,而人口集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兹等没有国会议员的名额。由此可知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B、国王与议会斗争激烈 C、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D、政党分肥制度存在局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