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0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的出土文物,其宫殿建筑技术和绿松石镶嵌技法,借鉴于陶寺和龙山等文化,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来自西北地区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来自东方的酒器,后石家河文化风格的玉器。这表明( )A、区域文化间的双向交流 B、奴隶制国家已经出现 C、早期文明多元一体趋势 D、中心文化向周边扩展2. 荀子和韩非子都主张“人性恶”,但在如何对待“人性”的问题上看法却不同。荀子认为人性通过教化可以得到改造。韩非子彻底否定教化,提倡以赏罚为要素的“法治”。这说明战国时期( )A、对人性本质认识趋同 B、不同学派的治国方略存在差异 C、教化与法治不可调和 D、不同的人性立场划分学派归属3.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商业都会分布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时期是( )A、唐 B、宋 C、元 D、明4. 明朝后期,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军事著作,如提出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筹海图编》,以练兵、教战、用器、布阵见长的名著《纪校新书》,军事百科全书性著作《武备志》,传播西方火器技术的《西法神机》等。这反映明朝后期( )A、中外科技交流密切 B、重视培养科技人才 C、边患危机不断加剧 D、基本淘汰传统武备5. 长期以来,洛阳所在的河洛地区被视为“天下之中”,即该地区被视为天地的中心。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等书籍改变河洛中心旧说,极力宣扬北京为“天下之中”。这体现出( )A、近代主权国家疆域观念形成 B、农耕一游牧经济带的北移 C、清王朝疆域拓展的政治重构 D、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开端6.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乡村塾师管庭芬出游宁波,在日记中写道“偶步南门,内有英夷设立讲书之所,但其妄谈耶稣之旨,非儒非释非道,词义极其俚鄙(粗俗),且刊刷成卷,递相分送,近闻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这反映出当时( )A、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的入侵 B、英国殖民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反洋教斗争引发民族矛盾尖锐 D、西方文化动摇儒学正统地位7. 1916年2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政治之装饰品也。”这说明陈独秀主张( )A、民众需直接参与民主实践 B、以思想启蒙推动政治革新 C、通过文学革命宣传新文化 D、批判专制制度以唤醒民众8. 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废除外国在华一切特权等要求被无视。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1928年起,南京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一定进展。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这一历程说明( )A、民族独立是实现废约的根本前提 B、民众抗争直接促成条约废除 C、西方列强不断转变对华侵略方式 D、国际环境变化主导废约进程9. 解放战争期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称:“刘伯承的大规模攻袭安徽、鄂东和豫南,是一件令人大感忧虑之事……首都和各地沮丧失望现象愈益严重,照这个速度演变下去,很难设想局势还能维持多久。”该“备忘录”的依据是人民解放军( )A、中原突围应对全面内战 B、战略反攻扭转全国战局 C、和平解放北平控制华北 D、准备渡江作战解放南京10. 如图是1964-1976年间贵州省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贵州( )A、落实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B、落实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 C、实行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 D、实行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11. 1984年与1982年相比,江苏省粮食总产由2855万吨增至3353万吨,农村生产固定资产总量由90.2亿元增至115.3亿元,其增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历次农村变革所没有的。这一成就体现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动 C、经济特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D、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推动12. 罗马共和时期,由于对外征伐和内战,罗马公民人口呈减少趋势。罗马帝国时期,为解决人口危机,奥古斯都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倡导传统家庭观念,鼓励结婚多育并惩罚不婚不育。后世诸帝大都奉行这类婚育法令,并加以补充和优化。这些措施体现出( )A、维持帝国稳定的需求 B、罗马法的系统完整 C、西欧封建王权的加强 D、基督教的巨大影响13. 如图为14世纪位于意大利普拉托的呢绒染坊达蒂尼公司的销售示意图,这种销售形式在当时十分普遍。这折射出当时意大利( )A、国家统一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B、科学革命推动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C、宗教改革削弱罗马教廷的权威 D、商品经济发展为新思想提供沃土14. 以下是对新航路开辟后某国家的描述。符合该描述的国家是( )
①商人航行到葡萄牙殖民地,装载糖、兽皮和巴西木材;
②至少有250艘该国船只活跃在大西洋地区,约占该国商船总数的12.5%;
③东印度公司还前往印度洋海域和东亚海域,将当地出产的货物转运到欧洲;
④在亚洲入侵印度尼西亚,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
A、16世纪的西班牙 B、17 世纪的荷兰 C、18世纪的法国 D、19世纪的英国15. 如图为欧洲总体及欧洲主要国家1750-1914年的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 B、全球范围的人口迁移 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16. 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应该打碎和摧毁它,“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深刻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和一般原则。这说明巴黎公社( )A、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B、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C、推动第一国际的成立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17. 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引发了孟买10多万工人的政治总罢工。这表明印度( )A、民族意识加强推进反帝斗争 B、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的转变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无产阶级已成为主导力量18. 二战后,美国将旅游援助项目纳入马歇尔计划之中,鼓励美国公民赴欧旅游,希望通过大众旅游消费来振兴欧洲盟国经济,缓解其对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在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加固资本主义堡垒。该项目旨在( )A、以经济援助强化美元霸权体系 B、服务建立世界霸权的战略 C、渗透意识形态进行“和平演变” D、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19. 1956年8月,我国漫画家米谷创作了漫画《苏伊士运河的覆舟》(如图)。该图意在( )A、声援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 B、抨击美苏对埃及的军事争夺 C、揭示殖民体系在非洲崩溃 D、呼吁不结盟运动的深化发展20. “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在新形势下,西方国家将争取全球南方视为秩序竞争成败的关键,既加强与全球南方合作,又遏制打压、规制同化全球南方,维护其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据此可知“全球南方”( )A、国家间存在着复杂利益关系 B、是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 C、挑战和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 D、是推进区域经济集团化主导力量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题,共计40分。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即位数年后,决定改变和亲政策,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汉将卫青领兵出云中,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汉在那里设置朔方郡并修缮秦时所筑边塞。同年夏,汉朝募民10万口徙于朔方。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病出陇西,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同年夏,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兵,越过居延海,南下祁连山,匈奴右部遭受沉重打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归降。汉朝在原来匈奴控制的河西地区,陆续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立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加强了汉朝对这些地区的经营和控制,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发,向漠北穷追匈奴,经过此役,匈奴主力被迫向西北远徙。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纳入汉朝统治,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从此,汉与匈奴的强弱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用斜线“//////”在图中标示出河西走廊所在的区域。(2)、根据材料,概括西汉经略河西走廊的举措。(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经略河西走廊的积极影响。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采取了大力摧残破坏的方针,有意识地以大学为破坏目标。七七事变后的一年中,108所高校中有91所受到日军的各种破坏。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沿江的各高校内迁,并制定措施鼓励和扶持内迁的高校及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迁往长沙,于1937年10月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春因长沙屡遭轰炸,又迁往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又迁往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迁往四川的有国立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浙江大学先后四迁,同济大学则先后六迁。师生们背井离乡,辗转奔波,常常要忍受饥饿和疲劳,背负行装,翻山越岭,向沿途民众宣传抗日救亡。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广大师生保持高度热情。如西南联大上课不点名,自修课也不督促,但从来无人缺席。晚上,那些未能挤进图书馆或阅览室的学生便到校外茶馆里温习功课,一直到深夜。
材料二:1936-1941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概况表
学年
校数(所)
教员数(人)
职员数(人)
学生数(人)
1936
108
7560
4290
41992
1937
91
5657
2966
31188
1938
97
6079
3222
36180
1939
101
6514
4170
44422
1940
113
7598
5230
52376
1941
129
8666
6503
59457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原因和内迁师生的表现。(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历史价值”为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内战之后,奴隶制的遗留问题并未因黑人奴隶解放而消失,而是通过种族隔离、劳动市场歧视和社会福利排斥等方式延续。冷战期间,对自诩“自由世界领袖”的美国来说,国内严重的种族歧视和隔离问题令其在国际社会上极度难堪,损害其地缘政治利益。马丁·路德·金和菲利普·伦道夫等黑人领袖利用美国决策者的冷战考量,发起向华盛顿进军。1963年8月28日,来自美国各地的25万多名黑人和白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抵达华盛顿,整齐的游行队伍从华盛顿纪念碑走到林肯纪念堂,多位组织领袖发表演讲。除该运动外,从1963年5月中旬至年底,美国40个州、315个城市共发生2062起民权示威活动。该运动获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全世界人民大力声援,给美国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之后,美国国会通过1964年《民权法》和1965年《选举权法》。然而,上述两项标志性的立法没有彻底清除美国政治和经济中的结构性不平等,美国黑人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面临系统性障碍。美国黑人把批判矛头对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经济不平等才是根源所在。
——摘编自谢国荣《国际视野下的1963年“向华盛顿进军”》
(1)、根据材料,指出1963年“向华盛顿进军”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