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22 类型:一轮复习

一、【真题例证】

  • 1.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 2. 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得益于(   )
    A、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 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五百人议事会的产生 D、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

二、【真题例证】

  • 3.  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 4.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三、【单元知识检测】

  • 5. 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在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    )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
  • 6. 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 7.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 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 8. 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  )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 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 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 9.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    )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 10. 史诗《好战的国王》描述了萨尔贡的帝国“从下游地区扩张到上游地区”,即从波斯湾扩张到地中海,从而控制了各种金属、石头和木材的产地。这段记载表明古代两河流域国家政权的演变趋势是(    )
    A、统一走向分散 B、分散走向统一 C、下游走向上游 D、上游走向下游
  • 11. 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地区有显著不同,这里面临浩瀚的地中海,地域狭小,岛屿众多,土地有限,农耕条件不佳。这些地理条件(   )
    A、使古希腊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B、体现了早期文明扩展的艰巨性 C、制约了雅典民族精神的培育 D、推动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发展
  • 12. 有学者这样描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各种姓集团都居住在自己的种姓区内……各种姓使用自己的水井、有自己的庙宇。各种姓之间职业世袭,不通婚,不共食。从历史长时段看,种姓制度的影响是(  )
    A、职业世袭,经济组织焕发新活力 B、贫富悬殊,社会地位不平等加剧 C、种姓隔离,导致民族凝聚力较弱 D、同姓通婚,导致种族歧视很严重
  • 13.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犯过罪,而且并无过错,但是男性离开和忽视她,她将拿回她的嫁妆并回到她父亲的家;如果女人希望离开她丈夫的家庭,那么丈夫对其嫁妆进行赔偿后,她就可以离开。这表明该法典(  )
    A、完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意图规范各阶层的义务 C、一定程度上保护妇女权益 D、重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 14. 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 15. 公元前9世纪,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表增加了元音字母。希腊字母又由厄脱鲁利亚人传给罗马人,形成拉丁字母。在腓尼基字母表上还分化出阿拉马字母,由此产生了阿拉伯字母。这表明
    A、欧亚文明间交流的历史悠久 B、腓尼基字母是文字的起源 C、字母文字有利于学习使用 D、腓尼基文化水平世界领先
  • 16. 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

    ②拉丁字母直接由腓尼基字母演化而来

    ③腓尼基人发明了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

    ④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世界不应该只有一种文化,经济一体化可以,但文化、思想是多元的,世界应该是一个万花筒。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中世纪的世界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