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22 类型:一轮复习
一、【真题例证】
-
1. 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2. 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二、【真题例证】
-
3. 东北机器制造厂尉风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 )A、是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B、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 C、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4. 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 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三、【真题例证】
-
5. 以下是《人民日报》内容摘录:“1952年6月6日,苏南松江县陈永康互助组完成稻田插秧工作,比往年提前了十天到半个月时间……而且还向全国发起了爱国增产竞赛。……县、区领导组织各区农民到陈永康互助组来学习,推广陈永康的插秧经验。”这反映出当时( )A、个别地区已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 B、抗美援朝胜利鼓舞着国人团结奋斗 C、为保卫革命果实农民努力发展生产 D、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创新意识6. 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下图《建政权选好人》登载在内蒙古日报上。该画展现了( )
①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 ②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 ③反映出自治区成立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④展示了一届人大的民主选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 (2022·河南郑州模拟)1954年9月,全国实行凭“布票”限进供应棉布的政策;从1955年开始,实行粮食的凭票定量供应。从此,中国进入“票证的年代”,各种民用商品如煤球、猪肉等,都需要用特定的票证才能购买。这在本质上说明( )A、物资供应紧张没有得到改观 B、工业化建设需要生产资料保障 C、三大改造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D、民生消费领域向计划经济转型8. 下表是新中国在1952年和1957年钢和原煤总产量及增长率统计表钢(万吨)
原煤(万吨)
1952年
135
6 649
1957年
535
13 000
增长率(%)
296.29%
95.51%
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工业体系 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C、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D、增强了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9. 《人民日报》在某一时期曾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0. 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11. 1971年10月,经过联合国成员国投票,新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在这场投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投了赞成票;一贯与中国意见相悖的欧洲国家几乎全票赞成,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苏联也投了赞成票。这反映了( )A、中国大力推行不结盟外交 B、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C、中国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D、中苏关系恢复了正常化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上海规定3 0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投资项目(大连1 500万美元以下、其他地方500万美元以下)自行审批。这个政策( )A、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扩大城市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 C、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D、勾画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3. 20世纪80年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变,并进一步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中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A、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 B、进一步开展改革开放 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参与WTO下的贸易14. 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装力量。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材料表明邓小平( )A、允许台湾保持独立 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 C、维持两岸关系现状 D、萌发“一国两制”思想15.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 )年份
文件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年
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16.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日期间,随行的中国电影工作者拍下了大量的日本现代工厂和铁路的画面,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邓小平访日( )A、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C、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7. 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地位的申请,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同年,中国正式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接触。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积极参与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 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积极投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18. 2004年,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先后宣布了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2020年,中国嫦娥五号成功完成了月球土壤的取样与返回,而其他国家的月球探测计划则基本上停滞不前。这表明( )①尖端科技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②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领先全球 ③航天科技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 ④国家的政策规划能力和治理能力至关重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9. 《中国卫生政策》(1992年第三卷第一期)的一份权威报告称,1980年,按卫生总费用来算,全国人均费用13.4元,1989年上升为51.2元。在整个医疗费用中,群众自费增长幅度较大。自费项目由1980年占医疗费用23%上升为36%,城市自费人均21元,农村人均15元。该报告( )A、有利于城乡医保统筹 B、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C、肯定农村改革的成果 D、为深化改革提供依据20. 2019年6月国家医保局医药服管司司长熊先军答记者问表示,今后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规模,扩大试点工作,进一步让更多的地区、更多药品参加到集中采购中,规范药品收费标准,降低药品价格。这反映出( )A、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B、政府努力降低人民就医成本 C、缓解了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D、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21. 以下是相关国家教科书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记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看到新生朝鲜的惊人发展,美国侵略者坐立不安,他们加快了入侵朝鲜的准备,意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中。1950年6月25日凌晨,美帝和其他傀儡们对朝鲜悍然发动袭击。
——朝鲜
金日成曾秘密造访苏联,得到了对方的援助承诺。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南侵。朝鲜入侵后,联合国安理会将其确定为侵略者,并达成向韩国派兵的决议。
——韩国
朝鲜军队入侵南方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杜鲁门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联合抵制侵略。9月,麦克阿瑟将军率联合国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北挺进。中国参战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担心美国在其前沿驻军,并可能越过边境发动攻击。麦克阿瑟公开鼓吹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为攻击共产党中国做准备,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担忧。
——美国
1950年6月,北朝鲜军队入侵南方,并宣布是为了反击李承晚军队的攻击。1950年9月,主要由美国人组成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共产党分子只得慌忙撤退。他们不仅丢失了汉城,也丧失了首都平壤。
——俄罗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
(1)、辨析上述材料,概括能够认定的基本史实以及存在争议的问题。(2)、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众多专家指出,它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