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安妮女王在位时期(1702~1714年),议会规定:任何人(假如他不是贵族,因此不具备上议员资格)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下议员。这一规定( )A、使英国国王失去官吏任命权 B、表明英国议会垄断了国家权力 C、说明英国上院权力大于下院 D、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
2、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以下史事属于这段“延安的峥嵘岁月”的是( )A、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B、古田会议确立建党建军原则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 D、中共七大提出党的政治路线
-
3、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的是( )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文学革命思想 C、宣传维新变法 D、马克思主义传播
-
4、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定都天京 B、天京事变 C、安庆失守 D、天京陷落
-
5、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认为,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 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其主要依据在于科举制度( )A、将地主阶级中最优秀成员纳人统治阵营 B、彻底扭转了传统社会的等级和门第观念 C、将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阶层的变动之中 D、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
6、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7、读下列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能够得出的认识是( )
时期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最悠久 C、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 D、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只有二级制或三级制 -
8、中国传统古村落平遥古城“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其建筑布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 )
①神人共治 ②儒道佛“三教合一”
③天人合一 ④万有引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9、请依据下表内容,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现象)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背景事件
历史事件(现象)
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民权、民生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刘宇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新道路》
材料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2)、材料二中“边界红旗子”指什么?“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3)、材料三中李立三强调的革命斗争道路是什么?这条道路让党付出了怎样惨痛的代价?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
——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
材料二 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
12、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指出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
13、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 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 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
14、1936年1月1日,毛泽东电告朱德:“政治局在国际指示之下有新策略决定,另电详告,其主要口号为:民族统一战线,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土地革命民族革命相结合,国内战争与民族革命相结合。”这表明当时中共( )A、逐渐放弃反蒋抗日主张 B、彻底摆脱共产国际束缚 C、努力构建民族统一战线 D、注重加强革命的领导权
-
15、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A、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B、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D、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
16、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主要表现在( )A、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C、促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
17、民主革命时期,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领导地位的重要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D、中共三大
-
18、学者费正清认为: “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可谓是黑中有亮,暗中有光。”下列选项可作为该观点论证依据的是( )A、张勋率领辫子军复辟帝制 B、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C、北京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D、通过谈判陆续收回关税自主权
-
19、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 )A、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双重目的 B、促使实业救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
-
20、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仍旧保留总统的名义,规定国务员副署总统令才可发挥效力。这一规定实际上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维护 B、使行政权力划分陷入困境 C、使封建残余扼杀民主内核 D、推动府院之争矛盾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