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6-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聚落。遗址内发掘出房屋建筑遗址、器物坑、陶窑、墓葬等,其中3座是高等级墓葬,其随葬陶器数量也比其他墓葬多。这说明( )A、该地可能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B、古城先民已完全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2.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导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下列举措旨在系统性解决该问题的是( )A、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汉文帝实施“众建诸侯” D、汉景帝采取“削藩入郡”3. 施展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将“草原的视野与武力、中原的精神与财富整合为一体”,为后世“将中原的普遍理想外化为一个庄严恢宏、灿烂夺目的普遍帝国奠定基础”。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五代十国4. 古埃及法老为应对尼罗河泛滥导致的地界模糊问题,建立了严格的土地清查制度,定期普查土地、人口和牲畜并登记造册。新王国时期《韦伯纸草》记载,土地登记簿需记录占有者姓名、位置及面积,非法侵占者须限期归还土地,底比斯城附近土地最迟3日内交还。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显示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B、确保古埃及的统一和安定 C、维持国家全体居民的生计 D、保证国家的基本税收来源5. 观察下图,图中的传播路线应属于( )A、腓尼基字母 B、铁器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6.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全文共有63条,其中第2条规定,国王直接封臣的后裔享有所封土地的继承权,国王只能按照规定的数额向他们征收继承税。该文件签署后,贵族重申了对约翰王的效忠。这一事件( )A、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 B、使国王的权力大大加强 C、反映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D、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7. 下图是西汉的“中国大宁”禽兽铭文铜镜,上有内容:“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纲”。一般认为这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学术界也认为此时中国人已有一个相当明确的国家概念。以下史实中,不能推动这一观念发展的有( )A、尊崇儒术政策推行 B、13个州刺史的设立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任用酷吏治理地方8. 据《南史·张融列传》记载,张融生前立下遗嘱,要求入殓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儒家学说在南朝占主导地位 B、士人调和多元思想分歧的努力 C、南朝士族推崇道家养生之术 D、佛教经典已取代本土文化传统9. 据宋代《九国志》中记载,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10. 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大臣退职,还常有提调某某祠的虚衔。相对言之,武职官员就没有如此优遇了,岳飞的系狱即一个显著的例子。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官僚体制分权制衡 B、吸取前代教训 C、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D、提升文官地位11. 下图是唐代至宋代人口密度变化图,导致图中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北方政局动荡 B、南方政局稳定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治中心南迁12. 有学者在评述明代政治时说:“皇帝偷懒,率性不朝百官,不见大臣,于是宦官居间,得上下其手,有时皇帝更叫他们代为批红。因为司礼监不但控制内阁之票拟权,而且窃夺皇帝之权,宰制朝政。”由此可见,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 )A、宦官专权操弄朝纲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内阁制度名存实亡 D、司礼监成为行政中枢13. 下表:1894年梁启超撰写并刊印的《西学书目表》的目录
西艺(13类128本)
西政(10类169本)
杂类(5类56本)
算学
化学
电学
医学
…
…
史志
官制
学制
法律
工政
兵政
船政
…
…
游记
报章
西人议论之书
…
…
21
12
3
39
25
1
7
12
38
56
9
8
5
11
据表可知,梁启超此时的思想( )
A、突破了“中体西用” B、致力于宣传“强兵” C、开启了“西学东渐” D、主张君主立宪制14. 天主教会认为人的时间是“人们忍受苦难的过程”,是“无意义的生命的简单延续”。但后来有这样一批人,却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从事伟大的事业,而人的事业必须有时间作保证,因而时间就被赋予了价值,成了人类的宝贵财富……重视时间被视为人们的一种高贵品德。”这种对时间的新见解始于( )A、十三世纪 B、十四世纪 C、十七世纪 D、十八世纪15. 路易十四亲政初期(1661-1670年)延续了前代国王的太阳符号传统,凡尔赛宫建筑群中大量使用太阳轮、阿波罗战车等象征图案。但1670年后,凡尔赛宫装饰工程发生显著转向:太阳符号被路易十四本人的半身肖像、骑马雕像及拉丁文箴言“朕即国家”取代。例如,镜厅天花板原计划的太阳神浮雕被取消,代之以路易十四接受欧洲各国使臣朝拜的巨幅油画。这一变化侧面反映了( )A、中古政治模式的转变 B、君权神授思想的淡化 C、君主统治地位的加强 D、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16. 下表是1755——1851年英国棉纺织男性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755年
1781年
1797年
1805年
1815年
1827年
1835年
1851年
47.5
46.2
52.5
51.7
57.8
70.2
86
100
据此表,不能得出的结论为( )
A、工人的工资得到提高 B、这是工人运动的成果 C、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D、得益于社会革命发生17. 《独立宣言》明确提出:“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宣言强调“人民是主权者,政府权力应受限制”,并主张通过代议制实现“自由与安全并存的政体”。据此判断,《独立宣言》的发表( )A、有利于美国联邦制的建立 B、推动了美国政治的民主化 C、确立了美国政治体制框架 D、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18. 关于禅让制,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唐虞之道》记载:“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竹书纪年》写道:“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放伴子丹朱”。这说明( )A、禅让制“让贤”的记载不可信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相互印证同一史实 D、作者的观念和立场影响历史叙述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小题18分,第20小题18分,第21小题16分,共52分)
-
19.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历史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具有悠久航海历史的阿拉伯与印度商人,(新航路开辟前)很早就在印度洋上进行着频繁的贸易活动。他们除了从事印度洋沿岸各港口以及印度洋与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贸易以外,还将印度洋及及西太平洋各国的物产运至波斯湾和红海,由陆路驮运至地中海东岸各港口,从意大利商人那里换回欧洲产品,转往东方,在东西方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中转作用。在西太平洋进行航海贸易活动的有马来人、爪哇人、琉球人、日本人,但他们的活动多限于局部海域,航行于整个西太平洋海域并执掌海上贸易牛耳的乃是中国人。
——杨翰球《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的贸易状况。(2)、材料三是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上半叶的世界贸易图,仔细观察上图,结合所学知识,用文字的形式把当时世界贸易主要路线补充完整,并谈谈当时世界贸易对中国外交的影响。(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的世界贸易图,阐述设计思路并说明理由。20.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国家的缩影,更是我们管窥其政权风貌的最佳突破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古时代晚期,辽上京(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北狄”文化全面与华夏文化融合的开始……实行南北两城平行制,北城是皇城,为皇帝和契丹贵族的居住区;南城是供汉族和回鹘等族居民居住的“汉城”。
——整编自刘庆柱《古代都城研究重要性与辽上京在中国或古都的地位》,郝红暖、吴宏歧《辽、西夏、金都城建设对中原制度的模仿与创新》
材料二:金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在具体规划上也根据本民族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了调整。其一是汉城和皇城的方位,辽上京皇城在北,汉城在南,金上京却与此相反。其二是皇城中宫殿的位置,传统中原都城制度和辽上京宫室都居中或偏北,但是金上京宫殿位于全城的居西偏南,宫城内居于西北,这当与女真人以西为尊的传统习俗有关。
——郝红暖、吴宏歧《辽、西夏、金都城建设对中原制度的模仿与创新》
材料三:金中都(今北京)与金上京是金朝不同时期的都城……对其遗址的考古发现,金中都已经形成大小城相套的传统都城形制,其中内城更是突出宫殿中心地位。……(说明)具备了中华民族统一王朝都城的基本要素。正如范成大指出的,金朝“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材料四:元大都(今北京)是一座比汉唐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都城的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在寝宫之南(即寝宫前面)。这些充分体现了元大都布局形制上对《周礼·考工记》规划理念的遵从,即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特点,因此可以说,元大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最接近《周礼》的。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辽都上京的建筑布局理念在其政治制度上有何体现?这体现了辽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传统习俗”在政治制度上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一句话简介其性质。(3)、根据材料三分析,金中都建设有何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这对其政权发展有何影响?(4)、根据材料四可见,元大都是一座比汉唐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民族间的深度交融也体现在哪些政策上?并指出这些政策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了中国延安,就广泛的问题与毛泽东彻夜促膝长谈十数次,这就是著名的“窑中对谈”。
如7月16日两人围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进行讨论,毛泽东对斯诺表达了对抗日战争前途的坚定信念:“我们深信,中国人民是不会向日本帝国主义屈服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接下来,便有两人的精彩对话:
(斯诺)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有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毛泽东)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陈红民《抗日战争研究》
材料二:1939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序言中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鲍世修《谈毛泽东眼里的中国抗战》
材料三: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断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定能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概括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抗战”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