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
    A、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2、康有为因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而被学术界普遍认为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推动戊戌维新运动。但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康有为著有《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等史料,并在上述著作中提倡仿效外国变法。上述史料意在强调(   )
    A、康有为只是采用“托古改制”推进改革 B、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仿洋改制” C、戊戌维新运动的合理性 D、戊戊维新运动成功的必然性
  • 3、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相继爆发革命和战争,开启了创建现代民主政治的历程。现代民主政治与古代雅典为代表的古典民主有明显的区别(    )

    ①前者建立了民族国家,后者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②前者参与者为国家的成年公民,后者只限于本邦的成年男子

    ③前者以间接民主方式为主,多采用代议制、政党制,后者实行直接民主

    ④前者基础广泛,运行相对稳定,后者则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从何时开始,及以什么事件为标志,学术界一直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欧洲文艺复兴说、新航路开辟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等,每一种学说皆自成体系,有着其较为科学的划分依据。 

    在国内学术界中,或许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而进入21世纪后,以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又开始盛行。笔者认为,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能太模式化地划分。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事件为蒸汽机的发明。 

    ——摘编自卢鸿运《世界近代史开端新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 6、自然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紧迫的全球性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失败对印度森林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席卷印度全境的起义使英国殖民者意识到需要通过铁路的延伸扩展对印度偏远地区的控制。1864年,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成立了森林局,以保证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各个英国公司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木材供应。原先茂密的森林,在大量供应枕木和火车燃料之后,很多地方变得光秃秃的。所有铁路沿线曾经有森林的地方,现在都呈现出一片宽宽的砍伐地带,沿线土地和野生动物失去了应有的保护。 

    ——宋云伟《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对印度森林的管理开发状况研究( 1858~1947)》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简表 

    年代

    重大事件

    1947年

    大城市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在阳光作用下产生有毒气体,近30000人五官发病、头疼、胸闷​

    1950年

    共和党、民主党议员在国会相互扯皮,使治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11个法案无法通过

    1951年

    纽约民众抗议为北约生产武器的跨国公司排放污水,被定为“暴乱”,遭到国民警卫队镇压

    1954年

    美国环境保护署、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7个州政府因发生排污标准发生纠纷36例

    ——摘编自胡蝶《二战后至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等

    材料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度森林被砍伐的主要用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用途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 7、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一华夏民族一汉民族一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
  • 8、如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对表格数据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国家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A、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C、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 D、美国越过英国占据世界霸主的地位
  • 9、有人在评价苏联(俄)某政策时这样说:“该理论的提出及其实践,使联共(布)告别了由粮食危机引起的岌发可危的处境,苏维埃政权获得了巩固和加强,也使国家的粮食征购量逐年递增,国家成功地获得了足够的粮食。”据此可知该政策( )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 C、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 D、顺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 10、1919~1921年间,中国激进知识分子首先从“知识化主义”的点滴改造,走向寻求通盘解决的“信仰化主义”;随后从“柔性化”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走向“复调的马克思主义”,最后认同“刚性化”的列宁主义。这种变化表明( )
    A、新文化运动已发生了异化 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以俄为师的道路得到了认可
  • 11、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继承清政府外交政策 B、急于扩大统治基础 C、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D、对现实的必要妥协
  • 12、李鸿章奏设轮船招商局时,设计的体制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自行经营,自负盈亏。后来又说:轮船招商局“有裨国计民生,故须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革除了洋务企业弊端 B、有助于引导传统商业资本转向近代企业 C、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D、致力于民族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扩张
  • 13、明代以前的很多作品中,商人往往作为道德事判的对象出现,但在明清小说中,商贾形象被重新定位,他们的职业得到首肯,人格受到尊重,其形象更加客观、人性和生活化。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业发展打破等级秩序 B、市民阶层社会价值提升 C、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瓦解 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 14、南宋时期进口商品种类增加,运京的细色货物70种、粗色货物110种,不运京留在当地“打套出卖”的粗色货物140余种。这些粗色货物大都是过去很少或从未进口的一般消费品,如普通药材、木材、服装原料等。这说明南宋时期( )
    A、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性经济体系 B、朝贡贸易开始瓦解 C、对外贸易与民众生活的联系增多 D、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 15、北魏中期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比过去复杂得多。此外,西晋时各地的水碾、水难,在十六国时期受到严重的破坏后几乎绝迹,到这时又先后在洛阳和其他地方恢复起来。这反映当时( )
    A、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B、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C、改革取得显著的效果 D、工具改进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赋役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缩小行政区划是晋察冀边区改造旧行政的重点之一。旧有的行政区划幅员广阔,一个区所辖村庄有多达几百个的,而华北山地民居普遍分散。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普遍实行小区制度。但在区县机构设置上,相较阎锡山治下的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公安和人民武装两科(部),国民党政权体系上层有复杂完备的组织机构,而村级只有一个村长,这样导致政令到县以下即形同虚文。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各村都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委员会都由数人组成,这些职务一般都是无偿义务性质。

    ——摘编自王龙飞《破旧立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役制度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意义。
    (3)、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中再举一例制度变革,并说明其是如何“破旧立新”的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33 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铸造货币(硬币)的既有中央政府又有地方政府,还有私人银炉。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享有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又分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每一种货币都是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

    ——摘编自贺水金《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

    1840 年至1911年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

    货币形式

    数量

    以元计值

    百分率(%)

    中国银元

    240000000 元

    240000000

    9.6

    外国银元

    1080000000 元

    1080000000

    43.4

    铜元

    200000000000枚

    149000000

    5.9

    银两票

    30000000 两

    42000000

    1.7

    银元票

    50000000元

    50000000

    2

    铜钱票

    134000000 串

    100000000

    4

    外国钞票

    110000000 元

    110000000

    4.4

    银锭

    250000000 两

    347000000

    14

    铜钱

    500000000000枚

    373000000

    15

    总数

     

    2491000000

    100

    —摘自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合理解析。(可以从总体上或局部提取历史信息,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要明确,解读合理,史论结合。)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有个名叫谢士先的人告发申坦是刘义宣(谋反败亡者)的同谋。当时申坦已死,他的儿子申令孙为山阳郡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便到廷尉投案请罪。廷尉卿蔡兴宗议曰:“若坦昔为戎首,身今尚存,累经肆眚(朝廷宽赦),犹应蒙宥(宽恕)。令孙天属(父子天性相连),理相为隐。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讦,断以礼律,义不合关。”同时指出谢士先“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干黩欺罔,罪合极法。”又有告状的百姓二十二人,案情还未了结,还得参与廷尉审讯,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应该暂时拘押在尚方(监狱)之中。蔡兴宗“以讼民本在求理,故不加械,即若系尚方,于事为苦”。

    —摘编于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二十九》

    材料二  公民们:……在一个共和国当中,退位的国王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派上用场:要么是危害政权的安定或是威胁自由,要么就是同时实现这两个结果。……我必须声明:路易十六必须死,因为祖国必须生。至于路易十六本人,我建议国民公会立刻宣布他是法兰西全体国民的叛徒。我建议为牺牲的自由革命烈士们竖立纪念碑,让人民始终铭记权利意识和曾经屈服于暴君的恐惧,同时也让所有的暴君永远知晓并害怕人民及其正义。

    —摘自罗伯斯庇尔(1792年 12 月3 日)《就对国王的审判问题而作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兴宗在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伯斯庇尔提出处死路易十六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伯斯庇尔演讲所产生的影响。
  • 19、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提出用社会投资国家取代福利国家,使福利成为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等共同参与和分担的公共事业;同时倡导劳动伦理,并把教育和培训作为普遍福利形式,以鼓励工作、促进就业。布莱尔政府的改革( )
    A、兼顾效率与公正,均衡权利与义务 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激发了市场潜能,终结了福利国家 D、成为各国福利改革的普遍思路
  • 20、1803 年,英国约克郡西区织出的呢绒只有1/16 是产自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其余的约有43 万匹则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织出的。根据1831年英国议会的调查,该年英国工厂工人为404,317人,手工工人为1159,867人。这体现出该时期英国( )
    A、急需大力推进蒸汽机的普及 B、工业经济组织呈现出多样性 C、手工生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D、工厂制难以适应经济的需求
上一页 749 750 751 752 7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