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下图是某一机构的示意图(局部),据此判断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 )A、宣政院 B、内阁 C、鸿胪寺 D、理藩院
-
2、 据统计,英国从1855年颁布第一个枢密院令后的九个月里,被提名应试的文官候选人1078人,经过考试淘汰了309人。从1855到1869年的十四年中,从应试的候选人中共淘汰8169人。这( )A、提高了文官队伍的素质 B、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 C、导致政府政策不连续性 D、减少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
3、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些货币联盟,有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日满经济集团和以德国为中心的“广泛经济圈”。这种现象( )A、表明世界经济发展迅猛 B、导致国际市场出现混乱 C、说明各国竞相扩大进口 D、反映出英镑退出世界市场
-
4、对下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国家近代法律制度发展进程描述正确的是( )A、①国的法律体系“光荣革命”后更加完善 B、②国颁布的法律奠定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C、③国在司法实践中率先确立了陪审团制度 D、④国通过《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
-
5、下表是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英国户籍管理( )
年份
大事记(节选)
1495年
亨利七世: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A、以社会救济为主要任务 B、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 C、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D、促进了英国人口的流动 -
6、对于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情况,有学者评述说:“产业革命通过自己的经济后果来加速旧规章的毁灭,同时又通过自己的社会后果来制定新的必要的规章。”英国在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期间( )
①首次颁布了《济贫法》 ②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③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 ④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
7、 有学者指出,“和约确立了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欧洲国际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废除了教会对国家具有高于主权的政治权威;认可了国家主权、领土与独立等规范未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该国际体系下( )A、各主权国家间的常设使馆相继设立 B、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和亚洲 C、废弃战争的承诺仍未真正得到实行 D、法西斯势力借此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
8、观察下面结构图,中间“圆圈”空白处填写最为合适的是( )A、晚清政府洋务新政的推行 B、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中 C、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
9、 从1275年开始,英国温切斯特市较低级别的官员便一直由市民和市议会共同指派;高级别官员如市政官的4名候选人虽然由市议会与市长推荐,但最终哪两位能担任,还是由市民投票决定。这说明,当时英国( )A、王权扩大趋势被压制 B、城市自治权得到保障 C、封君封臣制趋于瓦解 D、城市治理方式分权化
-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详细规定了对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等权利的保护。由此可见,《民法典》( )A、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B、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C、落实了程序公正的法治原则 D、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
11、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三三制”原则等实施,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在抗日根据地设置行政区,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
1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为10道,后增至15道,其分布变化如图1和图2,这反映了唐朝( )A、地方行政区划反复调整 B、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C、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监察 D、政府加强对边疆的治理
-
13、《大明律》是明朝最重要的基本法典,在朱元璋的亲自主持下,历30年经多次修改而成,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意志。下列关于这部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唐律为蓝本 ②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③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④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A、①②④ B、①④ C、① D、③④ -
14、 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C、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D、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
15、收养是古巴比伦人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收养关系发生时他们一定要签订契约,并在泥板上盖上双方的印章。如果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据此可知( )
①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②契约在古巴比伦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古巴比伦人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 ④契约有利于明确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和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16、下图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它可以实证( )A、匣钵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B、长江下游的灿烂文化 C、河姆渡居民最早饲养猪 D、阶级和早期国家的出现
-
17、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文化出现了三座伟大的高峰,分别是春秋战国、大唐盛世、赵宋之世。可以说,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孔子 老子 墨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发展为主题写一则短文,标题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18、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成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元光元年,建立察举制度,实行考试选拔人才。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同时,选官用人不论民族、出身,唯德、才是举。完成了由汉初的“功臣政怡”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为武帝开创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摘编自王国民《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达到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19、据有关史料记载,北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仅32万贯。导致北宋货币发行量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B、纸币在全国范围发行 C、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
-
20、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经过考古工作者四十多年的发掘,一座大型遗址呈现在我们面前,右图所示为陶寺遗址分布图,据此可知( )A、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早期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的代表 B、陶寺遗址时期贫富差距尚未出现,阶层分化不明显 C、宫殿和城墙说明陶寺遗址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陶寺遗址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皇权至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