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与重点在于推荐(所谓“乡举里选”)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 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2、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 3、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下列选项中,对民族国家崛起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

    ③西欧兴起宗教改革运动 ④封君封臣制的确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4、13世纪初的《大宪章》中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这一规定( )
    A、推动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B、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启蒙思想 D、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 5、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6、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
    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 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7、如图是一幅关于拿破仑帝国覆亡后欧洲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的漫画,下列有关这次国际会议方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体现了欧洲各大国间利益的协调 B、以维持欧洲均势为重要特征之一 C、此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 D、为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
  • 8、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 B、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C、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 D、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
  • 9、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表关于新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史实与史论,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史实

    史论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中共十八大提炼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A、 B、 C、 D、
  • 10、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讲话,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上述讲话的发表,缘于( )
    A、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 11、1931年7月,第一届高等考试(俗称高等文官考试)进行,考试分为甄录试、正试、口试三试,前试及格方能进入下试。一试内容包括国文、公文、党义、历史、地理、宪法、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二试针对不同类别的应试人员分别设置;三试考察应考者处理问题的能力,带有随机性。据此可见,当时文官考试( )
    A、注重专业考察 B、采取了甄别审查的方式 C、程序较为规范 D、实现了真正的公平公正
  • 12、 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但这些条约都规定“对于一切关税问题及事项,此缔约国在彼缔约国领土内享受之待遇,不得次于任何他国享受之待遇”。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由此确立 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 D、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 13、下面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两幅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预备立宪实为加强专制集权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慢 C、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 14、 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度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导致了唐朝统治由盛转衰
  • 15、下图为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示意图,图中应为( )

    A、考满 B、考察 C、京察 D、大计
  • 16、以下四幅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对各图所属的朝代及中央在该地区采取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B、清朝:军事平叛后强制推行“改土归流” C、元朝:设立上统于中央政府的大都护府 D、西汉:先军事打击后设行政、军政机构
  • 17、“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
    A、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 18、 货币的流通,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晴雨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白银的货币化与货币的白银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宋代以后,白银的价值尺度功能开始强化。明代建立后,政府发行“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通行宝钞”纸币作为法定货币,禁止金银作为货币流通交易.但由于宝钞发行过滥、持续贬值,正统一成化年间(1436-1487年),白银逐步取代官方的纸币和铜钱,成为民间市场交易的主要媒介。

    ——张翼《1550-1830年中国白银流入及其影响》

    材料二金融界诸多学者达成了一个共识: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而美元现在出现严重困难,这个困难主要表现为新的特里芬难题出现,即为美国GDP占全球GDP比重持续下降,美国债务占全球债务的比重在持续上升,美元作为一个锚货币开始漂移了,那么就进入一个寻锚的过程,这时候就需要其他货币,至少作为锚之一来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是最有希望的货币之一。

    ——《全球金融一体化增强》

    材料三电子商务风靡全球,表现在金融上,就是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销售和网上外汇买卖等为标志的数字金融业的兴起。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取得规模优势,不断进行购并和重组,形成跨国大型金融集团之趋势日益明显,合并后花旗集团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金融业务于一身,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这种合并无疑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

    ——摘编自来绵茂《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述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变化过程,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的影响,列举人民币作为“最有希望的货币之一”,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升的表现。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揭示现今的国际金融存在的风险。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要求君主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他主张颁布成文法,使法令成为判断功过行使赏罚的标准和上下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人们“不可以须臾忘于法”,要求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习惯。不管卿相、将军、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鞅变法实施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段战平《商鞅变法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自从清政府通令各省兴办学堂以后,“天下知朝意向西学,哄然改书院,卖积谷,加亩捐。凡天下有血气者,莫不以办学为先务矣”。到1911年改设、新建学堂达52500所,学生达156万人。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扫除了一大障碍,1901年以前全国留日学生不过一、二百人;1903年达1300余人;1905-1906年又增至8000人到辛亥革命前夕“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邓亦兵《论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85年3月7日)

    (1)、 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法治思想,并结合所学,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指出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及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在教育上的改革举措,并分析上述举措实施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1985年我国经济改革的举措。
  • 20、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主题

    内容

    A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禅让制 井田制 分封制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铁犁牛耕 龙首渠 筒车

    C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御史台 台谏合一 内阁

    D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上计制 两税法 摊丁入亩

    A、A B、B C、C D、D
上一页 735 736 737 738 7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