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秦汉时期的匈奴、西晋末期的“五胡”,凡是南下进入中原地区的,最后都在文献视野内基本消失。他们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征服 B、政府改革 C、民族交融 D、自然灾害
  • 2、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项中,属于贯彻这一方针的举措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颁布“推恩令” C、建立十三州部 D、实行盐铁官营
  • 3、有史料表明,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但毕竟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了,一时之间绝对不可能都统一。 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文体,它们都可以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这说明秦朝( )
    A、没有完成文字的统一 B、“书同文”的效果有限 C、文字系统非常之复杂 D、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 4、某一思想流派的开创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下列思想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
    A、“道法自然” B、“为政以德” C、“相生相胜” D、“兼爱非攻”
  • 5、 茶叶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率10万精锐骑兵进犯京师,史称“庚戌之变”。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正是今天看来如此平凡的茶叶……随着茶的传播,华夏与番夷有了更深入的往来,通过贸易饵诱、文化渗透,最终在心理上获得西边少数民族的认同,中心也随着茶的传播而发生空间上的迁移,最后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通过茶传播、贸易、饮用而形成的藩篱,实非修筑的长城和其他防御建筑工事可比。防御工事实际上是目所能及的山河界限。在文化形态上,这是一种隔绝、封闭与保守的文化形态,阻挡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但茶可以跨越看得见的疆域,抵达那些看不见的极边之地。

    材料二 茶叶改变了英国的社会阶层,尤其是下午茶会和茶馆的出现,几乎起到了重塑英国文明的作用。英国的饮茶风气最先在上层社会的贵妇中传开,然后被中产阶级妇女所接受。在英国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只能看到男人的身影,英国妇女还曾发起过抵制咖啡的运动,她们认为咖啡带坏了英国男人,让他们彻夜不归。但茶叶不一样,性情温和,适合妇女和小孩。手握茶壶的女人就好比拿着刀剑的武士,参与的人只能屈服于她。这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材料三 2005年,立顿销售了360亿个茶包、7万吨茶叶,产品打入了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销售额突破了15亿英镑(约合28亿美元)。而其在研究经费上的投入同样惊人,每年占销售额的0.7%。涉及顾客饮茶的习惯、饮茶的流行趋势,如何沏茶,顾客对茶叶颜色、味道、包装形式的喜好,影响顾客茶叶选择的原因……全世界每年茶叶需求量达300万吨,供应量达350万吨。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仅有30万吨出口,虽然产茶面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却较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重林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明朝为防御蒙古采取的军事措施,并分析茶叶在明朝边疆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2)、列举两例茶叶对欧洲国家文化习俗的“重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饮茶风尚席卷欧洲的时代背景。
    (3)、对于以立顿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人们评价不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中国茶叶发展的现状,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6、 城市发展隐含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幽州城中,实行了坊制。……到辽南京(燕京)时,据记述有“城中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罽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名”。

    其后到元代时,大都城的坊已不再存在封闭状态,都由若干条临近街巷组成一坊,完全是开放状态,街巷的名称也进而改称“胡同”,一直沿用到当代。

    ——摘编自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

    材料二 法国经济重建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1946年成立了以让·莫尔梅特为首的委员会来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规划》。这份规划与1948年美国人为法国提供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对于法国经济的重建同样重要。……法国共产党战时成为法国反抗运动的骨干力量。战后,法国共产党立即提出要求政治重建的工作。该党也成为战后法国联合政府的重要成员之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随后,国内外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冷战”的出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建、印度和中国的反殖民斗争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危机等,使法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分道扬镳。法国共产党的政治转变意味着巴黎人民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遭受了一系列罢工运动。法国共产党现在在巴黎市内和郊区都拥有强大的力量,巴黎城的这种动荡的战斗气息与其他城市相比更为强烈,运输和电力中心系统的罢工给巴黎及其郊区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摘编自(英)科林·琼斯《巴黎城市史》

    材料三 进入千禧年后,纽约的磁力依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计的移民,他们反过来为这座城市注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城市文化产业及相关机构的强大实力,知识领域周期性更新所维持的高度都昭示着大都市的未来。纽约压缩了多元的文化和资本,又能时时将之爆发出来。21世纪的契机就在于此:一方面来自经济的实力、增长和弹性之间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或积极追求或无可容忍的文化多元性。

    ——据(法)弗朗索瓦·维耶《纽约史》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至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指出城市布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述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巴黎罢工运动出现的国际背景,并分析法国共产党失势的原因。
    (3)、进入21世纪后纽约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都市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7、 罗马帝国通过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对此有学者认为“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是一个同步发生的辩证过程”。这一观点( )
    A、意在说明罗马文明的相对落后性 B、肯定战争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C、指出罗马始终未能完成文化统一 D、论证了帝国与基督教之间的合作
  • 8、如图是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的名称,这反映了( )

    A、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逐步加强 B、社会主义制度已趋于自我完善 C、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圆满完成 D、新时代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 9、 这场战争爆发前,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当时德国总理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他们谈及的战争( )
    A、彻底改变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B、作战区域主要在欧、亚、美三大洲 C、推动了非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缓和了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矛盾
  • 10、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有三条途径,下面朝代的赋税制度完全符合三条演变路径的是( )

    ①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

    ②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合一

    ③征税方式由最初的劳役税向实物税转化,最终转化为货币税。

    A、北魏均田令 B、唐朝“两税法” C、元朝“科差” D、明朝一条鞭法
  • 11、 学者认为唐朝对藩属边疆民族政权首领册封官爵是唐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建立藩属关系的重要标志之一。下述由唐朝统治者册封的是( )
    A、回纥 B、瓦剌 C、乌桓 D、女真
  • 12、明清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前夜,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以下,有过汉晋更革、唐宋更革,但那都是在农耕文明——君主集权政治大格局内部的调整。中国历史上突破上述格局、以工业文明——民主政治为目标的大更革,在清末民初方得以展开,而明代及清代前中期恰值这一大转折的前夜。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降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

    ——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材料主旨,用明清(1840年以前)相关史实对“袭常与新变”这一主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要局限于文化方面。)

  • 13、从古到今,中国都是亚洲海上交往的主要力量,亚洲的海上交往也影响着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欧亚大陆上的重要国家,也是向太平洋开放的海洋大国。近百年来,由于崛起于海洋的欧洲文明对世界秩序的强烈影响,来自黑格尔的 “中国没有海洋文明”“中国与海不发生关系”的论调在学术界应者甚众。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研究,特别是梳理前工业时代东方文明的影响力,是一种回击欧洲文明优越论的文化策略。

    ——摘编自苏文菁《“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总序》

    材料二

    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王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又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西班牙却没有保住这笔财富,相反,金银流入欧洲其他国家,促进了其他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稍晚一些时候,英国和荷兰商人也来到亚洲,在海岸线上建立商埠,通过这些商埠建立海上贸易线。殖民者们的活动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此之前,全世界的商业贸易都是区域性的,但欧洲国家的海上扩张却把全世界连接在同一个贸易体系里了。

    ——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材料三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东南亚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市场之一,而雅万高铁是中国和印尼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带动区域旅游和经济增长只是雅万高铁一个方面,在印尼很多人把雅万高铁称作是幸福列车,不光是因为印尼人是这辆列车的乘客,他们也真正把握住了列车运行的“方向盘”……在雅万高铁建设的过程中,中方累计为印尼方面培训了4.5万名印尼员工,为印尼技术人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雅万高铁是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旗舰项目,这个项目建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光明网《雅万高铁:一趟属于印尼人民的幸福列车》

    (1)、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概述西汉、唐宋、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成就。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16-17世纪亚洲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对欧洲地区和世界整体分别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高铁能在印尼落地的原因,并概述现代交通进步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
  • 14、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间的区别,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造就了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推崇功利原则的工业资产阶级,请求创建清廉高效的当局,节约开支,把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经济中来。同时,工业资产阶级依附雄厚的经济实力,促进英国在1832和1867年对国会变革,改革的成果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国会中的重要位置。1853年,考试任用制在东印度公司出现,第二年,财政部两位官员诺斯科特和屈维廉,对文官队伍的现状进行研究,制定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用人体制的弊病,提出文官系统改革的一整套建议。

    ——摘编自张海婷《浅析英国文官制度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第十六条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序列。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宋儒“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的主要方式,并从官员选拔角度阐述宋代“平民化、人文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的另一名称及其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公务员法》在2018年修订后的变化之处。结合所学,说明两部《公务员法》实行的意义。
  • 15、“耕织图”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图画。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一幅系“二牛一人式”,一幅展现了另一种播种方式。唐五代时期的牛耕图主要发现于甘肃莫高窟等地,且数量较多。宋代是我国耕织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清代耕织图的创作先由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题写诗文,装裱成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下列对于中国历朝“耕织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汉魏时期耕织图皆位于北方,史料价值低 B、宋代耕织图系统反映了全国农业耕作过程 C、清代耕织图择其优者刊印,史料价值最高 D、耕织图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文化世俗化倾向
  • 16、有学者认为,“让所有人参与投票,但权力掌握在第一等级手里”这句话是罗马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实质所在。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也称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是一个包含了君主、民主和贵族政治三种因素的混合政体。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长老会议员仅三十人且终身任职代表了贵族政治的成分 B、由选举产生、五年一任的执政官代表了君主政治的成分 C、所有人参与投票的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由卸任的高级官员组成的元老院代表了贵族政治的成分
  • 17、近代中西城市化进程表现迥异,折射出中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同历程。分析下图,结合所学可知( )

    1850年—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A、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工业城市的发展 B、一国城市化水平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 C、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都十分缓慢 D、入世是新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决定因素
  • 18、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从特殊推向特殊的推理。下列选项中与示例逻辑最相符的是( )

    示例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保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A

    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巩固了北魏政权

    B

    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制:确立新的选官制度

    C

    清末新政: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

    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A、A B、B C、C D、D
  • 19、《西京杂记》中有关于多综多蹑织机(古代提花织机之一)的描述:“霍光(?-公元前68年)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多综织机模型将汉代真实的织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可知( )
    A、当时人们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B、《西京杂记》所记织机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十分发达 C、这些织机模型为研究我国古代棉纺织业提供了物证 D、汉朝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 20、布雷伍德在《农业革命》中指出:“农业革命前,大多数人都得花费大量时间寻觅下一顿的食物。后来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据此,关于“农业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了食物的生产者 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且开始建造长期的住所 C、随着生产力提高,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 D、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上一页 720 721 722 723 7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