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学者分析,宋高宗时期,外贸船舶出海时必须出示由当地市舶司开具的公凭(出海许可证),并进行“抽解”(收缴部分货物充税款)。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据此可知( )
    A、商业税成为南宋主要财政收入 B、南宋海外贸易繁荣 C、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开始形成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在南宋瓦解
  • 2、春秋时期大概是休闲制(即定期休耕几年以恢复地力的措施)与连种制并存的。 到了战国时期,六国“辟田野”“实仓廪”,连种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连种制占主导本质上是由于( )
    A、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 B、百家争鸣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D、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3、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 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稻穗纹陶盆(见下图)即出土于此。 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 )

    ①属于旧石器时代 ②人们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

    ③居民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 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 4、梳理、发掘历史的发展逻辑,能够为人们思考未来走向提供历史经验的支持。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会议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看到相互联系,就是说这种联系并不只是时间上的顺延和承续,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联系,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看到重大区别,主要是指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着很大差别,也包括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内外条件、实践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材料三  中国革命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纲领,这使我们的路径选择有了很大的理论空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还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但它的趋势是确定的,就是超越传统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实行共产党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和市场作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全面的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强制工业化,与之相适应……对外部世界基本封闭。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处会议名称。选取其中一次会议,简要指出其召开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结合所学,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括的重大战略思想名称。
    (3)、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最低纲领”的时间。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运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史实,多角度说明中国是如何“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 5、南宋僧人志磐所撰《佛祖统纪》中收录了刻本地图《汉西域诸国图》,学者推断此图主要是根据汉代地理志书绘制。该图东起黄河上游至兰州、河套一带,西至大秦西海(地中海),南抵石山(昆仑山),北到瀚海,绘注西域地名70余处,描绘了广义西域各国的位置和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南北两道。该图( )

    A、是研究汉代对西域管辖的一手资料 B、是研究南宋活字印刷术的珍贵史料 C、直接佐证了汉代地理知识认知状况 D、需与汉代的地理志书互相考证使用
  • 6、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这份誓词出自一位普通农民——贺页朵之手。在当时,把名字、地点留在入党誓词上冒着极大危险,一旦暴露有可能性命难保,甚至殃及全家。可他却毫不犹豫,体现了他对党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由此文物可推测贺页朵入党时处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7、1906年末,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日益严峻 B、儒家伦理遭受冲击 C、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国家政体发生巨变
  • 8、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主要是由于( )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的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 9、下图是辽国境内中原型、契丹型墓葬分布情况示意图。与这一现象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等人制 D、行省制
  • 10、春秋前期七八十年的大国争霸,宋国被卷入战事达40多次,对外不得不采取“二亲”政策,即楚强亲楚,晋强则亲晋。但不管是亲晋、亲楚,附属国对霸主是“无岁不聘,无役不从”,大国出兵攻战,附属国要陪着出兵,供应赋役。据材料可知( )
    A、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B、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C、当时礼乐征伐已自大夫出 D、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破坏
  • 11、与下图所示侵略战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东南互保”
  • 12、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如下图所示,该朝代是(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3、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已圆满落幕,运动会吉祥物之一是“琮琮”,其取名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下列对良渚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代表性器物是黑陶
  • 14、 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 (1) 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 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 (2) 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 (3) 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 (4) 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5) 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 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 宣战议和, 解散议院, 统帅海陆军, 总揽司法权等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据《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理

    材料三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部分数字统计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

    总产值数

    比 1949年增长

    810亿元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77.5%

    145.0%

    48.5%

    城乡人民收入

    /

    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

     

    70%

    30%

    国家财政收支

    总收入

    总支出

    结 余

    382亿多

    366 亿多

    15亿多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等改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的表现,并概述秦汉时期“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2)、根据材料二,以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为视角,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对于《钦定宪法大纲》而言的主要进步之处。结合所学,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 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指出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表现,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对这一表现加以简要评析。
  • 15、 移民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 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 南来的北方侨民, 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唐朝中期的动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 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 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 南方经济以此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 北宋末年, 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 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这些移民运动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 政府发给路费、 耕牛、 种子等并免征赋税。 甘薯、 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 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 大批失去土地的北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 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 然而即便如此, 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挑战,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移民浪潮”的重要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南下移民对南方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导致大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因素。 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出现的新趋势,并简要分析当时“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的重要原因。
  • 16、《易经》的卦爻辞里经常出现“贞”字,后世学者都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只能猜测它和“坚贞”有关。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商代甲骨卜辞里频繁地出现这个“贞”字,现代学者通过研究确定,它就是占卜的“占”,故而甲骨占卜师也被称为“贞人”。由此,《易经》中的“贞”也就好解释了。这表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 )
    A、离不开考古学的发现 B、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须以今人的解读为主 D、应综合多种材料来进行
  • 17、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其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 )
    A、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 B、决战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C、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有效地推进 D、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效
  • 18、以下是某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展示的一个文本。 这一“文本”内容反映了( )

    A、科技领域的突破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小康社会的建成 D、国际影响力扩大
  • 19、阅读下表,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1980年和2000年农民各项支出占比表

    年份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信

    家庭设备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

    1980年

    87,98%

    12.02%

    2000年

    70,35%

    29.65%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C、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 20、习近平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写道: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出现于( )
    A、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期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上一页 718 719 720 721 7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