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的地理、地缘以及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文明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之克并六国,其原因盖有数端。地势形便,攻人易而人之攻之也难,一也。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国。四国风气,秦、晋本较齐、楚为强,兵亦然,二也。……惟秦地广而腴,且有山林之利。开辟较晚,侈靡之风未甚。观李斯谏逐客,历数侈靡之事,秦无一焉可知。其上又有重农之政。齐民生计之舒,盖莫秦若矣,三也。此皆秦之凭籍,优于六国者也。以人事论,则能用法家之说,实为其一大端。

    ——吕思勉《先秦史》

    材料二:至唐朝,科举制渐趋规范化,不过,尚有欠缺。当时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门望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士人考取进士后并不立即授以官职,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可正式入仕;而且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现在还不能说得很完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中国经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流血革命后,不会再流第二次血。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如经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达到阶级消灭,个人愉快。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1)、 根据材料一,从地形、民风、人事三个方面概括“秦之克并六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用法家之说”给秦国带来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选拔官员的途径具有哪些特征。结合所学,从文化发展角度分析宋代官员选拔的途径“有明显改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平转变”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从历史进程角度分析“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原因。
  • 2、政府间国际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而言,是指由若干个国家政府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目的,依据国际条约而设立的国际常设机构,其是现代国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下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是国际联盟,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B、②是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宣告了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互相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C、③是欧洲联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而建立 D、④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 3、雅典城外阿波罗神庙墙上,铭刻着古希腊哲人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体育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下表为古希腊体育思想,其内涵思想有( )

    苏格拉底

    提醒雅典人要不懈地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育……应该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而且,体育训练应该十分小心,并且要终其一生”。

    柏拉图

    提倡进行简单而朴素的身体锻炼,认为青年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严格地受到音乐与体育的教育,借以成为优秀的卫国者。

    亚里士多德

    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显然预先应把儿童交给体育教师和角力教师,这些人分别能造就儿童的体质和教给他们身体方面的本领”。

    ①终身体育思想②平等的体育意识③适度有规律的体育教育思想④竞技体育优先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4、右图是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化 B、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经济发展 D、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5、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在12世纪以后,随着国王逐步加强手中的权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司法、财政、军事制度,从通过封君进行间接统治转向对臣民的直接统治,欧洲国家初步形成。下列选项中,体现“国王逐步加强手中的权力”的是( )
    A、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 B、1215年6月15日签署《大宪章》 C、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 D、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
  • 6、 伊斯兰文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涵盖了诸多古文明地区,加之阿拉伯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代哈里发的促进,阿拉伯文化成就灿烂辉煌。下列选项中,属于阿拉伯涵盖的“诸多古文明地区”的是( )
    A、小亚细亚 B、巴尔干半岛 C、伊朗 D、非洲东部
  • 7、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建设高铁。下图是中国高速铁路分布示意图(截至2020年12月),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图的相关史实是( )

    A、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B、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实现引进创新领先世界 C、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在2014年建成通车 D、新一代高铁技术的代表“复兴号”已经被代替
  • 8、马克思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指时出: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愚蠢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下列选项中,对马克思观点理解恰当的是( )

    ①承认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②可以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

    ③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可以不择手段④起义民族斗争过程中能体现相应的文明程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直统二年庚戌学历》(阴历)

    《民国二年新学历》(阳历)

    正月初十

    皇太后万寿

      

    正月十三

    皇帝万寿

      

    二月十四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9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10日

    国民纪念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三月初一

    纪念日(光绪丙午宣布教育宗旨)

      

    七月十三

    纪念日(光绪丙午颁诏预备立宪)

      

    七月廿四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8月28日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八月初八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9月22日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八月十六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海战陆军败绩)

    9月15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海战陆军败绩)

    八月廿七

    孔子生日

      

    九月初一

    纪念日(宣统乙酉各省咨议局成立)

      

     

     

    10月10日

    国庆日(武昌起义)

     

     

    1月1日

    国民纪念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12日

    国民纪念日(宣统帝退位)

     

     

    2月17日

    国民纪念日(民国南北统一)

    注:上述表格是《教育杂志》于1910年和1913年登载的“学历”,即学校一年中各项仪式的日程表。表后并附有说明:“每届纪念日,或于下午最后一时间停课开会,为学生演说当时之历史,或不停课而于课毕后延长一时间以内行之。演说之际,当以今日情形互相比较,于养成国民之爱国心,大有裨益。”

    (1)、 根据上述材料,凝练两个以上的时代特征。
    (2)、选取其中一个时代特征,自拟题目,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太受约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此时期(民国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发展,就其基本的动力而言,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局势的推动,又有内部的因素——受到中国社会本身的推动。当大部分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承担起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责任,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需要是在进口工业品刺激下产生,并得到满足的。于是,在进口产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 根据材料一,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简析中世纪王权强化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阐释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从社会力量变化的角度简析其影响。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首次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洋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创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 12、右图漫画创作于1942年,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浴缸里的开水上的字是“对美作战”,画面右上方的文字意为“洗澡水太热,请慢慢地坐下”(日本谚语)。该漫画( )

    A、暗示了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 B、表明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C、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 D、显示了日本对美作战失利,二战进入反攻阶段
  • 13、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 D、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 14、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下图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对该帛书解读正确的是( )

    A、其书写的主要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字 B、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 C、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巨大成就 D、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自中国
  • 16、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 17、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位于下图( )

    A、 B、 C、 D、
  • 18、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得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 19、21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粮食产量有了新的突破。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产量增长表”,推动表中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A、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B、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C、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 D、粮食储存技术的提高
  • 20、《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记载众多的国家记忆,《人民日报·号外》更是记录了影响新中国历旧号外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下图报道事件( )

    A、为新中国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B、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 C、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 D、是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的成果
上一页 716 717 718 719 7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