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西方国家进入到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慢慢趋于成熟,经济资源积累也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社区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也在逐步改变。在此基础上(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社区职能转向救济 D、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
2、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用来作为你的呈堂证供;你有权在受审时请一位律师;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你指定律师。”米兰达警告中蕴含了( )
①保护个人权利原则 ②坚持程序公正原则 ③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④权力制衡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3、《大宪章》由序言和63个条款构成,其中序言强调:受命于天的英格兰国王兼领爱尔兰宗主……谨向……忠顺的人民致候。由于可敬的神父们……及其他忠顺臣民谏议……为了余等自身以及余等之先人与后代灵魂的安全,同时也为了圣教会的昌盛和王国的兴隆,上帝的意旨使余等承认下列诸端,并昭告全国。据此可知《大宪章》( )A、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B、奠定了君主立宪的基础 C、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D、标志着进入等级君主制
-
4、下表中,世界各文明区域与其商业领域发展相关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
古代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B
古代两河流域
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殿也从事放贷业务
C
古希腊
公元前8-前7世纪,出现了金属铸币
D
古代中国
明朝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A、A B、B C、C D、D -
5、2023年8月华为Mate60系列手机的发售,标志着我国芯片产业在突破外来科技封锁的努力取得重要进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个缩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是 ( )
①发射卫星完成了北斗全球系统星座的部署
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③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④自行设计、建造了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反映出当前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A、“三个离不开” B、“五个认同” C、“两个共同” D、“四个要”
-
7、世纪之交,我国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正式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的进展。这说明当时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 )A、开展全方位外交 B、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 C、妥善处理大国分歧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8、分析“1949—2019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柱状图,结合所学可知( )
1949—2019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据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A、建国以来粮食人均占有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B、土地所有制变革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 C、增长最快的时期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相伴随 D、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对粮食增产有重要作用 -
9、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1928年国民政府陆续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11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之后我国海关平均税率不断提高,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1年的16.1%,1934年则变为34.3%。这些变化( )A、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 B、标志着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 C、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提高了法币的地位和影响力
-
10、右图是1917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该厂( )A、是中国近代官办企业的重要代表 B、兴办借鉴了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C、创办人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张謇 D、创办的地点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
11、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在全国推广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台湾沿海“种番薯、花生、甘蔗、豆、麦,近山沃衍宜稻。一年耕有五年之食,内地福、兴、漳、泉四府山多田少,必籍台米接济”。福建由于人多地少,对甘薯非常依赖。据此可推知( )
①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台湾沿海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品种繁多
③甘薯引入直接推动了明代的赋税制度变革
④甘薯引入推动台湾与福建之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2、2023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峰会,赠与来宾的国礼包括一件景泰蓝瓷瓶。这反映了瓷器作为我国文化底蕴的代表,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坯车、匣钵、支钉是陶瓷业使用的主要工具 B、定窑始建于宋,兴盛于明,体现了高超水平 C、汉代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 D、“南海1号”沉船是明清中国瓷器外销实证
-
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说:“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下列项中,能证明该观点的史料是( )A、“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B、“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D、“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
14、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下列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或调整,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
②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③郡下设道或县,根据户数多少,分别置官
④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
15、下图是1954年出土的西周宜侯夨簋,其上部分铭文释:“在四月丁未,周康王对宜地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商瓒一口……赐给你土地和人口。’”这反映了( )A、西周实行内外服制度 B、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原始民主传统有一定的影响力
-
16、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 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孝亲敬长是仁义之本,他强调仁义之道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必然强调孝亲敬长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其引罗汝芳的话讲:“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以显亲扬名,而尽此孝弟慈矣……关于教化途径,黄宗羲认为可以通过学校、书院民间讲学、社会风俗、史、传、志、铭扬善惩恶、法治辅助教化等方式达致良风美俗的境界。黄宗羲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自王慧《黄宗羲政治与教化思想研究》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史,围绕“法律与教化”主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 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
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 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 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两种类型,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点。(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思想的缘由,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是 如何践行这些思想的? -
18、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 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 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 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 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 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中枢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指的是什么事件?概括晚清四次改革运动 的共同特点。(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以农业农村和对外开放为例,说明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的表现,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
19、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汉并天下”瓦当,制作于何时,人们有不同意见。20 世纪 60 年代,陈直先生认为这是汉初刘邦兼并天下时所制造。20 世纪 90 年代,刘庆柱先生结合多年来考古成果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瓦当最早应是出现于汉景帝时期,而迟至武帝时代,方始大量运用。2009 年,辛德勇先生结合刘庆柱考古成果以及《汉书》有关武帝在元封三年开疆扩土的记载,认为这块瓦当最早出现于元封三年。据此可以得出( )A、《汉书》比 20 世纪 60 年代的考古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B、研究《汉书》历史文献才能准确还原汉代历史 C、传统历史结论会随着史料的发现与研究而不断完善 D、对产生的学术争论,须以新发现史料为依据终成“一家之言”
-
20、由于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特许状的颁发,所以城市特许状就成为城市法的一 个主要渊源。从中世纪城市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 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 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中世纪城市体现了基督教教化下市民的自由平等 B、中世纪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C、中世纪城市法的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 D、中世纪城市法对近现代西方法律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