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河南省舞阳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猪骨等20多种动物遗骸,并出土了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该遗址是( )
    A、陶寺遗址 B、龙山遗址 C、红山遗址 D、贾湖遗址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外交思想

    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

    剿夷抚夷

    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

    商战抗夷

    “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

    以夷制夷

    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授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额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摘编自钊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 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引起了经历大革命失败并关注中国前途的学者们的思考,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论战中,中国是否有过奴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起讫时间、特点以及接续其后社会的性质,即是否有“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这反映出( )
    A、唯物史观主流地位已经确立 B、救亡和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 C、先进人士对中国命运的思考 D、学界对时代的认识逐渐趋同
  • 5、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新青年》是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锋”;有人强调“自从这次世界大战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国,就酿成现今的文化运动”;也有人指出“五四运动确可算是中国文化运动的起点”。由此可知,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研究逐步深入 B、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响 C、中西方文化实现全面融合 D、新文化运动的性质难以判定
  • 6、武昌起义后,时人记载:“咸丰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此我国之大耻也。”这折射出当时(   )
    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B、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D、立宪运动致使清政府民心尽失
  • 7、钱穆曾指出,“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晥,而流行于全国,独湖湘之间被其风最稀”。在维新运动中,湖湘之人更关心经济、民政、吏治等实际问题,积极修建铁路、开办学堂、创办报刊。据此可知,湖南省维新运动的开展(   )
    A、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 B、源于维新思想最先萌发 C、得益于独特的文化氛围 D、促成戊戌变法条件成熟
  • 8、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实现富强的不二法门是“兴民权”。比如,谭嗣同就认为:“方今急务在兴民权。”康有为则说:“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这些主张的传播(   )
    A、标志着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B、适应了反清革命的理论需要 C、严重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 D、有助于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9、19世纪60年代,针对英方要求扩大洋轮航行特权,李鸿章认为外国轮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轮船易对沿途的木船运输造成威胁,这对动荡后的江南重建不利,并于1864—1865年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运输贸易。由此可知,当时(    )
    A、传统财贸体系面临挑战 B、闭关锁国观念根深蒂固 C、外资入侵得到有效遏制 D、地方督抚离心倾向明显
  • 10、19世纪后期。美国外交官田贝说:“在中国方面更没有梦想到战争,它用骄满的外壳封包着自己没有想到倭人胆敢来攻击它、它以四万万人口对抗四千万人口……他们全是东方国家,似乎没有战争的理由”。田贝的言论(   )
    A、折射出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B、印证了甲午战争中国准备不足 C、表明东亚宗藩体系的彻底瓦解 D、见证了中日战争美国偏袒日本
  • 11、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 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
  • 12、表2为1880——1893年俄国商人通过中国汉口向俄国输出茶叶情况简表。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表2

    年份

    输出量/千克

    年份

    输出量/千克

    1880

    2197861

    1887

    6066059521

    1881

    3259016

    1888

    8116930882

    1882

    4393231

    1889

    8379919810

    1883

    4932000

    1890

    10839124275

    1884

    5298476

    1891

    11826524434

    1885

    4032764437

    1892

    7726026630

    1886

    6232960436

    1893

    10494593218

    A、俄国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近代企业凭借茶叶经营获取利润 C、汉口地区种植的茶叶受到俄国人欢迎 D、近代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13、高三联考一湖南卷·5)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妇,倘真能“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学说意在( )
    A、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解放 B、格物致知以求得圣贤之道 C、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D、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 14、据《嘉兴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嘉兴地区“比户以养蚕为急务……蚕或不登,举家聚哭”;此外,当地还形成了“蚕关门”和“蚕开门”的风俗,即在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直到采茧时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由此可推知,当时该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C、迷信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D、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 15、广彩瓷器是清代瓷器兴盛的代表。清中期,广州瓷商从景德镇购买烧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广州根据国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和二次焙烧。广彩瓷的兴盛反映了清代( )
    A、西方技术逊色于中国工艺 B、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 C、外贸政策调整改变产业布局 D、海外贸易占据着主导地位
  • 16、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B、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 17、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经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一转变说明内阁(   )
    A、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 D、地位和权力得到提高
  • 18、宋代赏荷之风盛行,还培育出了一种新莲“君子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系列,周敦颐的《爱莲说》还将荷花意象与文人修为紧密结合。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   )
    A、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B、科技丰富市民生活 C、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D、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19、“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 20、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
    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上一页 687 688 689 690 691 下一页 跳转